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鲁迅先生由北京探亲返沪时,恰与回民请愿团同车南下。这支声势浩大的回民请愿团,是到南京去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的。所谓“请愿”,其实就是一次反抗国民党政府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大示威。起因是北新书局出版了署名林兰(即朱扬善)的一本名叫《小猪八戒》  相似文献   

2.
只有感谢     
当“只有感谢”四个字出现在云南思茅的“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的评估表上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源自对生命无私关爱的心灵震撼。 记得前阵子曾在媒体上看到,某国出现了这样一群青年志愿者,他们为了能够减少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扩散机率,专门针对街头的瘾君子们开展了一项注射器以旧换新的活动。当时我就对这种做法产生过疑虑:这样一种关怀,会不会被某些人理解为是对吸毒行为的一种默许甚至是怂恿呢?的确,在早已习惯了只用道德和价值评判一切的我们,是很难理解这种行为的。在我们看来,这样不分黑白的关怀,倒是有点东郭先生的味…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川东南的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现在已跨越了“温饱线”. 这三个自治县地处耕作条件恶劣的武陵山  相似文献   

4.
<正>我叫李炎雄,1956年出生,土家族,中共党员,现担任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文化站站长,在张家界市最偏远的山区乡镇从事基层农村文化工作23年。我家祖孙3代共6口人,妻子是一个只有初小文化的农村妇女;长子李晓明毕业于中南大学,现供职于长沙理工大学;儿媳龚辉浓毕业于长沙交通学院,现供职于湖南路桥公司;孙儿浩阳刚刚两周岁,聪明可爱;次子李晓峰毕业于长沙医学院,现供职于长沙一家系统集成公司。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叫邓新娣,是江永县上江圩镇锦江瑶族村在校初中二年级学生,今年13岁。去年,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在家,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重返校园,享受着人间最美好的真情。我的家庭非常不幸,我4岁那年,妈妈被无情的水魔夺走了生命,爸爸先天性左眼失明,继母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上有年近八旬的爷爷、奶奶,下有一个不满3岁的妹妹。曾经有几年,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爸爸便一手拿着棍子,一手牵着妈妈,沿村乞讨、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家庭里,An6岁开始,我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每天忙里忙外。尽管条件艰难,我心里却渴望读书。在乡亲…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怀乡     
鲁迅对于故乡的情感极为复杂.笔者曾从鲁迅青年时期对绍兴的逃离,以及从鲁迅的现代观念的建立和"现代者"身份的确立等方面否定鲁迅怀乡.但本文主要是从中年开始直到到他离开人世,在鲁迅进入"暮年"心态和"向死"心态中,他又开始了"怀乡"历程进行论述.而生命后期的鲁迅又真正进入了"泰然"心境,在"喜悦"中走进了他永远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①鲁迅生活战斗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不但以烈火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而且以他那匕首投枪般的笔,揭露了国内的民族压迫,对于受压迫最深的少数民族表示了深切的关怀与同情。当鲁迅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对各种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无情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这种批  相似文献   

8.
试分析日语的“感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在外国人看来理应“感谢”的场面往往用“致歉”,即表示歉意的说法表达向对方的谢意。例如,在“学生恳求导师延长读书报告提交期限得到同意”这样的场面,绝大多数英国学生都用“Thank you(谢谢)”来致谢,而绝大多数日本学生却用“ (对不起)”来致谢。日本人这种在“感谢”场面使用“致歉”的说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制约条件的。并且日本人在致谢时往往不直接说“ (谢谢)”或“ (对不起)”,而是间接地说“感谢 (表示谢意)”或“ (致谢)”等,这种倾向越是在郑重的场面表现得越突出。  相似文献   

9.
刘岘与鲁迅     
正刘岘(1915—1990)自幼喜爱绘画,1932年,17岁的他看到一本外国小说的封面和插图,那木刻画的黑白线条产生的艺术魅力,令他万分惊异和痴迷,便立志自学木刻。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尚没有木刻作法之类的书籍,刘岘好不容易找到日本出版的旭正秀著的《木刻作法》和织田一磨著的《版画作法》,成为他初学木刻的教材。他又从鲁迅  相似文献   

