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社会拥堵作为一种现象进行考察,明确其存在的背景、表现的方式以及显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更进一步的原因分析.社会结构固化、社会流动受阻成为社会拥堵现象产生的宏观背景.社会拥堵在社会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上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社会现代转型的时空压缩、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社会断裂与整合的结构张力是社会拥堵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了拥堵。社会拥堵这一概念所要表现的就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结构因素及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主要是群体)向上或者向下流动(主要是向上流动)的道路长期受阻,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大规模聚集、拥挤,并围困在一种窘迫的生存空间中,共享极为有限的社会资源和争夺稀缺的流动机会,无法顺利实现个人社会地位转换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拥堵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青年阶层固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正常有序的社会流动受阻。青年阶层固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如改革后遗症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青年阶层教育条件不平等以及依法治国没有完全落实到用人单位等。要解决青年阶层固化问题,主要应该借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也出现了以收入差距扩大为主要特征的不平等现象,社会流动出现障碍,能否据此就判定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固化还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从社会分层理论出发,深入理解社会流动和阶层固化的内涵,对中国社会流动总体态势做出基本判断,全面分析形成阶层固化的因素,以寻求促进社会流动更为合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阶层流动以精英流动为主要实现方式,精英流动受阻意味着阶层固化,阶层固化是集团分利的后果之一,是“机构僵化症”的同义语.中国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各类精英集团,精英集团的分利行为造成资源的集团式垄断,而阶层流动又以资源占有为前提,精英便趋于集团内或集团间复制,阶层固化趋势加剧.实现公平分利以建立良性精英流动机制、适度硬政权建设以打破分利集团联盟及制度变革与创新以重构利益格局是消除阶层固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深圳调查数据,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结合十大阶层理论,调整社会阶层划分方法;透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户籍、代际、代内三重视角,综合考察农民工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普遍分布于蓝领、雇员阶层;多数农民工通过进城务工实现上升流动,城镇打工期间则以平层流动为主;农民工阶层体系的平等性、公平性和开放性虽有较大改观,但与城镇居民尚存一定差距。当代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社会封闭”“阶层固化”“结构化与再生产”趋势初步显现,“碎片化”和“集团化”特征尚未出现。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X二代”舆情的形成、高涨、转换、消退与产生这一舆论的社会问题密切联系.近年来,贫富差距日渐加剧,底层青年向上流动受阻,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日益突出,少数“富二代”“官二代”的恶劣行径放大了人们对这些群体的负面评价,致使“X二代”的舆论爆发.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缓解、网络媒体的管控以及严肃媒体的引导,对“X二代”的讨论日渐理性.“X二代”舆论的衍变呈现了舆论与社会问题相互构建、彼此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的“阶层固化”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都期望在艰苦的付出后能实现合理的阶层流动,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认为既要帮助大学生认识“阶层固化”现象产生的根源,还要引导大学生思考“阶层固化”现象缓解的路径,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大学生乐观把握命运,用正能量装饰青春.  相似文献   

9.
广东外来人群主要是伴随改革开放步伐,以职业流动为基础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社会、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时,外来人群已不该被当作“入侵者”或“依附者”而排除在当地主流社会之外,其“合作者”的身份正在日显突出。本文以族群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广东外来人群生活方式的适应状况进行尝试性探讨,进而提出阻碍外来人群适应性发展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出现弱化趋势,表现为对“道路”内涵理解片面、对“道路”的前途认识模糊、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政策存在疑虑.出现弱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学校教育的缺陷、大学生身心发展缺陷、国外社会思潮的干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不足.针对弱化趋势,提出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的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股规模空前的“民工潮”。这种人口流动,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冲击。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股“民工潮”,如何制订科学的改革配套措施,尽快实现我国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如何保证在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同时,避免在一些国家已出现了的“城市病”,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选择一条最佳的城镇化道路等等,是一系列有待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制度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流动,研究者争议不断,形成“流动派”、“非流动派”和“中间派”三种科举流动观点.二元社会分层思维和流动参照点选择差异是造成各方分歧的关键,这是科举流动标准设定问题,也是科举流动条件辨析的问题.从“分层流动”视角考察,科举流动是一个代际渐进的过程,教育是科举流动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旅游仪式论是重要的旅游学基础理论。数十年间,旅游者身份本体论的固化与流动不相调和,加深了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并隐含“坐实”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固化对应的结构导向本体论和流动性对应的过程导向本体论取向,在旅游仪式论范畴内提出固化与流动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建构路径:以当代仪式判别标准构建身份连续体;以多元身份量变替代身份质变;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旅游者终生身份流动;以身份轨迹强化叙事;调和符号互动论与结构主义。经过重构,旅游仪式论在旅游纵向研究范式、旅游长期影响、旅游者生命历程、文旅融合等领域释放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4.
