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持人话语:家族文学:何以成"学",如何治其"学"?几千年中国文学演进的历程都与宗法制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因此宗法制社会的特质必然对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精神层面,一是家族文化层面。这两端总的来说是统一的,因此"国家"之"家学"往往亦即"家族"之"家学"。王鹄亭即云:"清人入主中国,阴察学术宗主之所在与夫当时趋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清代钱塘闺秀的文学生活比较活跃,有三个突出特征:其一,一门风雅:家族内的几代女性都能吟诗作词,她们学词的途径通常是通过家族内部诸如父母的亲自教诲或拜社会上的名师学习或自学成材;其二,彼此唱酬:钱塘闺秀彼此间的唱酬也由个别的、零散的现象变成一种群体的、集中的文学活动。这些女性不仅在家族内部女性之间、夫妇之间、更与其他男性文人间接席联吟;其三,结集英华:她们产生了自觉的立言意识,因此她们有意识地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结集,或者她们的作品经由夫婿或其他男性文人结集,从而使得她们的文学成果能够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4.
以易顺鼎、程颂万为代表的湘社作家群,集中体现了乡邦世族在晚清诗学传承中的作用。世传家学是诗学传承的重要途径,并造就家族文学的思想底色;对本家族文学造诣的自豪感维系了传习文学技巧的热情,以及统一文风在家族代际禅替间的稳定;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还会浸染进作家的创作个性。家族在文化圈子内和地方上的影响力,能帮助作家获取文化资源,掌握传播领域话语权,并促成第一读者给出正面的权威批评。女性文学的传承附庸于家族文学。  相似文献   

5.
以易顺鼎、程颂万为代表的湘社作家群,集中体现了乡邦世族在晚清诗学传承中的作用。世传家学是诗学传承的重要途径,并造就家族文学的思想底色;对本家族文学造诣的自豪感维系了传习文学技巧的热情,以及统一文风在家族代际禅替间的稳定;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还会浸染进作家的创作个性。家族在文化圈子内和地方上的影响力,能帮助作家获取文化资源,掌握传播领域话语权,并促成第一读者给出正面的权威批评。女性文学的传承附庸于家族文学。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中涉及众多文学家族的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盛况的一个反映,当时的家族教育具有家学兴盛、家训流行两大特点;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儒学的式微和官学的衰落以及选官制度等社会历史原因对家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家族的家族教育和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家族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群体,他们往往受到家学的影响,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同时又因此而入仕,在仕途中贯穿着家族文化的精髓,形成官宦世家,近而达到外延和内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南宋名臣吴潜出身理学世家,以政名、文名继其家声。他的文学思想既得到了家学家风的浸染,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又能有所发展,成为振兴南宋宣城吴氏文学家族的杰出代表,也使宣城吴氏成为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9.
福州通贤龚氏家族是一个以科举、藏书显赫一时,被后人尊称为循良世家、藏书世家的文化家族.这其中靠的是龚氏“孝友忠厚相传”的家风,和子孙恪守修谱、刻书、藏书的传统家学,注重家藏、诗文传家的强烈意识.观其现存作品,通贤龚氏文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亦呈现出它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临川李氏家族绵延百年,在临川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李氏家族重视教育,形成孝悌传家、崇尚读书、族内师友约园唱和、重视母教等优良家风。在优良家风的影响下,家族成员著述繁多,有文学传家之盛。家族的兴盛是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优良家风与深厚家学亦成为后代子孙的精神财富。李氏家族作为临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家风、家学的形成与临川地域文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婆媳关系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家庭结构中微妙而又重要的婆媳关系是最常见的创作题材,这类作品主要的叙事模式表现为:1)"父"的缺席与母代父权;2)"子"的孱弱与无能;3)"母亲"的疯狂与媳妇的死或逃亡。这类作品对婆媳关系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内涵进行全面观照,审视的目光直指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生命困惑。  相似文献   

12.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明清泉州陈埭回族丁氏家族伴随着科场上的频频折桂,家族性质也从重商的乡绅之家渐渐发展成为重文的士绅望族,拥有了具有家族特色的庞大文学梯队。中晚明至清初,自八世丁仪到十三世丁炜、丁兄弟,丁氏家族六代十余人皆有诗文流传,丁炜、丁兄弟二人更是文名远扬。清代中晚期,丁氏族人丁廷兰组织的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社团鹏霄榭为家族文学的延续开启了新的模式。陈埭丁氏家族文学创作不仅绵延二百多年,而且有着自己的独异性:紧随文坛风尚,崇尚冲和平淡、清新自然的诗风,文学体裁多样化,凸形与线形发展轨迹并存。  相似文献   

14.
戏曲评点兴起于明代中叶,评点者或阐发文学见解,或"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但是,他们在进行文学批评的同时,受作品具体描写的触动,时时会表达文学批评以外的见解:既有对儒家伦理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坚守,也有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既有对虚伪道学的嘲讽和对侠义的崇尚,也有对梦幻时代梦幻人生的感悟。它们共同折射出晚明时期士人的心态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评点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至明代,刊刻评点文学作品之风大盛。正是在文学评点繁盛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一个个评家单独批点的"集评"、"评林"、"合评"类作品。这类将两人以上多位评家的批点汇集在一个原著正文上面的新的整体,今统称为汇评本。这些汇评本并非都是粗制滥造之作。从总体上看,它们在文献、文论、传播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价值;"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认真去"搜采和表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文类”与“文体”范畴生成了中国古代的文章关于“分类”与“辨体”的思想。前者重点发展了关于文章的“类”的思想,其分类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后者则鲜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类思想的独特品质,“每体自为一类”的文章分类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体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8.
“无理而妙”是中国修辞学和文艺学中的一种流行说法,与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有很多不同之处,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不能相互混淆。两者在语源、出现的时代、创作手法及二者基于各自内涵与外延的独特性而形成的相对于对方的区别性特征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中国文学中的“无理而妙”更强调不合逻辑性,甚至反逻辑性;而“陌生化”的含义则更为宽泛,日常生活中所见、所听、所闻、所说,只要是新奇的、新鲜的,都可以被称之为“陌生的”,在创作中名为“陌生化”。两者在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又是共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两者其实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9.
三国是文学灿烂多彩的时期,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学士地位得以提高,个人的创作受到重视。“通脱”的文学个性,造成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三曹”、“建安七子”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他们常常集会,开展文学活动,都成为名噪当时的文学大家。贵为太子的曹丕,一封《与吴质书》用优美的骈句,体现了“清绮”风格,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20.
汉代出现了文学家庭,汉代文学家庭的成就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成就。汉代文学家庭各有特色,有的是父子相传,有的是夫妻互动,有的是兄弟合作;有的诗歌突出,有的辞赋显著,有的散文辉煌;有的延续百年,有的仅有两人;有的一代胜过一代,有的一代不如一代。帝王和官僚具备从事文学的优越条件,文学家庭都出自帝王和官僚家庭。帝王的鼓励,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掀起一阵阵文学热潮,造成一个个文学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