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进步的问题 ,既是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田丰博士的《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把时代问题中的全球化与文化进步的关系放到“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考察 ,放到人类文化思潮演变和当前世界格局大分化大组合的现实运动中来考察 ,放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中来考察 ,对全球化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的实质和演化趋势、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机制 ,以及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欧庭宇在《行政与法》2020年第9期撰文认为,为在全球治理中维护持久和平的稳定局面,中国提出,世界各国不能因版图大小、人口多少、发展程度、文化不同、道路差异而破坏相互尊重的对话立场、平等协商的对话方式,只有在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前提下,才能营造持久和平、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其乐融融的国际交往氛围.这一政治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处世哲学遥相呼应.从这一层面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一个"和平、和合、和谐"的新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新型大国关系"外交战略提供了文化自信,这一文化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汲取而来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探索了韩中文化交流的问题.目前韩中文化交流好像主要从韩国向中国流动,但这只是局限于大众文化的暂时现象.从韩流以外的其它方面比如教育和翻译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数量来看,中国向韩国的流动是主流的.按照后殖民主义理论家R.Jacquemond的主张来看,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表层上呈现出典型的翻译不平等.当然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韩中关系界定为被支配文化与霸权文化的关系.在两国文化中行使霸权的是英语圈文化,从全球性视野来看,韩中文化交流还属于被支配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理解与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文化理解过程中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常产生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者的眼光观察中国交际文化,并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文化进行重构。这种误读可以看成一种异解,成为重新认识中西交际文化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5.
王涛 《兰州学刊》2012,(9):39-44
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全球化文化景观中文化软实力问题日渐凸显。在我国当前,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化哲学也不断地切入到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并以其学科特点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从文化哲学维度上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学理建构以及从文化哲学价值取向上对文化软实力进行战略建设。前者从关于"文化"自身的涵义问题入手,为"文化何为"的现实关切点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讨提供学理基础,探究了诸如软实力概念的起源、演变,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外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等基础性问题。后者试图摆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过于局限于"经济效益"的思想,将关注度转向"生活世界",切实进入到对人精神领域的建设上,进入到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对国家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去,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当前文化现状的回顾、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传统资源的转换等角度,以人为主体地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斯文有传"是苏轼对欧阳修传承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是欧阳修赋予苏轼的文化使命。孔子是"斯文"最早的整合者与承传者。在欧阳修、苏轼的时代,"斯文"主要代指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苏轼一生弘扬儒家之道,使"斯文有传",是他平生最为看重的功业。  相似文献   

7.
短短二十年,中国成功打造出一批举世瞩目的世界级企业。对以海航为代表的中国世界级企业崛起之路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破解中国企业崛起之谜:拥有伟大的"企业梦想",胸怀国家和社会利益才能引领企业行大道;需要探索"企业道路",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崛起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需要弘扬源于中国文化的"企业精神",不断凝练包容性元素,创造企业精神财富;需要凝聚"企业力量",顺应国家时势、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回报国家和社会。中国的世界级企业既是现代企业,也是社会主义企业,还是中国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多次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从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化入手来把握俄罗斯族文化生成、发展、成熟甚至衰落的脉络,从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构建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系寻找新进路。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出现了从"此在言说观"到"大道道说观"的转移。"道说"不是"此在"人的言说,而是"大道"说话的方式,它的基本含义和功能是"显示"和"聚集"。道说之"显示"不是人类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大道的"显现"和"聚集"不是源于人为的力量,而是源于以"大地"、"自然"为根基。"大道道说观"因此也是一种以"大地"为根基的"大道自然涌现语言观"。海德格尔对"大道道说"所具有的"自行显示"和"关系聚集"含义的发掘,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独白话语的深刻批判;其对大道道说的"大地""自然"根基的强调,又表现出对天地人神四方世界自由游戏的"生态审美栖居"的呼唤,"大道道说观"可谓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语言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契合与冲突,以及他者文化对我国文化构建的启示,预示着我国新人文精神的构建既需要克服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倾向,也需要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的消极心态,以开放的思维广泛接纳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形成更具普遍感召力的中国新文化。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我国新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既要关怀个人,也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就可以理解为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继承发展,尤其与“和合思想”高度契合,集中展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三个层面。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规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也是相一致、相符合的,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真实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本质上必然要求人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凸显现代化背后的文化支撑、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体现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自从戴震提出儒家学说会导致"以理杀人"之后,一些文化激进人士对儒学给予人发展的积极影响产生了怀疑,有的人认为它是束缚个人发展的绳索,是阻碍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枷锁。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坚称儒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是指导人健康成长、自我修养的"大本"、"大道"。早在上个世纪之初,严复、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就针对儒家纲常名教导致人畸形发展而提出了"新民说",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激进派人士也对以孔儒之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如奴隶性)、"礼教杀人"等进行了批判,而以梁漱溟、辜鸿铭等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对儒家文化作了认同和辩护,林语堂等人以客观公允态度对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不和而带来的矛盾,消解由于规范规则和风俗习惯的差别而产生的隔阂,解决由于非语言行为迥异而造成的尴尬.中道思想也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和全球化中文化融合的行动指南,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适应中的适应程度和文化融合中有关文化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时中"而达到"中和".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践行中道并非易事,但只要有"至诚"之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而达到"中和"的.  相似文献   

14.
中美文化的最大差异就在于精神不同。中国文化所传载的是儒教精神,美国文化传载的则是清教精神。本文通过对清教与儒教的对比与分析,继而再通过在这基础上对美、中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空间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院是中国所推出的以加快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使命的文化品牌.在作为孔子学院重要阵地的美国,由于其新闻媒体的误导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人们对孔子学院多持消极态度.要消除美国舆论界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的定位与选择尤为重要.因此,应借鉴国内文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新子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促使美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潘皓 《学术论坛》2005,(9):164-167
清华学校具有典型的文化接触地带特征。其倡办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愿望和西方话语之间的冲突与耦合,也反映出在中国现代进程中文化选择的复杂取向;其文化现实既包含对异质文化的真切体认,也表现出文化冲突和倾斜的状况。接触地带的特征对清华学生的文化心理具有深刻影响,形成其开阔的文化视域和比较性思维特征、自我否定与防御自卫交织的复杂心理以及具有双重疏离感同时也不乏积极效应的边缘性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词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或者没有理想的翻译方法,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翻译界。在此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结合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指出: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应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译者应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方能达到有效的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传统商品文化的定义、内容及特点1、中国传统商品文化的定义中国传统商品文化作为商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商品文化一般的共性,又有个性。具体说来中国传统商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因而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并溶工艺、技术与民族文化于一炉的商品文化的有机整体。商品文化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说古老,因为自从有了商品的便有商品文化。说年轻,因为商品文化在过去只限于零星的研究,或作为其它学科的附属物,如西方学者在研究消费文化时非常注重消费品中文化内涵的研究。他们认识到,这些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文化内涵,并能传播这些内涵。因而,他们把商品中文化内涵分为:文化范畴文化准则,人类实践不断使文化范畴物化,通过商品可以将不同的文化范畴物化为具有特征的可见实体。在商品中反映了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各种文化范畴,也可以通过商品使空  相似文献   

19.
梅琼林  连水兴 《学术研究》2007,5(7):148-152
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性。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今天,文化中介组织是保证文化产业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持系统。当前应明确我国发展文化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大量高水平的文化中介组织以及经济人的出现,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又要厘清体制转型中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文章提出了发展与完善文化中介组织的环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