依据重庆市2008年交通年度发展报告,由大量交通基础设施施工乃至道路设施维护等引发的“建设型拥堵”已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要类型,此问题折射出现行市政道路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剖析市政道路管理体制现状,并对城市道路维护管理的权限分级原则进行研究,提出了市政道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了伦敦和新加坡道路拥堵收费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实施道路拥堵收费的若干建议。分析认为:拥堵是全世界许多大城市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视;实施拥堵收费政策,有利于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福利;在实施之前,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确保收费收入的公正使用、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等,从而确保拥堵收费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底层人”以报复社会的方式制造恶性事件呈多发态势,表明城市“底层人”犯罪已经上升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导致城市“底层人”犯罪多发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生活艰辛而得不到必要的救助,可能使他们感到绝望与无助;贫富分化、阶层固化使他们感到失落,进而产生心理失衡;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现象突出,可能激发了少数人犯罪的冲动。当前,着眼于宏观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难以发挥有效遏制这类犯罪的功能,而针对城市“底层人”犯罪的具体刑事政策尚处于空白。在社会政策方面,城市“底层人”中的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遗忘的人”,城市“底层人”进入了脱贫攻坚的“盲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这一名言启示我们,要遏制城市“底层人”犯罪,除采取严厉的刑事政策实现正义之外,还要构建针对城市“底层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改变社会失序的状况,改变阶层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58-1978年间中国政治整合研究:背景、过程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后的20年间,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协奏下,我国开始了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为统领的政治整合过程。它通过“一大二公”的生产方式强化了政治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形成了政治与社会高度重合的结构;通过社会流动的“内部化”和“反向化”控制固化了社会阶层结构;教条化了的意识形态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不但内耗了社会力量,也退化了其整合能力。这种高强度的政治整合,大大超越了生产结构和政治体制所能承受的限度,最终局限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民工潮”与我国城市化道路鲁晴岚“民工潮”的出现,标志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在我国已成为现实,特别是90年代以后,其规模有增无减,据估计,目前流动人数已达5000—6000万,且每年递增1000万,流动区域遍布大江南北,足迹已涉及全国每个...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流动人群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纵然他们的劳动力被城市所承认,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处于“城市的中 心”,但是他们却由于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在传统观念、利益分配、性别分工和劳动需求的性别区分等方面受到了不平等及不 公正的对待和束缚,而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试图寻找在少数民族城乡流动抉择中的内在规律与动力 机制,借此还原这些在城市中心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背后的社会性别因素,为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 会格局提供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兴宗教一般有一个金字塔状层级纽织,最底层的设计有“纵横交织”的鲜明特征:“异乡传教”使传教者及新信徒之间形成纵向联系,也使传播网络不断纵向分化,其动力来自于借助灵力“消灾祛难”的渴望;“经营聚会点”使信徒间形成横向联系,使组织在当地社会固化,并从聚会点中再成长起新的传教者,其动力来自于共同敬虔生活导致的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益处以及团体中的归属感、亲密感。分化与固化持续进行的动力都依赖于从金字塔顶源源不断输送的灵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