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诉的客观预备合并系不可并存且具有先后顺位之请求的合并。我国未确立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但实践中该种诉讼被广泛适用。法官错解主备位请求相斥性原理,悖离处分权主义,错用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理论审理案件,对当事人权益造成侵害。审视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历史演进历程,相斥性原理历经了“肯定—否定”的变迁过程。我国对相斥性原理不宜一概否定,而应采取肯定观点。在此基础上,须明确相斥性原理的立足点不在于诉讼请求不可并列之表象,而在于诉讼请求所依托法律关系状态异位性之实质。我国具备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实践基础,应当以相斥性为理论内核明确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若干构成要素,以此构建本土化的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事诉讼理论中"合一确定"的适用领域过于狭窄,仅作为必要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利用诉的构成等基本理论分析"合一确定"的对象可知,"合一确定"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合并审理方式,旨在统一司法、提升效率并防止矛盾裁判。"实体法上合一确定说"兼顾实体和程序两个维度,应作为适用"合一确定"的判断标准。在诉讼标的旧实体法说的理论前提下,以多数当事人或诉讼标的间是否具有实体牵连为准则,明确"合一确定"适用领域除必要共同诉讼外,还应涵括第三人参加诉讼、主观预备合并之诉等多数当事人诉讼形态,以及反诉、诉的选择合并、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等多数诉讼标的诉讼形态。  相似文献   

3.
公司司法解散中诉的合并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司司法解散之诉中,股东常常附带提出或通过诉的追加的方式提出其他诉讼请求,这事实上就形成了诉的合并.处理公司司法解散之诉中诉的合并问题,我们必须先考察诉的合并的一般要件,然后才能结合公司司法解散质素的特殊性等确定法院应予合并审理的范围以及审理时所涉及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事合同效力先决案件的圆满解决需要探求其特定的诉讼形态。合同效力作为实体性先决问题具有“偏本土性”,其在我国民事程序中有着独特的角色承担。合同效力先决案件的传统处置,是根据合同效力之程序角色对应采取不同方式。当前,既判力客观范围的肆意扩张与诉之合并形态的疏漏,是传统处置模式积弊丛生的主要根源。对此,将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拉回至“诉讼标的—既判力”的认同之下,在对合同效力作“诉讼标的化”改造的同时,进一步根据实体法权利体系明确完整的诉之合并形态,是一条较为可取的模式重构之路。由此呈现的合同效力先决案件之合理诉讼形态,即是一个确认之诉与两个真正的预备合并之诉的搭配组合。这一诉讼形态本质上乃诉的合并制度的功能发挥,是对现有诉讼制度的“挖潜”。  相似文献   

5.
共同被告地域管辖从性质上说兼有一般地域管辖与特殊地域管辖,将其列入特殊地域管辖比列入一般地域管辖更适宜.应优先适用共同诉讼的共同管辖法院;若无共同管辖法院,才可适用被告住所在法院.共同被告地域管辖应遵守管辖恒定原则.主观的诉之预备合并也应适用共同被告地域管辖.管辖协议、仲裁协议不约束共同被告地域管辖.  相似文献   

6.
论民事之诉     
民事之诉问题在民事诉讼理论和制度上及实务中均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仅就诉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诉的类型、诉的合并和变更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论述。旨在完善我国民事之诉理论,并作为我国将来修订民事诉讼法典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民事行为效力与法院认定不一致时,从“应当告知变更诉讼请求”到“将相关问题作为焦点问题审理”,在规范层面减轻了法院的释明负担,转以法律争点的审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际上,法律争点审理程序需要与法律观点释明相配合,从而实现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充实程序保障与纷争一次性解决的多元目标。于法律争点审理中,法院应实质性赋予当事人表达意见的机会,适时开示心证,防止法律面的突袭性裁判;应放宽诉之变更的条件及允许当事人进行选择合并与预备合并之诉讼行为。  相似文献   

