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鲧禹启家族的崛起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一般认为,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是在氏族公社内部自然形成的。本文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异议。作者从考察鲧以“产翁制”习俗对抗“图腾感生”神话之争、禹与涂山氏就子女归属权及姓氏即世系权之争、启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等重大历史现象入手,引证《楚辞·天问》、《史记》等古代典籍,对父系家族在崛起过程中与母系氏族的抗争进行深入剖析,证明鲧禹启之间贯穿着一条父权制崛起的发展脉络。由于鲧禹启三代的持续努力,确立了男性生育权、父系姓氏即世系权、父子世袭权,才完成了夏民族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史研究的重点,这就是说氏族起源、发展、繁荣直到它的瓦解的研究,是原始社会史最中心的问题。而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新石器时代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石器时代在氏族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仰韶文化又在新石器时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它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中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探讨仰韶文化的氏族制度的发展,对复原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仰韶文化氏族制度的发展情况,一九六二年在学术界曾有过讨论,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其理由是:1、仰韶时期的农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领域,当时已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仰韶文化的墓葬中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3.
论男女社会地位及婚姻家庭伦理变迁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昧时代母权制的形成是自然的,群婚与对偶婚条件下的婚姻家庭伦理还没有被打上私有经济利益的烙印。野蛮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家庭革命,推动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专偶婚制转变。文明时代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男权社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带来了妇女解放的曙光,但男女完全平等与真正性爱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财产私有制的扬弃,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4.
分布在黄河上游的半山——马厂文化及齐家文化前期,和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是夏以前的不同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均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发展阶段。它们的一些墓地,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成对成年男女,成对成年男女及小孩和成年男子及小孩的合葬墓,有的甚至包含一男二女成年合葬墓,是所在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男性代替女性而在亲属制中占据本位的标志。本文拟对这些墓地,尤其是对其中的合葬墓的现象,作一些观察和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中国父系氏族制的发展阶段,亦即这一时代历史的分期的设想。片面和错误,一定不少。问题的深入研究,终待中外史学专家之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赖希"消灭家庭"的本意是要用"自然的家庭"来取代"强制性的家庭",用"母权制家庭"来取代"父权制家庭".赖希"消灭家庭"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揭露目前流行的家长制家庭、"父权制家庭"的消极功能,并批评这种家庭模式压抑人的性需求.但赖希把从"母权制家庭"向"父权制家庭"的转变视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是缺乏历史的眼光,没看到这一转变历史必然性.至于他对"自然的家庭"的描述,对人类恢复"母权制家庭"的呼吁,则带有强烈的乌托邦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正>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新中国考古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它为判断我国四、五千年前的社会性质,探索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剖析晚期氏族社会母系向父系的转变,提供了典型的实物资料。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男女合葬墓(经过鉴定确认的有王因遗址的三座,野店遗址的六座,大汶口遗址的四座),被认为是关键性的资料,已引起很大争论。由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的《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以下引用资料,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书),基本上反映了近二十年来大汶口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争论意见。本文仅就大汶口遗址男女合葬墓的时代、性质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分析大汶口男女合葬墓,也是一样。据夏鼐同志考证:大汶口文化延续时间达两千年左右,跨在公元前4300——2300年之间。按其发展过程来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刊载韦启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韦文》),对我们的《苗族“习惯法”概论》提出一些意见进行商榷。认为:一、苗族鼓社、议榔的创立时代,以为是母权制时代,二、苗族氏族社会的榔约没有法律意义,不能视为习惯法;三、苗族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教禁忌、氏族鼓社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氏族婚姻习俗等惯例规则,不能当作法律规范来加以论述。对此,我们认为,《韦文》的看法是不够恰当的。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三个问题,以向韦启光同志和方家们请教。一、关于鼓社、议榔产生的时代问题苗族“立鼓结社”的起源时代苗族兴鼓社的情况,我们在《苗族“鼓社”调查报告》等文已叙列了不少我们现在所能发掘到的资料,足够认识苗族鼓社是创立在苗族社会已从母系制进入父权制的时代了。这在理论上可以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列举希腊和罗马的氏族制度得到很好的说明。恩格斯在列举了雅典和罗马的氏族制度与易洛魁人的氏族制度比较之后指出:“罗马氏族的职能就是这样。除已完成向父权制的过渡这一点以外,都完全是易洛魁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再版。”而我们所列举的苗族的氏族制度,在我们的论述中,已论证它体现在苗族的鼓社体制,也是完成了向父权制过渡的。但是《韦文》则认为:“鼓社源于苗族社会进入父系个体家庭(产生私有制)的时代’,这同氏族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有矛盾的”。并说:“恩格斯指出: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出现,氏族制度‘这种事物  相似文献   

8.
<伤逝>、<倪焕之>有一种明显的男性视阈,在爱和事业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女性与其生理、心理相关联的生活态度与作为,都被男性主人公视作变为粗俗庸俗的表现;在男性视阈中显示出一种男女的不平等,也展现出男主人公自私利己的一面.女性形象从天使向妖妇转变的趋势,多少隐藏着男性父权制社会观念对女性的苛求与歪曲.  相似文献   

