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类似“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热潮,试图从对文化的反思中找到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那么,引起这场“文化热”的原因是什么呢?胡潇在《民族的文化觉醒》一文中认为,对“文革”的反思与否定是中国文化大讨论的导因,中国的改革、社会生活与国民精神的跃迁直接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觉醒,而中、西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又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为民族文化注进了勃勃生机。同时,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亦顺应着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2.
印度本土文化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玉洪 《文史哲》2007,1(5):83-90
全球化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明都卷入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印度社会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印度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印度多元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极大的同化力,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不会丧失自我,将重新反思和整合,嬗变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不失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的儒家文化复兴,有民族国家国际关系中的文化政治因素。对文化政治中的“他者”的“拒斥”或“消解”,构成了当前儒家文化复兴的不同路径。在文化政治背景下,各民族国家之间更应当谨持有限理性对文化无意识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失语是元代色目族群文学的特性之一,主要表现在文学品质的汉化、民族个性的趋同、宗教意识的弱化、自我反思的缺失四个方面。失语现象的根源是色目文化与汉文化单向的交往模式,表现在对汉文化的绝对认同、疏离自我文化传统、双重身份的单维化。生活状态的改变、文化形态的差异、边缘身份的困境、多元共融的身份让渡是形成这种交往模式的原因。总体说来,色目文化传统的失语,一方面导缘于西域各民族在文明化进程中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汉文化的宽容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其学 《东岳论丛》2004,25(5):50-55
消解和批判文化霸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旨趣。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揭露了西方帝国对东方民族的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还探讨了东方民族如何反抗这一文化霸权主义行径 ,提出了反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策略。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思殖民 ,这一文化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就决定了后殖民主义所提出的反文化霸权的策略仅仅是在文化领域内的话语、理论抵抗 ,这些策略包括 :杂交性、模拟、女权理论和少数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文化批评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全球化的起源及性质做了简略的考察 ,认为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非仅能导致趋同化 ,它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保持多元发展走向。基于对当代英美两国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之现状及差异的回顾和反思 ,本文对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的现状作出反思 ,并试图提出一种不同于英美两国的文化批评的跨东西方文化传统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实践之上的新的文化批评。作者认为 ,全球化一方面带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文化观念提供了机遇。只有抓住这一机遇 ,积极介入国际性文化批评论争 ,中国的文化批评才能在国际性的文化理论论争中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 ,并和国际文化批评界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中民族文化发展对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国家文化而言,全球一体化就意味着民族文化或者国家文化走向世界、对外交流和外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普遍引发的文化哲学问题,主要是国家民族文化在全球一体化中的地位问题、国家民族文化的本体证明问题、个体的民族文化理性建构问题、民族文化的世界化问题、外来文化的借鉴问题、文化的多元一体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盘点自己的文化积累是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把握,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梳理和反思过程。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杨正权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海内外的中华民族都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龙文化不仅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也成了西南民族与中国各民族尤其是中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一个从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的过程。回顾和总结文化意识对新时期文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判断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劣,使中国文学走向成熟、走向兴旺、走向世界。文化与文学从来就密不可分,五四新文学就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年前中国思想界、理论界一场沸沸扬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吸收、融纳先进的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别的民族中也能够承传、发扬和光大。民族文化交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吸收一定的文化,使之内化成自身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交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凝聚力,构成民族平等、团结的文化基础,它不仅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而且极大地积进了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  相似文献   

13.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复杂的实践过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义重大。民族的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决定了国家认同必须在民族文化的事实与引导构建的规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无论是对民族研究的原初主义的客观范式还是现代主义的主观范式,均不能很好的协调民族、文化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只有在尊重承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客观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少数民族文化朝一体性、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无论是早已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国家,都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得人们对支撑其社会运行的某些深层文化观念发生了怀疑,于是反思传统文化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提炼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与改造,同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里我们从科学文化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辩证的扬弃态度.一方面,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尤其是主张革新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这一民族文化思想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17日,由新疆哲学学会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承办的"新疆哲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新疆哲学界专家学者和高校部分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围绕"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转型"这一主题,从哲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新疆精神、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和交流。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海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阔的青海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活跃的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高原上生息、繁衍、迁徙、融合、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历史发展背景等,使青海的民族文化显示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并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农牧文化共存、多种宗教文化共生、多种制度文化共举、民族风俗文化迥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主流文化的构建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将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明传承式的延续结合起来的一种和谐的德性文化,在反思和吐纳中推动实践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传承和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我们必须以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为本位,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构建起适合"民族形式"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