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在汤因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其文明形态史观流露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强烈的宗教意识渗透于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体系。他在文明史观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他把宗教当作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并以其作为拯救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最高手段。  相似文献   

2.
文明形态史观刍议--兼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形态史观从宏观维度考察社会形态发展,它的结论是以价值判断为核心,描述的并非历史本来面目.文明形态史观提出问题的角度、立论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为考察文明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对于文化与文明关系的解释不一,在解释文明发展规律极其方向时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的倾向.虽然文明形态史观中渗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但仅局限在对西方工业文明产生人的异化现象进行道德批判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往往被称作“历史形态学”。因为他同《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一样,确认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根据某种生物学模式,断定一切文明都处在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某一个阶段。他以文明与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挑战与应战”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和术语描述各文明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文化研究中,汤因比的上述思想曾几度引起重视,“挑战和应战”不仅被当作理解汤因比  相似文献   

4.
文明形态史观是流行于20世纪的重要史学范式,倡导以文明或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文明形态史观最早被欧美学者广泛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文明史流派,先后影响到亚洲等地区。百年来,文明形态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我国的史学研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明形态史观在学术界曾饱受争议,被马克思主义史学批判为唯心史观的一种特殊形态。尽管存在文化悲观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种种局限性,文明形态史观所蕴含的许多观点,如肯定文明的多样性、整体性,倡导文明创新、呼唤文明自觉,立足现实关切、保持文明忧患意识等,仍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促进当下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的文明理论包括对文明、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起源、复兴或者产生等问题的深刻的哲学历史分析。汤因比的批评“绝对者的挑战”是“创造性的少数”的思想,对许多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的余绪至今仍在。对其根源的剖析不但有利于认识其理论实质,而且更深入认识其价值。文明形态史观的形成既是思辨历史哲学自身理论发展逻辑演变的结果,又是对西方文明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困境抗争的结果,更是对客观主义历史学的质疑与否定。  相似文献   

7.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今天,宗教仍然是地球上大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近代之前,宗教作为文明的精神基础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并没有成为问题。在一个宗教化的世界上,有关宗教的所有论争,几乎都是在宗教思想内部进行的。这些论争虽然引起过宗教生活的动荡,却没有真正威胁到宗教信仰本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西  相似文献   

9.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t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1.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生于德川末期的下层士族家庭,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在封建制度下愤愤不平,抑郁而死,从此使他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反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看清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也认识到日本正面临着强烈的威胁和欺侮,国家的独立难以保障.他深为日本内忧外患的处境而担忧,力求探寻一条使日本通向国家富强、文明开化的道路.他传播和宣传自由民权思想,鼓励日本人民学习科学,兴办企业,争取民族独立和文明开化.福泽谕吉的思想代表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日本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的文明史观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启蒙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早在出版过程中(1934—1961)就引起了评论界非常活跃的评论。作者在最后一卷即第12卷中列举了40—50年代期间发表的100多篇书评。60—70年代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渐趋下降,但至今尚未完全消失。由于汤因比的著作是跨学科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历史过程(从地理因素的影响到“下意识心理”规律的研究),因此评论材料的特点是五花八门。对汤因比评价动态的分析在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汤因比借以说明文明能够摆脱危机的“消逝和回归”的规律,也引起了盖尔的怀疑。盖尔通过使汤因比所引用的例子之一来痛斥这一规律。盖尔对下列论点——英国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起到1914年为止处于同欧洲问题“疏远”的状态,汤因比认  相似文献   

14.
蒋廷黻关于鸦片战争的史论观点是:1.英国没有图谋中国的野心,到中国来只是一心一意做生意。2.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引起的,林是个只顾惜个人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伪君子。3.英国的武器精良,技术先进,中国的失败是客观条件早就决定了的。4.中国不懂外交和国际公法,而这是当时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琦善懂得外交,他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功的,不该蒙受“卖国贼”的恶名。本文对以上观点逐一批驳,并指出:抗拒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工业文明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因崇洋而产生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必然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琦善投降卖国的铁案不可翻,林则徐抗英禁烟的气节不可辱。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由斯宾格勒首创,汤因比继之.这种西方史学的新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已有整整80年,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回响.文化形态史观对40年代初战国策派的影响深刻,林同济与雷海宗接纳与改造了它,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战国策派学人在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应作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以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亨廷顿文明冲突史观的思想渊源,指出文明的和谐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史观是“文化形态史学”的当代形式,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信息文明不是由智能机器建构的,信息文明的本质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物质生产方式,信息化的物质生产方式是信息文明的社会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使得协作劳动已成为真正的“技术必要了”。与以往的时代相比,信息时代人民群众获得了新的生产力、新的政治权利和权力、新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信息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必然获得更加真实的、巩固的历史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必将获得更加充实的条件。整体而言,信息文明的发展确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人们应当在信息文明时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并不是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类型,而是对文明本质的真正实现。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并不是文明的真实形态,而是真正文明实现之前的文明,属于前文明。生态文明不是文明类型的进化,而是对以往文明的一场革命。当然,生态文明也不是当下的文明,而是期待完成的文明,是文明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法国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曾为中学生撰写《文明史纲》作为教材,并提出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文明史纲》努力将新史学理论贯彻于中学历史教育中。文明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术潮流,对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要求高、难度大,面对中学教学实际可能呈现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0.
汤因比认为历史主要是由高级宗教决定的。高级宗教在人类文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统一帝国的迫害以及哲学的冲击逐渐偏离其中心 ,并在宗教制度偶像化中失去了民众的信仰。近代西方世界用技术取代了原有的宗教 ,同时也使人类由高尚的精神追求转向物质追求 ,从而产生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困境。而解决困境的关键是恢复高级宗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