10.
往日的事儿我思量, 不由自主地清眼泪淌; 六月天背缸满山里转, 庄户人的生活(者)好孽障。如今的生活变了样, 治穷致富(哈)笑声扬; 盖新房子(者)缝了新衣裳, 丰收的粮食(哈)堆满仓。四化建设的新歌儿(哈)唱, 幸福得来,(者)赛蜜糖;  相似文献   

11.
贾孝通、林耀华先生都是名满天下、世界著名的学者,他们生前都曾担任过多项学术的、社会的和行政的显要职务,但在我们眼里,他们始终是我们的两位老师.我们也知道,在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最看重并竭诚实践的也是做好民族学、社会学专业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文的开头这样说道:“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恐怕并不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和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做出的无与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博览》2021,(11):17-18
1932年底,宋庆龄和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斗争,营救了一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进步人士.1933年1月,鲁迅接受了杨杏佛的邀请,正式加入同盟.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宋庆龄和鲁迅在民权保障同盟的共同战斗中结成了崇高友谊.这张照片拍摄于1933年2月,当时剧作家萧伯纳来华访问...  相似文献   

14.
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许多方面都受到一种启蒙教育。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人的态度,对青年们来讲,都是极有好处的。我国各族的青年们,都接受过鲁迅先生的光和热。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绝不允许历史倒退,始终对着愚昧和困乏宣战。他呐喊奋起,唤醒整个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祖国光明的未来。他百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曾酝酿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为此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对小说情节的展开也作了一番构思。这件事,他和作家郁达夫、孙伏园、冯雪峰都谈过,后来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也谈到过。鲁迅和冯雪峰谈过《杨贵妃》的具体设想。一开头,是唐玄宗被暗杀之前,刀搁在脖子上的时候,在刀光里闪过了他的一生。从这里倒叙这个皇帝的风流变幻的一生,把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年在长生殿七夕之约的秘密揭示出来,刻画出这位皇帝那时已开始厌弃杨贵妃的内心世界。据郁达夫回忆,鲁迅多次对他说及想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事情做一篇小说,他的构想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到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经汉并授,旨在沟通中阿;更将信仰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以济世利民,求两世之吉庆。先生开一代风气,然难容于世,终以身殉教。本文记述先生身世经历,尔林实践、艰难遭遇和中国著名学者对先生的追念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前些天, 从教育部的网页上得知, 我们的民族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专业评比中又获得了第一名。高校进行这样的评比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我们已连续第七次夺冠。这代表了教育部对我们的肯定, 也是全国的同行们对我们的认可。看到这个消息, 在高兴的同时, 我心里又隐隐地泛起一丝丝又酸又苦的感觉。因为最该高兴的那个人已经走了, 三个月以前就走了; 因为我想起了十年来我们大家和我本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和辛苦。十年来为了学院的发展, 曾领导我们的那个人, 曾始终和我们同甘共苦的那个人, 始终倾全力支持我们的那个人走了; 十年来最了解我的那…  相似文献   

18.
正格桑翁姆、罗静萍:蒲先生,您是一位学有所成的藏学家,师从著名的才旦夏茸大师,首先能谈谈您是因为怎样的契机学习藏文,并成为大师的学生?蒲文成:我在1979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攻读古藏文硕士学位时成为才旦夏茸先生的学生,关于这段经历,我曾写过一篇《回忆导师才旦夏茸先生》的文章,2015年发表在《中国藏学》上。我个人是很偶然走上学习藏语文专业道路的。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中学时期本来喜欢数理化,1960年我临近高中毕业,时值国家最困难时期,组织照顾我,给我提前安排了工作,在乐都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计划同时访问一些回族老同志,以保存革命史料。当时即委托朱桂同女士多次访问了金茂岳同志。现在应本刊约请,朱桂同女士根据当时的访问录音带整理成这篇革命回忆录,它展示了一个回族知识分子追求革命的历程。白寿彝、金茂岳二位老人均已故去,这篇文章的发表,也是对二位老人的悼念。  相似文献   

20.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费孝通同志,因病于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先生曾任本刊特邀顾问,长期以来对本刊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支持。对他的逝世,本刊表示深切的悼念。费孝通先生逝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