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玉祥北京政变是诸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冯玉祥逐步接受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主张,在全国革命运动尤其是南方革命形势直接影响下的结果。冯玉祥北京政变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是国民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武装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次政变的失败,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4,11(11):103-108
192 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均是国民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孙中山北上期间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认识有一个前后变化的复杂过程 :起初认为北京政变“毫不能算是中央革命” ,但可以去北京筹划中央革命 ;而后认为北京政变“是中央革命的头一步” ,故决定去北京继续完成中央革命 ,扩大国民革命的基础 ;最后认为北京政变是“武人推翻武人”的“北方事变” ,但为谋求和平统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故此更加坚定了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而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谋和平统一祖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首都革命”的冯玉祥北京政变,与孙中山离粤北上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是1924年冬发生而互有关联的两件大事。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及国民党人的工作,促成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而北京政变推倒直系军阀政权,又直接促使孙中山采取了北上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国家统一与建设的果敢行动。探讨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冯玉祥爱国与追求进步的品质和认识孙中山晚年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国伟大精神,还将使我们更加看清楚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破坏国家统一的罪行与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4.
<正>1924年10月北京政变至次年11月国奉战争爆发的一年间,左右北京中央政权的两个最大军事实力集团——国民军与奉系军阀维持着既矛盾冲突又暂时妥协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政变根源于武成帝生前所布置下的政治格局中隐含的权力、利益不均衡,在政变过程中,恩亻幸、宗室、勋贵人物都有参与,体现了北齐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政变不仅导致了高俨及其亲信的被杀,也为随后的北齐内部政治斗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5,(4):76-79
冯玉祥一生对日本的认识复杂,早年盲目仇恨和排斥日本,"北京政变"之后,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和时局的变化,对待日本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主张在爱国的前提下,对日本一定程度的友好合作。"九一八"事变之前冯玉祥对日本的认识,对抗战时期冯玉祥抗日思想的成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对革命的发展和失败都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期间冯玉祥的功和过、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教训提出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指正。(一)从“北京政变”到“中原会师”对革命曾有功绩1924年10月,冯玉祥身为直系军阀集团的将领、北洋军阀政府的陆军检阅使,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机会,联合直系将领孙岳、胡景翼,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在北京的统治,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冯所统率的部队,从此基本上脱离了北洋军阀系统,改称“国民军”,以表示服从孙中山的革命事  相似文献   

8.
奕讠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主持了 1 860年的北京议和事务 ,签订了《北京条约》;帮助慈禧太后发动了北京政变 ,掌管总理衙门 ;发起并领导了洋务运动。在近代史的研究中 ,奕讠斤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试从奕讠斤的洋务思想和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对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国共两党对此都持反对意见,唯独苏俄顾问鲍罗廷力排众议力挺孙中山北上。鲍罗廷此番用意是什么?他在孙中山北上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程秀梅 《天府新论》2005,(Z1):254-255
戊戌政变时袁世凯确实出卖了维新派,把维新派的计划告诉了荣禄,但这并不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只是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泰国政变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其军人干政的特点,或多或少代表了东亚国家进入宪政时代以后的发展模式。回望东亚国家的历史,在形式光鲜的宪政光环下,政变和军人干政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独特的实践,折射出东亚国家在实现宪政的过程中,缺乏诸如民主、法治、人权等一些普世的价值,这不能不说与其频繁的政变存在某种关联。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剖析,期望为我国的宪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四年十月冯玉祥、胡景翼等发动“北京政变”后,十二月胡景翼率领国民二军进驻河南,中共北京区委负责人李大钊、苏联驻华全权代表加拉罕应胡景翼邀请到达开封,与胡会晤,商定由苏联派顾问帮助国民二军在河南办军校等问题,从而为我党在河南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  相似文献   

