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是当代新写实派小说家方方于1999年7月发表的又一中篇小说力作。20世纪中国的当代文学领域里,“新写实主义”以生命的故事写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现象描绘以还原生活本相的书写态度,以自然主义的叙写而使现实心灵化、感情化、艺术化的创作方法占有重要的席位。方方以1987年的《风景》引人注目,又以陆续写出的《一唱三叹》《祖父在我心中》《白驹》《行云流水》等一批很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的新写实小说赢得读者,蜚声文坛。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一如其《风景》《行云流水》等…  相似文献   

2.
3.
《蝗灾之日》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关于好莱坞题材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笑”及其在小说中身份地位的变换,韦斯特让以往不被重视的小人物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外景拍摄,韦斯特让小说的叙述夹杂了诸多的“狂欢化”特征。在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狂欢化”已经成为揭示文本意义的一种隐喻性话语。文章试图从“狂欢化”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进而阐释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是世纪末方方女性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主角黄苏子作为一名现代都市白领,她反叛婚姻,反叛身体,反叛传统观念,但终将不能免于灭亡.文本在描写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个性等时,无处不在映射着她的反叛结果--灭亡;现代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写作理念和社会阅历也铸就了黄苏子的反叛必将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5.
“紧闭的门”──海勒小说《出事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勃的《出事了》(1974)是继他的成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后的又一长篇巨著.他仍以其驾轻就熟的黑色幽默手法对美国社会中现代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端以及它们对人性的摧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由日常生活的烦恼展示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富裕的中产阶级精神上的空虚和对未来变化莫测的恐惧,着重反映了作者对越南战争后美国社会现实的理解.在海勒这部以独白形式创作的长篇巨著里仅仅有两个极为简单的故事情节:主人公鲍勃·斯洛克姆的提升和他儿子在事故中丧生.全书情节发展的时间也极为短暂:从…  相似文献   

6.
7.
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伊甸之东》讲述了女主人公卡西如何不顾一切追寻自身自由的故事。卡西坚持自己的自由,自己做主,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自由观:精神上的自由、性的自由和经济上的自由,也揭示了父权社会中女性寻求自由的艰辛。  相似文献   

8.
课文伯杨礼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一这浪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时’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这个句子的后半句“若不是…··便确是……”由一个复句组成,这个复句在师生中颇多争议,“假设”和“选择’两种意见互不相让。各自的根据,无非是关联词语。持“选择”者,认为句中有“不是……便是…··”;持“假设”者,认为句中有“若…··‘·便……”,并且拿出《中学语文》杂志(87’3)上的《初三语文基础及能力测试》,作性证。毫无疑问,在复句中,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安东妮亚》中,作者薇拉.凯瑟采用了"中国套盒"的叙事结构,也即"故事之中有故事"的叙事结构。凯瑟致力于表现欧洲民间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而"讲故事"是欧洲民间最古老最常见的传播文化的方式———以这种源自民间的技艺来引入欧洲文化,无疑使得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我的安东妮亚》还流露出凯瑟对于美好过去的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素有"百科全书"和"文体学大全"之美誉。用陌生化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有助于加深对小说的语言特色及主题的理解。从全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三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和词汇、语音、语法和语域的语言变异两个主要方面对该作品进行陌生化的解读,以期待更深刻地领略到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新近发现的《东相王村董家庄双堠碑》是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实物资料。研究指出,碑文所称“中都”应指金中都,其创制年代为贞元元年(1153)三月海陵王迁都燕京以后。此外,该双堠碑所载州县与《金史·地理志》相合,知立碑地点东相王村董家庄“南至本州伍十里”之“本州”,就是河东北路的石州。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说体裁的阅读教学一般集中在对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要素的分析上,其中在《祝福》这篇小说的课堂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又通常聚焦于祥林嫂,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我”这一关键形象很容易被忽略。本文重点抓住“我”这一叙述者形象,在了解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了解文本中各类人物的性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剖析“我”的内心世界,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挖掘鲁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和现实间的联系。结合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从《祝福》的单篇阅读走向鲁迅作品的群文阅读,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学会多角度阅读与思考和多角度、有创意的写作,以期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趣和鉴赏能力,进而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绿化树》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人性最基本的构成部分食、性为透视角度,对主人公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饥馑的压迫下与非人的政治炼狱中,在本能驱动下真实的灵魂波动及人性堕落、精神毁损的悲剧进行了细致剖析。在“落难”这一特殊的生命情境中,“洛神”式的人物马缨花、黄香久对他进行了灵与肉的双重拯救,可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和精神本能,又使他在重获新生后,必然会背叛他的“洛神”,去追求更高远的境界。这有关“拯救”与“背叛”的“阴暗记忆”,再现了时代重轭之下一代人的命运图景,勾勒了中国当代“落难精英”的历史剪影。  相似文献   

14.
《“蚁国英雄”》是苏教版第八册17课《生命的壮歌》两则故事中的第一篇文章。叙述了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感人故事。故事类的文章,教学时往往着力于通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情节,注重内容的理解;而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教起来容易用力不足。第一次教学时,我也犯了这样的通病。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为指导,分析《我弥留之际》的异化主题,通过解读主要人物艾迪、安斯、达尔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见出,本德仑一家在护送艾迪遗体到杰佛逊镇埋葬的历程中,在经历洪水与火灾的考验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性本身是如何被扭曲和异化的,并由此见出夫妻背叛、兄弟反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病态家庭关系,艾迪的报复性、安斯的自私性和达尔的疯狂性,以及《我弥留之际》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对作者和主人公关系的看法,经历了由“──他”到“我──你”的变化,即经历了由把作者当作施动的主体(“我”),把主人公当作受动的观赏和认识的客体(“他”)到把主人公和作者看成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关系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巴赫金前后所考察并用来作为立论基础的文学现象的变化以及真理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具有强烈张力和多重对话的浑厚之作.聚焦文本,回归文本研究的最初语境,笔者所要探讨的是在当时延安政治文化所规范的心理定势支配下,"贞贞"的诞生,无疑是对其时文化主旋律的碰撞和对国民性的警惕,文本或显或隐的不和谐节拍和对受辱女性的心理透视就是丰富而有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我的安东妮亚》是美国作家威拉.凯瑟的代表作,是美国迄今为止描写中西部草原生活最生动、真实的小说之一。本文运用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观点对这部作品的人物和主题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作品中的生态意境,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庸》着重阐述的是人的修养途径和方法,即"尊德性"、"道问学"与"慎其独",而"诚"则是贯穿这一修养途径和方法的价值核心。其"诚者自成"、"至诚无息"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社会转型、文化裂变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塑造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指出,在文学作品中,"哭"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审美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立足于《金瓶梅》文本实际,对"哭"态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研究。分析书中人物百般哭态的描写,以及由这种种哭态所刻画出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凸显出的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