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途径的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去进行新的审视、新的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释成为必然,这使得各学科之间广泛地交叉融合,促成了学术范式的当代转型.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文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场跨学科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型,以"空间"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当前的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介入生活、研究问题难以回避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
郭辉 《学术论坛》2012,35(7):185-188,204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这些年来,围绕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此起彼伏.但真正构成对文艺学学科合法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条:一个是"文艺学"这个学科出身不好,沿用了前苏联的名称和路数,这给许多人以口实,认为文艺学没办法与西方学术接轨.二是文化研究引进中国之后,其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大大超越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其重灾区就在文艺学.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主要是"美学热"、"方法热",多多少少还推动了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的话,而现在的"文化研究热"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现代文化理论,失去了激活文学的因子.您对当前的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意味着中国文学研究内部已出现一种自觉的学术转向,即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和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重要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体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样式及其发展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式之特点.中国文体学不仅仅是文学的体裁问题,而是古代文学的核心和本体性问题,因此,中国文体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中国古代文体谱系的结构与观念、与之相关的文体价值谱系、文体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化等,都是中国文体学可开拓的学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赵:黄老师,您好,从文学到新闻学,再到现在的传播学,您经历了较为明晰的学术转向,以致您的学术视野比较宽广,研究领域涉及新闻理论、新闻思想史、传播学研究,学界中人对您在这几方面的建树都赞誉有加,您如何看待您的学术转向呢?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是著名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多年来非常关注并且认真探索的学术命题之一.本访谈约请章先生围绕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章先生结合自己的学术历程,具体阐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涵与意义、人性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演进、中国文学史分期的重新划分、中国文学的自觉、文学演进的内在动力与基本态势,以及文学形式的演进等一系列文学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章先生也谈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视野下的明清文学及其研究以及对作为文学演进"归宿"的现当代文学的重新认识等.这些精辟的见解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谈胜意迭出、尤多创见,颇见其"不媚俗、反旧论、立新说"之"特立独行"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7.
新马华文文学本土研究从 20世纪 80年代起恢复生气,至 90年代后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给我们展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观.本文试着从对新马华文文艺报刊的研究、对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反思与展望、对中国文学与新马华文文学关系的论述、文学史的撰写与重写以及其他相关论述等五个方面予以剖析,为新马华文文学本土研究进一步拓展空间与提升学术品格提供发展之根基和借鉴之意义.  相似文献   

8.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空间转向”席卷人文和社会科学,也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在空间视阈的观照下,女性文学研究聚焦分析三种空间:城市空间、风景空间和流动空间,不仅揭示性别空间的建构本质,展示空间对性别生产的影响,而且强调“空间实践”的意义,提出空间是多重的、动态的、异质的及情境性的空间,空间的意义可以由行动者在空间中的实践所塑造。女性文学研究一方面从“空间转向”中获得深刻启发,另一方面,女性文学研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回馈、反哺和充实了“空间转向”,实现和见证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与本质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不仅表现在他的"异位"和"异位拓扑学"的思想之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对线性历史话语的解构,其"词物分裂论"对"可见物"的彰显与突出.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不仅促进了视觉文化和空间政治的兴起,而且引发了一种空间化的、对事物本身做出"本质描述"的话语或写作方式的革命.这种返归事物本身的本质化写作倾向与解构主义的游戏化写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历史写作、文学创作、文学文化批评无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顺庆  蒋荣昌 《河北学刊》2003,23(5):96-102
近三十年来,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或正在取代以书写语言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文学语言、文学文本形态、文学的审美特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文学研究也已从其内部转向更深处,亦即已从传统的古典样式的"文学研究"转向以"文化研究"命名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