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最新发现的史料表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张我军的处女作,是他在1922年9月创作的《壬戌七月既望鹭江泛月赋;》20世纪20年代初,张我军在厦门期间,与号称"我国文人诗社之最"的传统诗文社团——菽庄吟社有过密切往来,它对于提高张我军的古典文学修养、培养其传统诗文的写作习惯、增强其"抗日复台"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等都很有帮助,同时也为他其后开展对台湾旧文坛的抨击作好了文体上、思想上等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碧山吟社是无锡著名的文人结社之一,最初由秦旭等十位老人在明成化年间创立.秦旭之后,直至清乾隆年间,历经明清两代近三百年,无锡士人又多次续结碧山吟社,形成一种"碧山吟社现象".这一现象之所以得以生成,无锡秦氏家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氏家族与碧山吟社的关系,是江南文化家族活动的缩影,既体现了江南文化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明了江南文化家族在当地的巨大文化影响力以及对江南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于我们认识江南的文化家族还是社团的活动、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月泉吟社是规模最大,诗作最丰富的南宋遗民诗社,对月泉吟社竞赛诗作进行重新排名,是王士祯最重要的评诗活动。由于王士祯本人并未明说缘由,重新排名之举引起后人诸多的猜测。王士祯重新排名的原因既有家世的影响,也受"神韵说"诗学观的影响,还缘于王士祯本人对月泉吟社"去时文气习"革新理念的认可。对月泉吟社重新排名体现了王士祯强烈的领袖意识和革新思想,也暗合了他选诗实践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申报》创立初期,主笔蘅梦庵主以报纸为平台,聚集寓沪文士成立聚星吟社.在报纸的参与下,吟社社集方式更灵活、自由和开放,表现出诸多创新特色.聚星吟社有意凸显上海文人的群体意识,塑造上海的文坛观念,某种程度可视为现代文学社团的萌生.社集诗作具有鲜明的上海都市背景,表达了上海文人的自身体认,标志着一种新的写作风向.  相似文献   

5.
《月泉吟社诗》为元初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遗民诗社——"月泉吟社"所创作的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其作者大都为故宋遗民,由于处于特殊的时代,他们的诗歌创作不敢直言心声,只能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流露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他们借歌颂田园风光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通过对忠臣义士的追慕和对现实的关注揭露,以表明自己不为元廷的官爵利禄所诱惑的孤介情操,表现自己隐逸抗节的志向,从而使文本内容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韵。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文学社团 ,新潮社则已具备了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在这一意义上 ,将新潮社与新青年社放在同一类型中审视并不妥当。新潮社虽然同新青年社一样广泛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但它比新青年社更注重文学 ,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对于新文学的此后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 ;它的运行方式及其呈露出来的种种现象 ,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起到了某种先导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菽庄吟社是日据台湾时期以内渡大陆的台湾流寓文士为主导、以"抗日复台"为根本宗旨和奋斗志业的台湾爱国流亡文学社团。该社不但与"同光体"闽派有着共同的诗学传统,而且接受了"同光体"闽派有关"宗宋"、"以诗存史"、"以学为诗"等文学观念;不仅如此,该社还把"同光体"闽派代表人物陈衍尊奉为精神领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仍然自觉接受祖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8.
蒲溪吟社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高平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苗令琮、张又华、张承纶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由司昌龄整理辑录为《蒲溪吟社三家诗钞》。蒲溪吟社诗人的作品呈现“格高韵远”的特色,是迥异于江南文风的“西北之文”的代表。诗作受到著名诗人沈德潜的激赏,并得到其弟子顾诒禄的点评推扬,从而在当时诗坛获得广泛赞誉。蒲溪吟社诗人与沈德潜、顾诒禄的诗文交谊,亦呈现出清代中叶南北方诗学交融互进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人结社的兴盛,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一个缩影。明代徽州文人结社活动正德之前很少,嘉靖、隆庆之际出现高潮,万历时达到鼎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外,其他明代徽州文人社团皆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入社成员大都来自徽州本郡。明代徽州文人社团大体有诗社、文社和禅社三种类型,社团的社约规定了入社原则、经费来源和使用、处罚措施等,据此可了解这些社团的活动特点。明代徽州文人结社丰富了徽州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提高了徽州文人的知名度,推动了徽州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使徽州在万历时成为在文学上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乾隆末年,张允滋等吴中闺秀结"清溪吟社",多以任兆麟为师,谈诗论艺,一时称盛。几乎同一时期,袁枚开始广招女弟子,所撰写的《随园诗话》中也留有大量当时女子作诗的记录,却未曾提及吴中闺秀结社之事。通过对清溪吟社和随园女弟子的具体分析,可以推见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可见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11.
复社和几社是明末两个文人社团,它们提倡通经致用,崇尚民族气节.其精神随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及复社、几社社员渡台而播迁台湾,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月泉吟社是民间的一次文人结社,首次采用了寓名形式征诗比赛。寓名是月泉吟社形式上的最大特色,也给后世研究留下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月泉吟社采用寓名征诗的原因,二是月泉吟社部分成员的考证,三是《月泉吟社》的版本传承源流。对邓草径与田起东进行重新考证,二者实为同一人。通过目验比较和文献分析,《月泉吟社》自元至清在刊刻流传过程中版本传承脉络为:元代在吴氏家族中流传,明代及以后则是正统本→正德本→嘉靖本→汲古阁本、诗词杂俎本→丛书集成本。  相似文献   

13.
西湖吟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方面,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满足物质方面需要的同时,人们则更多的关注休闲娱乐文化的需要。于是在这种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以及这种市民娱乐文化的氛围中,各种诗社和文会则应运而生。二是社会政治方面,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宋代文人极为优厚的经济待遇,使得文人士大夫有更多的闲暇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承办各种词社的活动。三是社会文化方面,文学上的自然趋变造成了“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的局面,同时士人群体意识的逐渐增强,也成为促进西湖吟社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是华美协进社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之一。他领导这一美国民间社团开展卓著的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近现代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6.
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礼俗,在官方和民间以社祭的主体形式流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节日礼俗,"社"至今被人们用来命名"社会""社团""社区"等当代社会组织,且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文化意义.耙梳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人对古代社文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当代社文化研究成果,能为社的文化历史起源、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及现代社节的节日传承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复社张采是以流派领袖来反映一个时代诗文精神风貌的典型个案.他以"通经学古"为途径,实现"振兴于世"之目的,其文学主张透露着浓厚的古学气息却又表现出强烈的救世意识,反映出当时区域文坛的某些演变特征,揭示了社团领袖对文学的时代风尚发挥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复社作为晚明最大的社团,其始成立,因由文学上的文体论争,形成了“务为有用”的复古宗旨。复社成立后的社集,则夹杂了政治的因素,逐渐由文学社团演化成政治性的组织。驱阮事件是其政治化行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社事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层面还是从立社宗旨的精神层面看,松江几社都表现出与同期东林复社的显著不同。科举作为几社的第一要义贯穿社事活动的始终。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历史考察,不仅纠正了所谓几社从属于复社的传统误解,而且证明了几社不仅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同时也是活动时间更长、创作成就更高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20.
元初吴渭等人的月泉吟社征诗活动获得了当时东南诗人们的广泛响应。这次诗学活动具有鲜明的遗民性,这也是当时东南诗人在诗学活动中普遍心态的反映。笔者对月泉吟社的社长吴渭以及参与其间诗学活动的主要成员方凤、吴思齐和谢翱等人的相关诗学品格进行阐述,进而对他们的遗民性的诗学心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阐释元初诗坛摆落宋金余习,开启一代诗学格局的历史意义,从而对诗社史和诗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