9.
性别政治的历史追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系制到父权制的历史性演变带来了人类按照男性的结构和功能来建构认识世界的范式以及不平等性别的制度。性别制度衍生出种种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至今还弥漫在现代社会。本文追溯性别歧视的历史起源,解析性别制度的文化背景,探讨权力对性别的制衡和编排,进而论及男性社会中的女性参政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女性敖包是母系氏族社会伙婚制家族向偶婚制家族过渡时期的残余 ,女性敖包的装饰与祭典过程充分反映了洪荒远古时代的历史实际 ,它不仅仅是伙婚制度的遗存 ,同时也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波伏娃在她《第二性》"历史"一部中已经很彻底地回答了女性被确立为"他者"的原因。造成女性之所以是"他者"的附属于男性的地位,完全要归因于长期的父权制历史和父权制下出现的神话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两性同体”形象是男子在女神的躯体上装饰出若干男性的性特征而产生的。这些“改装为妇女的男性偷偷地进入神圣的位置,在这里强迫人们崇拜自己,最终把妇女的神赶出去。”“两性同体崇拜”产生于母权制和父权制交替之际,是两者剧烈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各类历史教科书一直传播和普及着这样一个观念,即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性的位置。从氏族制度的形成及当时的具体环境作了番研究后则可看到,女性地位不可能高于男性,男女平等,我们的观念背离了摩尔根的正确观点。  相似文献   

14.
拉链式结构:父权制下的性别关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权制是一种权力等级结构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等级制。在父权制下,两性关系呈现出一种阴阳交错的拉链式等级结构模式:在同一社会等级中,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男尊女卑,性别不平等非常明显;在不同等级中,上尊下卑,等级高的女性地位比等级低的男性高,在地位或职务比自己高的女性面前,男性也必须低下尊贵的头。不存在超越等级鸿沟的性别不平等。将父权制等同于男权制,等同于男人的统治,是一种理论误导。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是指有助于理解自然被主宰的历史和现状的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是指有助于理解女性被压迫的历史和现状的问题。生态问题是一个女性主义问题。从历史上看,自然与女性相关联,被描述成女性的或者母性的;从观念上看,对自然的主宰和对妇女的压迫都根源于父权制文化。二元论思维是父权制的一个核心特征,它是造成对自然的主宰与对妇女的压迫的共同罪魁。这启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推翻父权制,不仅结束人对自然的主宰,而且结束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通过对伏羲的神话传说和史籍记载的研究 ,认为 :伏羲出生于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始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 ,变革原始婚姻制 ,是伏羲的一大划时代的历史功绩 ;大力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科学研究 ,正确对待伏羲变革原始婚制的历史功绩 ,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效力 ,是社会学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现象的女性主义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中,乾坤二卦乃天地阴阳男女的指称,二卦彖辞充分赞美了两者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巨大 力量。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看去,天地阴阳男女的 对等关系构成自然人生和谐的整体,就像道家太极图所昭示的那样,阴阳两条鱼的比例完全均等,它们 互为关联,不可分离。但是,随着宗法制产生、专制集权确立,男权中心文化日趋形成,男女两性的地位 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女性愈益受到来自父权制社会的压迫。女性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话语。在东方 观念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实际上有两重认识层面,一是从人与自然的联系角度,认识到男女两性的关 系是平等的、均衡的,也是相互依存的;而在社会观念上女性则是隶属于男性,是顺从的、依附的。这两 种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其自身发展和创造文明的过程,与自然复杂的联系.以及人类自然力的活动。人类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是人类原始的本性并不因为文明的进步而全然消失。就人类自身的 生存处境而言,男女两性是相互依存的,而男女的各自生理特性又决定他们自身的具体行为。 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学者卡米拉·帕格利亚根据男女两性生理构成的不同特点,指出女性是隐蔽的神 秘的,男性则是外放的投射的,认为男人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的人本制度及其人本化趋势问题,是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命题.从国际法史角度对该命题的历史演进予以考察,将有益于纵深性地理解人本国际法的内在动因.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初始性的国际法实践给国际法人本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而其所处的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占有制国家过渡的历史阶段,及城邦文明的整体主义国家至上理念,决定了人本制度在其国际法中的匮乏.这一研究表明,人本理念在国际法中的制度体现,是历史性范畴,与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相伴生.其中,对个体权利的尊崇,不仅是人本国际法的制度核心,也是其产生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付希亮 《理论界》2007,4(2):197-200
从神话传说看,希腊社会经历了神祗和英雄两个时代。神祗时代大体相当于克里特文明时代,其神话反映的是母系时代的社会历史;英雄时代大体相当于迈锡尼文明时代,其神话传说反映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神话传说中神祗时代与英雄时代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反映的社会不同。  相似文献   

20.
“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言,两者本应相互依存、相互印证,而非相互对立。我们所以特别提出“女性”来谈论,是因为“女性”还远远未获得应得的、与“男性”相对应的、可以平等对话的地位和认识。这是由于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历史迫使女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未意识到“自我”,这就决定了在以往历史中所形成的公共语言形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着“男性”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实质上总是相对公共性而言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解构传统制度下做男人与做女人的历史,并试图重建其他历史时意识到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