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特殊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要通过译者生动而合理的想象 ,再现作者凭借创造性想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世界 ,在译作读者和原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文学翻译者作为原作有特定任务的读者 ,必须具备与作者同等的想象能力和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2.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元散曲中蕴含各类文学模糊,要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一样鉴赏和接受原作之模糊美,译者就应力争在其译作中再现原作的模糊。  相似文献   

3.
在含有否定结构的英语句中 ,如果是一个孤立的句子 ,往往会令读者觉得含有多种理解或者有多种意义。这就是在英语否定结构中常出现的歧义现象 ,这种否定结构即是英语歧异结构之一。了解这种结构和现象 ,就能知道这种结构的正确意义 ,从而避免歧义 ,避免理解或表达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语法上的歧义结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结构相同的歧义结构,即歧义不是由结构层次和关系的不同引起的,只是隐藏的深层的语义不同造成的;另一种是结构不同的歧义结构,既歧义是由结构层次或结构关系的不同引起的,因而其意义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名词结构歧义的生成研究是在一个完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来看语言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有限的句法和词汇和无限的表达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语言结构岐义。生成语法一直在谈论结构歧义,但很少涉及名词结构歧义研究,名词在其深层结构中可以被解释两种身份:名词和名词中闻结构。根据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口一移动理论以及对名词中间结构的定义可以研究名词结构歧义的定义、检测方法及其生成机制,名词歧义有名词多义歧义即词汇歧义和名词结构歧义之分。名词结构歧义是同一名词在深层结构上具有两种身份,即名词和名词中间结构,而这两个深层结构在转向表层结构时会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歧义。名词结构歧义的生成机制是因为在深层结构中的名词在生成表层结构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份,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名词结构歧义。  相似文献   

6.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运用过程的各个层面如词汇、结构、语用等都会产生歧义.本文着重探讨了长期以来不为人重视的语用歧义,分析了其性质、表现形式以及语境与歧义的关系,指出语用歧义是一种较之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更为细微,复杂而又更为普通的语言现象,对语用歧义的准确理解必须依赖语境以及语用者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某种科学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歧义词句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同一的思想,而同一的词句却可表达不同的意思,后者便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造成歧义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否定偏离引起的歧义就属于结构歧义.结构歧义一般起因于形态或结构的混乱.否定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事物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各种联系的一种主观认识活动.对事物及现象本身存在的否定,对事物与现…  相似文献   

8.
哲学诠释学认为,理解是读者视域和原作视域的融合。因此,在重视读者能动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原作,尤其应该尊重原作所蕴含的“事情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时间距离在理解中的消极作用,使读者和文本能够真正对话,并产生真正意义的理解和翻译,从而尽力避免翻译中的误读和误译。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翻译既要传递原作信息,还需表述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信息,童话作品的读者主体为儿童,其阅读水平及审美角度决定了翻译的方向,转喻与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两大基本认知方式,是有创造性的翻译手段,能够有效地体现童话原作的生动活泼的想象、童趣与美感。  相似文献   

10.
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释义。语用歧义的产生与语境有很大的关系,它产生于交际双方所依赖的具体环境。语用歧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容易让人误解,影响人们交际的顺利进行。但语用歧义并非总是消极的.恰当使用语用歧义,可以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有意利用语用歧义来达到诙谐幽默、一语双关、挖苦讽刺、言简意丰、启发想象等修辞效应。  相似文献   

11.
英语歧义现象随处可见。歧义有时使语意模糊不清,影响交流。但是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的效果,可以实现特殊的语言表达目的。本文拟从实例出发,从语音、词汇和结构三个方面探讨英语歧义类型;并对英语歧义的有意利用以达到一定的表达目的加以分析说明。由此让读者更好地认识英语歧义,发现并有意识地避免和消除无意歧义;同时利用有意歧义发挥其积极作用,体现对语言的巧妙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指代歧义是指句子一个成分可以分别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或事,从而造成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产生指代歧义的所在,原因是深层结构是大脑要表达的思想,不会产生歧义。对歧义的讨论是根据语言结构本身及句子中的词组成分的阿尔法移动这一转换生成角度来探求结构歧义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产生机制,在完全摆脱语境的条件下探求指代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只有语句结构本身提供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指代的结构才会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歧义。管辖约束理论指出在分析指代歧义时显示出一种指代管辖约束关系,其次,在结构歧义分析中,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应用于指代歧义的分析,并在控制理论中的地方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内外域和句外外域两个概念,这对于代词在域内或域外找到其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指提供了证据。从语言本身局限性上讲是指代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深层结构被转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的结构歧义及排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状语中的歧义、定语中的歧义和否定式中的歧义三方面探讨结构歧义,通过举例,分类说明结构歧义的形成并提出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过程中不恰当地采用释义、阐述或增益的方法, 把原文中本来需要读者想象、推导才能领悟的隐含意义明示给读者, 这种明晰化翻译极大地损害了原文的韵味, 实际上是对原文的不信, 使读者无法象读原作那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中的明晰化倾向主要表现在: 1 、释义明示, 语不尽意;2 、越俎代庖, 添枝加叶; 3 、弃形存义, 化隐为显; 4、附义于形, 画蛇添足; 5 、熟典附义, 叠床架屋  相似文献   

17.
语境──消除歧义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消除歧义的最佳途径王金娟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一种语言形式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这种语言形式就有歧义。本文主要探讨歧义产生的具体原因及消除歧义的可能性。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有形式(语法格式)和意义(语义)两个方面。形式是有...  相似文献   

18.
所谓模糊,即:“不分明、不清楚”。模糊语境是指上下文内在联系的朦胧的、潜含着作者审美意识和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想象追意的空间。作为译者,必须善于从这种语境中发幽掘微,再现原作的神韵与风貌,以沟通作者、译者、读者的心理,增强理解,有效交流。这种语境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歌中,譬如唐朝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  相似文献   

19.
汉语程度副词具有语义二重性,往往与性质形容词组合成状中结构。这种结构形成特定的语义域,称之为程度域。在不同语境下,结构相同而语义不同的程度域可能产生歧义现象。只有确定程度副词的语义取向,才能有效地消除歧义。程度域可以进行比较,分为同等域、差等域和极限域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大量歧义语料的统计分析及歧义句与相关句式的横向比较,文章详细考察了歧义句的语用功能。本文认为:部分歧义句是一种信息双焦点句式,通过这种特殊句式,立体地传达出一个行为过程的前因后果及说话者的心理感受,在让听读者了解一个完整事件的同时也被说话者的心理情绪所感染;说话者要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并希望引起交际对象的注意,以期引起对方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