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和谐是宗教关系的终极目标,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民族宗教之间存在融入型、多元型、扩散型、疏离型等四种关系类型。宗教主要从精神性整合、神圣性监督、制度性支持、伦理性约束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当宗教过度涵化民族、跨民族争夺信徒、受民族外部势力支配、宗教性事件引发冲突时,宗教有可能阻碍民族团结。应坚持“尊重多元、宽容差异、求同融合、兼美共赢”的原则,使宗教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各项资源行动化,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之间基于平等、交流、互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彼此依赖关系和可持续性结构。宗教和谐包括情境的和谐、资源的和谐、结构的和谐与行动的和谐,其过程模式可以概括为“相遇-聚合-扩散-互补”。宗教和谐共处状态的实现,需要信仰政策上的相扶,信仰理性上的相通,信仰伦理上的相合,信仰身份上的相容,信仰背景上的相符,信仰结构上的相类,信仰功能上的相补,信仰思维上的相近,信仰情感上的相惜。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种模式:对抗、分离与融合各自表现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或隐或显的存在,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科学与宗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界与宗教界应该摈弃前嫌,坦诚对话,用分离与融合模式化解冲突与对抗,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立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宗教权威是指教会与外部组织的互动和博弈能力及其与内部成员的沟通和动员能力,不同类型的教会其建构与表达宗教权威的路径有所不同.文章从“宗教权威”这一概念出发,在借鉴韦伯权威理论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督教会所属类型及其具备的不同特征出发,将基督教会建构宗教权威的路径分为传统型、自主型和魅力型3种类型,并分别选取个案加以阐释,可望对解释中国宗教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宗教在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宗教之间存在融入型、多元型、扩散型、疏离型等四种关系类型.没有宗教和谐,就没有民族团结;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稳定.宗教主要从精神性指导、神圣性监督、制度性支持、伦理性约束等方面对民族团结进行合理化论证.应坚持“和而不同、异而兼美、互利共赢、各擅胜场”的新型理念,使不同宗教和谐共处,进而推动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6.
玻尔的对应原理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对应性,这一物理学原理为重构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启发式的形式类比.这种类比体现在玻尔的对应原理所蕴涵的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矛盾性、并行性、互助性、相通性同科学和宗教的冲突、自主、对话、整合的一种对应.依照这种对应,便可确立起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对应原理.科学和宗教的对应原理整合了关于科学和宗教关系的传统划分,从而深化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认识.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社会结构群体的一部分。宗教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必须使不同宗教之间互相包容、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各宗教内部信徒之间和敬友爱。同时必须建立良好的政教关系,使宗教与国家相和谐、宗教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在引发战争冲突的诸多因素中宗教文化因素的作用凸显。但宗教差异和纷争只是战争冲突的载体和表征,并非实质原因,战争的深刻根源是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对抗性矛盾。现阶段,宗教经常被用作引发和激化战争冲突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现象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防止宗教被“妖魔化”和“工具化”,被恐怖组织和霸权主义所利用,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国际社会要促成世界各大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使文化差异朝着融合的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和世界组织应放弃文化歧视理念,致力于促进落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为创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和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实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尼日利亚乔斯地区频繁发生信仰基督教的土著族群和信仰伊斯兰教的豪萨—富拉尼人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造成乔斯地区宗教与族群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同群体在分享政治权利和经济资源时受到的不平等对待,这种不平等将本就脆弱的族群、宗教间的关系撕裂。频发的暴力冲突不仅恶化了当地的政治生态环境,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破坏了尼日利亚的国家形象。唯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使隶属于不同族群、宗教的人们平等分享政治权利和经济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该地区的危机,进而开创尼日利亚各宗教及族群和谐共处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特定的宗教,每一种特定的信仰,都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都遵从一定的理性,即依据一定原则为人们提供一个可理解的世界图示和行为准则。宗教理性不同于科学理性或哲学(世俗)理性。所谓“信仰”与“理性”冲突,只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和交汇所产生的现象.只有在宗教固有的文本中,遵循它的内在逻辑去解读宗教,才能把握它的真义。  相似文献   

11.
秦家懿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宗教学家和哲学家。她将宗教界定为对神的信仰和自我超越的努力,认为中国宗教不仅包括儒学,道教和佛教,还包括狂热的原始宗教,具有调和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多元主义宗教观和多种宗教参与观,对宗教的自我发展、化解世界宗教间冲突,以及促进彼此对话和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引起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差异,文明的差异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原因,其中宗教间的差异和冲突又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层和复杂的因素.因此,如何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通过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交往与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从而正确处理好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关系,使之实现良性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轨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知识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把知识看成一种有生命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将对知识的理解引向其本真,也从一定程度上中廓清了各个知识类别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知识的确认投射于知识的推动力——宗教之上,进而为知识确认可能的定位,使得知识能成为有生命的知识,并与宗教成为一种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和宗教冲突渐趋明显而严峻,宗教对话研究随之成为国际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着眼于宗教对话研究的新近理论倾向,首先,提炼出两种新的宗教对话观——宗教兼容论和宗教实践论,并概括其主旨要义;其次,试对这两种新理论动向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最后,试论二者的借鉴意义,这对于我们积极促进中国的宗教关系、特别是政教关系的平稳发展会带来现实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艺术是文化语境中关系最为亲密的两种文化,尽管二者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同属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血缘关系,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就是它们联姻的产物.在两种文化的结合中,宗教艺术不但具备宗教文化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鉴于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外学术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注重反思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以发掘有助于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本文所评论的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学者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历史特点的重新认识;二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概括总结;三是中国文化传统可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以巴伯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线索,来窥视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脉络。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模式得到了逻辑经验主义等观点的支持;分离模式强调两者存在的区别,要求严格限定各自的领域;对话模式强调两者在一般性质方面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整合模式则直接地对待科学理论与宗教教义或科学方法与宗教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萨赫勒地带宗教冲突的形成可以从历史发展和国家建构两方面进行考察,其特点是与民族冲突的交织和极端势力的扩张。萨赫勒地带的宗教冲突根本上是以宗教文化为背景的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中国的民族走廊与萨赫勒地带相似,都是研究民族宗教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正当性来源于宗教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的协调统一。政教分离原则确立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政治基础,政治与宗教关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了政教分离原则从政治原则转化为法律制度,并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宗教工作法治化得以实现。儒家思想中的多神崇拜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文化基础,正是因为多神崇拜接纳了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社会基础,因为不同的宗教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求。以宪法为中心的宗教法制体系和法治精神是宗教工作的法制基础,宗教与法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宗教拥有社会关怀,使法律具备终极信仰。  相似文献   

20.
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宗教有两种思路:一是狭义的,将宗教视为和其他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并列而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社会精神生活现象;二是广义的,将宗教理解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理解为人性或生命存在的形而上学根基。根据两种宗教思路,宗教伦理有两种释义:着眼于个性形态,指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来的一套伦理规范,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等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伦理领域或伦理形态。着眼于共性意蕴,关涉的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价值生存模式,将人的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秩序指向了某种终极意义或终极信念。依此,宗教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探讨人类生存的伦理秩序和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一是人心道义秩序与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伦理秩序与意义共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