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赤峰民族师专北方文化研究所的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成绩 ,与苏秉琦等五位先生生前的指导、支持是分不开的。曾经在他们的带动或努力下 ,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事业正式与国内外学术界接轨 ,赤峰地区近万年以来的历史文化编年得以确立 ,这里的学术研究形成一个高峰期。直到现在 ,他们的学术思想 ,对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赤峰地区现正常使用和基本保护的藏传佛教寺庙有29所。赤峰市境内藏传佛教进驻历史悠久,个别寺庙可追溯至辽代。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大体分为3种:一种是“汉式”;一种是“西藏式”;一种是“汉藏混合式”。藏传佛教在赤峰地区影响久远,寺庙是赤峰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承传、发扬的场所,是各族信众精神寄托的圣地。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维护信众的合法权益,是赤峰市民族宗教事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赤峰地区是近代中国北方种植鸦片最多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赤峰鸦片最早由何处传入?传统观点认为由沙俄传入.本文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否定性结论:赤峰地区鸦片最早不是由沙俄传入,而是由英国传入直隶再传入赤峰的。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一百多年前,赤峰地区流传一种古老的音乐,由于它最初是以10种乐器轮番演奏各种曲牌,故民间称其为“十番”。但在流传过程中,赤峰“十番”曾一度失传,直至1983年,这一古乐被重新发掘,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经过对词曲风格、演奏形式、演奏成员、使用乐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知,赤峰雅乐源于赤峰“十番”。  相似文献   

6.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我国北方最早的青铜文化,创造这种文化的先民们在赤峰地区生息繁衍了一千多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近年来,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进展迅速,特别是大规模防御设施“城堡”的不断发现,为我们探索这种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满蒙王公贵族联姻结亲 ,是清王朝奉行的一项传统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笼络蒙古上层统治集团 ,使之与清朝保持一致 ,保证北方久安无患。故清廷曾把八位公主和若干名格格下嫁给赤峰蒙古王公贵族。随着公主的下嫁 ,京都的文明也被带到了封闭落后的赤峰地区 ,这对赤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辽代陶瓷业发展过程中是集中原宋王朝的进口和影响发展的。近年来,通过契丹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辽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辽代一批精品,同时还在赤峰地区数十处发现辽代瓷窑遗址。主要有:猴头沟缸瓦窑;巴林左旗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址;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南山窑址;东白音高洛屯辽瓷窑址。近年在辽墓和辽代遗址中出土大量的陶瓷器,给我们研究辽代瓷业发展不断增加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拥有八万九千平方公里土地、四百万人口的赤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先后生息繁衍在赤峰地区的古代各族人民,作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以自己的血汗浇灌了脚下这块土地,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我国历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研究和整理赤峰古代开发情况,对于进一步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促进国内各族互相尊重和彼此团结,对于新时期建设“四化”,振兴赤峰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11日至 15日在世界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赤峰市召开。会议由赤峰学院承办。来自全国 2 0个省区市 4 5所高校的6 5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收到论文 4 8篇 ,交流专著 5部。与会代表围绕“2 1世纪现代汉语教学、教材改革研究” ,“现代汉语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和“语言学的宏观和微观研究”三个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热烈的研讨。研讨会于 11日上午 9时在赤峰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受内蒙古考古所的委托,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对集通铁路复线赤峰市巴彦塔拉遗址进行了挖掘。除了一些陶片、钱币、灰坑等一批文物和聚落遗址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遗址特点,从考古的角度描述了“嘎拉哈”的特点,并与北方少数民族“嘎拉哈”文化相联系,分析了其在北方草原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学人风采     
那木吉拉1954年生,蒙古族,内蒙占自治区库伦旗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蒙古族及北方民族神话,代表作有《蒙古神话比较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徐子峰1954年生,辽宁康平人,赤峰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史前史、文化人类学、红山文化研究。独立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拉木伦河流域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比较研究”,参与国际合作课题(赤峰学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合作项目)“红山文化与蒙古文化比较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有:《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相似文献   

13.
赤峰,蒙古语称“乌兰哈达”,总人口460余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20多个民族和睦聚居的地区。全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有“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城市”之美称。赤峰,地处祖国北疆,三面群山竞秀,东汇淼淼辽水,山川形胜,地利通达,是贯通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腹地的险关要隘,自古有“塞外锁轮”之说。赤峰,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月8日,赤峰学院北方民族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工作座谈会在崇正楼五楼会议室召开。学院院长雷德荣,副院长德力格尔、于毅夫出席会议。北方民族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韩永年、院长杨福瑞、副院长孙国军、吕富华及科技处、学科规划与研究生处、相关二级学院负责同志和部分教师参加会议。会上,于毅夫副院长宣读了《关于成立"赤峰学院北方民族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批复》。历史文化学院  相似文献   

15.
赤峰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汉语多种方言及北方少数民族语言长期渗透、逐渐融合的结果。赤峰汉语方言应归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朝峰片。  相似文献   

16.
“夏家店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市郊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而得名。发掘遗址分上下两层,其下层文物除磨制石器、骨器和比较定型的陶器外还发现了青铜器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赤峰市郊区、克什克腾旗出土过弦纹铜甗,还在翁牛特旗出土了一甗二鼎等大型青铜器物和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的出土是赤峰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研究赤峰地区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10月 ,中国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文化考古国际研讨文集》(第一辑 ) ,该书展示了当前国际考古界对中国古代北方青铜文化的科研成果。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该中心以中国边疆及其毗邻地区的古代文化、古代人类、古代环境等课题为重点研究内容。该中心成立于 1999年 ,下设 4个科研机构 :史前考古、历史考古、人类研究室、考古DNA研究室。2 0 0 1年 8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在长春主办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8.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兴盛于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一支早期阶段青铜文化。本文通过对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聚落分布以及诸多遗址周边自然地层与文化层的孢粉研究结果分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集中分布于赤峰南部黄土丘陵台地区,并向河谷台塬、河漫滩等适宜农业开发的地域推进,加之这一时期相对优越的气候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就发明了陶埙、骨笛、石罄等乐器,懂得了在狩猎和祭祀活动中吹奏乐器。赤峰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蒙古族音乐和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在这里共生共荣。这里有皇宫雅乐、汗廷音乐、寺庙佛乐、民间番乐、杠房音乐,民间秧歌舞蹈,说唱曲艺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因此,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使得这些非遗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光芒是赤峰音乐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10):F0002-F0002
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期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3—16日在赤峰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及我院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赤峰学院副院长德力格尔教授、郭丽虹教授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