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时代价值,从精细化的内涵与特点入手,着力介绍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细致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严格化、实证化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出了在实践中推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结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有助于高校教育者完成工作使命,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依据及意义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以及行为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就目前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期望与追求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引入到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校已然成为学校管理的要求。依法治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本法治"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深化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依法管理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敏锐捕捉和正确解决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问题,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和行为实践的重要突破口。文章试图从大学生思想热点内涵、特征及影响入手,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热点网络化、快餐化、娱乐化等问题,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的耦合路径,即树立"三因"理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遵循"三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三大机制,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即必须树立服务和谐社会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文化育人理念,培育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公平意识与效率意识、传承意识与创新意识,强化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日常教育管理与网络教育管理结合、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和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洞察时代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新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成"三育人"培养体系的质量化管理、校园文化项目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评绩效化管理的新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校本思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地域文化教育及与新政策新理念相结合的新思想教育,才能够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思想引领、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接受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新发展理念是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最新理论结晶,为当前改进和完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元素。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统一、相互契合、相互贯通的集合体,可以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丰富和发展。高校应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新途径、新方法,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依托协同理论,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机理,进而提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平台,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等4条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实现路径,以制度优化为牵引,以管理协同为动力,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以下时代背景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思想、心态环境.适应时代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理念、内容、形式、机制、途径、管理等创新.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和欧洲主权债务两大危机不仅深度颠覆了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体系,也在根本解构着西方霸权的全球文化体系。全球文化价值坐标轴心正在东移。在这一新的地平线上,反思上个世纪呼唤东方文化自觉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的"三剑客",重新思索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未来进程,在自主输入型现代化向自主辐射型现代化模式转折点上展望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我们应当有新的境界和新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概观(一个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明途径的特殊性制约着哲学智慧的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大致有三:力求“明天之际”,特重“通古今之变”,注意“穷性命之原”。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为哲学的人本化。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包容性与绵延性,贯串于传统哲学发展的“四大螺旋”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绝非欧风美雨的“冲击反应”,而有其根本的内在的根芽或活水源头。只有树立起“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才能善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及其最新成果,并使之在中国文化思想土壤中生根。故必须认真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学”成为了中国新保守主义的一种话语资源。一些学者使用“后学”的话语理论,提出“中华性”的建设方案,对新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立场进行解构,以本土文化的重建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后学”的新保守主义文化姿态以及自身存在的悖论,引发了新启蒙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后学”与新启蒙主义是新时期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西化与民族化的错综问题,所做出的两种重要的回应姿态。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建立中华的文化形象,有效推进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以化解内外的文化、精神困境,是“后学”批评家和新启蒙主义者必须共同谋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高度的大学文化自觉,促进大学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 是它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化根基的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又为中国人 民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使得传统意识现代化成为可能。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意识特别是传统哲学的影响,传统意识现代化又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因素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文化决定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只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种反映;美国学者亨廷顿则认为文化发展与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历史证明,文化并非一种独立的变量,实际上它是可以被政治力量改造和重新设计的,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而文化的改造方式和程度取决于政治决策者的意图和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汉宋兼采”及具有经世致用特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西力侵逼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曾国藩萌生了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意识。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倡导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等等,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开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曾国藩的“中体西用”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使得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只能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开先河者。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指引。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出发,结合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与传播互动,对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展开分析; 从理论探源和现实语境的双重维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指向,继而探讨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生逻辑与互动关系; 同时深度剖析各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传播心理,从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力,探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生共契、辩证互动关系,基于“整合、共情、重塑”的发展思维,从知识再造、情感融合和行为自觉3个方面发挥民族成员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激发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性发展,发挥媒介与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中介性,同时能包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独特性,实现文化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协调中间力量、激发各成员的人际互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