8.
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就主观预备合并诉讼已有丰富的适用实践。通过对其适用的典型案例所反映出的颇具争议的问题,如适用价值、被告地位不安定、诉讼系属及当事人诉讼地位等问题进行充分理论检视后,可发现,相关理论已能较好地消解学界对被告地位不安定等问题的疑虑,虽然在复杂上诉审情形下被告诉讼地位及其裁判问题还有较大争议,但这并不足以否认该制度设立趣旨。这些实践经验总结及理论争鸣,为我国大陆地区将来构建主观预备合并诉讼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先介绍了2个反倾销之诉的案例实情,接着基于对这2个案例分析,分别从程序选择上和实体选择 上对如何应对反倾销之诉进行了深入地论述,并结合我国反倾销实践,提出了如何在实际运用中把握的关键步骤、 原则、规则,以及借鉴案例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的类型化是20世纪以来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基本模式包括:主观之诉与客观之诉,事后补救之诉与事前预防之诉,形成之诉、给付之诉与确认之诉,有名之诉与无名之诉.我国行政诉讼应采取"明文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1.
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释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旨在不同文化的读者能够更好地互相理解.借鉴了翻译理论家斯坦纳的阐释理论,提出阐释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释意、理解入侵、表达吸收和对等补偿,强调阐释的内容即认知补充的内容,为了避免损失,对等补偿必不可少.阐释翻译对我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翻译"忠实性"的神话,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诉讼经济原则就是诉讼主体以最低的诉讼成本,获取最大的法律效益,实现诉讼目的的基本原则。作为节制诉讼资源的重要方法被各国广泛地运用于诉讼程序中。诉讼经济原则的存在以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为法理基础,其主要内容有:设置科学的诉讼程序;缩短诉讼周期;科学设定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是国家司法权的实现和司法资源整体配置的过程,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诉讼程序有极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在理论上存在众多争议,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是否拥有诉权,检察机关介入民事诉讼是否会造成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干预,是否会造成诉讼结构失衡,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如何界定,其程序与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相比呈现何种特色,等等。其实,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理论上并无障碍。首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拥有诉权;其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仅限于公益目的,并不影响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再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时,若能摆正自身在诉讼中的地位,并不会影响诉讼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司法活动的进步有赖于司法制度的改进,而司法制度的变革则源于理念的推动。在对刑事诉讼理论的理解和刑事司法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在刑事诉讼中应树立裁判中心、平等对抗、法律真实、程序正义优先、程序制裁五大理念,这些理念应当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场经济开始由粗放化向集约化转型,在这期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人们对良好公共生态环境的利益诉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确立为一项法定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对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前进了一大步。然而,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却始终追赶不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想诉求。中国立法中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仅限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并未涉及自然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都赋予了自然人担当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因而,进一步完善自然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就成为环境保护理论探讨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但实施效果与当初预期还有相当差距,动力不足是重要表现之一.深层原因主要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保守、法官排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成本制约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沦为空话等.因此,必须从完善实体法、构建系统的环境诉讼程序机制、改革环保法庭体系设置、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健全公益诉讼基本理论作为推动力,将司法实践上的松绑作为混合动力,将公众参与作为根本和持久动力,构建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动力机制,摆脱环境公益诉讼动力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体制转型与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理论从整体上看 ,是以原苏联民事诉讼理论为基础的 ,在国家干预和职权主义观念指导下形成的 ,因此 ,该理论从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纠纷解决的客观规律。需要对其理论体系加以调整和修正 ,以更好地指导民事争议解决的诉讼实践。文章对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体系的形成、滞后的原因以及今后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争点效,是指在前诉中被双方当事人作为主要争点予以争执,而且法院也对该争点进行了审理并作出判断,当同一争点作为主要的先决问题出现在其它后诉请求的审理中时,前诉法院对于该争点作出的判断产生的通用力。依据这种争点效的作用,后诉当事人不能提出违反该判断的主张及举证,同时后诉法院也不能作出与该判断相矛盾的判断。其理论基础在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功能。我国应当引入争点效理论。   相似文献   

19.
以法律进化论为视角,以美国学者帕卡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为研究背景,运用价值分析法,在立足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刑事诉讼模式重构可能存在的误区,并建议以本土法制资源和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在强调制度整体性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际诉讼竞合本质上是国际诉讼管辖权积极冲突的结果,也是当事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法院的结果。规制诉讼竞合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修改建议稿)虽对此理论作了规定,但仍有不足之处。文章结合诉讼竞合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外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中有关诉讼竞合理论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