13.
唐雯 《中国社会科学》2012,(3):182-204,208
先天二年政变是玄宗最终掌握最高权力的惊险一跃,而这一事件牵涉到玄宗与睿宗父子间激烈的权力争夺,因此唐代史官在国史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讳饰。然而以张说所作的郭元振《行状》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则可展示玄宗与睿宗及太平公主在政变之前激烈的政治较量、七月三日政变当天的整个过程,同时揭示政变后玄宗通过削弱政变功臣郭元振的权柄、最终掌握所有权力的真相。对于这场政变全方位的探索,显示唐代国史的书写通过遮蔽政治事件的关键性细节、重塑参与其中的政治人物,从而使史书记载最终符合其"政治正确"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为转折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到了失败.每当论及这个历史事件,人们总以为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随之在东南各省举行"清党"大屠杀,最后在南京建立反动政权.但历史的真实面貌,却是蒋介石最早在福州发动"四·三"政变,然后在东南各省次第举行政变"清党"."四·一二"政变,则是政变大屠杀达到高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与国民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李大钊同志以极大精力从事的对冯玉祥及国民军的工作,是我党早期军事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谨就李大钊对国民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及其在北伐战争中的地位作一初步探讨。(一) 及时确定争取国民军的策略。正确认识冯玉祥及其国民军,是李大钊能够及时确定争取国民军,与国民军建立统一战线策略的思想基础。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率部反戈倒直,举行北京政变,因曹锟、逐溥仪、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并在北苑召开会议,组建中华民国国民军。但当时冯玉祥自感力量不足,为了阻挡可能北上的直系势力,便邀皖系段祺瑞出来暂时维持政局,而奉系张作霖也乘机率十万大军入关。这样,就使北方出现了一个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评价北京政变和认识冯玉祥及其国民军,对他们应采取何种策略,就成为我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1861年8月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死后,奕詝的妃子那拉氏勾结恭亲王奕訢等人在英国驻北京公使的支持下,密谋策划,发动政变,杀了奕詝的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夺取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从此,在那拉氏垂帘听政的近半个世纪里,由于她执行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路线,使中国越来越深地陷进了灾难重重的黑暗深渊。  相似文献   

17.
顿莫贺与摩尼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德宗大历十四年(799年),在当时漠北的回纥汗国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历史事件,即回纥的宰相顿莫贺杀害了回纥的首领移地健(牟羽可汗),自立为可汗。通常将这一事件称为顿莫贺政变。顿莫贺是牟羽可汗的从兄,关于他发动这次政变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因为他反对牟羽南下侵唐,而一怒之下突然发生的。但从这次政变的情况来看,其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某种原因,我认为可能与他排斥摩尼教有一定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试作探讨。关于顿莫贺发动这次政变的经过,  相似文献   

18.
<正>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11月13日,孙中山离粤北上。孙中山北上无疑是应冯玉祥国民军和段祺瑞、张作霖皖奉军阀等反直派的邀请,共商国是。除此之外,他的北上更有其深刻的主观动因,即孙中山国民党人联合冯玉祥拟实行“中央革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陈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47-151
辛酉政变固然是统治中枢的权力之争,但不同集团之间围绕着治国方略的分歧和争论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面对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强硬派集团坚决主战,以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严;奕訢、桂良、文祥为首的务实派集团力主议和,争取时间,"自图振兴".矛盾激化,奕訢与企图控制皇权的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清除强硬派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朝廷大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则成为了地方上最有实力的督抚.务实派开始兴办洋务,演变为洋务派.在将近20年相对和平的国际国内和平环境中,洋务派整顿、完善总理衙门机构,遵循近代国际惯例处理外交事务,引进国际法,维护中国正当权益,努力创造和平的环境;创办近代海军,兴办新式企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西方的"议政院"制度表示赞赏,个别的进而主张在中国仿行.北京政变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光绪十年)4月8日清政府内的“军机大换班”事件,而不是指同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在朝鲜策动“开化党”人进行夺权阴谋的事件。本文拟对甲申政变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略作探讨。一、1861年(咸丰十一年)清政府内发生“辛酉政变”,造成太后垂帘、皇叔议政的局面,乃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谋的结果。慈禧与奕訢虽然在反对肃顺一派当权这一共同点上开始合作,并夺取了政权,但二人对政变后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却是同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