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先秦墓葬制度中,人殉是一项重要内容。人殉现象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墓葬中,不仅屡有发现,而且殉人数量众多。本文对于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墓地遗址里的秦公及夫人墓之殉人状况,以及嬴秦先人的起源和西迁的地望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堡子山墓地遗址所揭示出的重人殉之风应是嬴秦先人原有的一种文化特色,其人殉特征体现了殷商文化的遗风。  相似文献   

2.
流传在甘肃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属秦人遗风,它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民间乞巧的活动范式,以原生态方式流传,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价值,承载了诸多古代文化信息,在乞巧文化中最为典型。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兼容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秦文化、氐羌文化等文化渊源。乞巧女儿节在形式与内涵上均有别于七夕情人节。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的贵族墓祔葬车马坑。虢国车马坑葬继承和沿用商周车马殉葬制,又适应和迎合社会进步及变革需要,对车马坑的殉葬内容和形式进行变通与革新,摒弃车葬坑和同穴葬,整车葬成为主流形式,并盛行车马葬和异穴葬,车马排列有序,殉葬性质更加明确,是象征性、明器化殉葬的滥觞,殉人制消失,显示出传统车马坑葬制开始出现瓦解的苗头。大量车马坑葬在虢国墓地出现,反映了虢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崇勇尚武世风,更反映了车马坑主人的身份等级,它与列鼎制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非子因善养马而被封邑于“秦”并续赢氏祀,开始“秦赢”时代。但早期秦人如何养马,有着怎样的养马实践和认识,史载语焉不详。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日书》之《马襟篇》,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早期秦人的养马观及其经验累积。《马襟篇》所展现的秦人“善息马”实绩,实际是以西汉水——渭河牛头河流域一个特殊的区域为地缘背景,早期秦人的“息马”传统和文化在时代上一定是跨越了非子邑秦之前的赢姓和其之后的秦赢时期,直至秦人翻越陇坂,跃马东向,图举霸业。从《马襟篇》文献可以探究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因素:早期秦人通过代代努力实践与探索,掌握了养好马的基本规律,为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社会和物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秦族、秦国、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课题.但是秦人的渊源问题,至今不明.这应该引起历史学、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徐中舒遗稿关键词:徐,蒲姑,徐奄,淮夷,群舒徐,嬴姓,其初本中土民族,殷、周之际立国于朝歌之西,而与殷人同居方析之内,盖唇齿相依之国也。及殷亡,嬴姓之国留居于故地者,曰黎。其后边逐于狄,而秦、赵兴于春秋、战国之世。其事旧史载之...  相似文献   

7.
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在于陇右天水,在上古东方即今河南范县亦有其名,且为秦人始祖伯益封地,则范县之"秦"显系早出。这东、西二"秦"虽非同支,但早有东方一支将地名"秦"随部族迁移而带至天水,后中涌一支商末西迁天水之后,至非子时因受封又袭用"秦"之名。"秦"之本义,《说文解字》以为是封国名,而以"禾名"为第二义或派生义,实则本末倒置。溯其本源,"秦"为禾即谷类作物,则东、西二秦俱因多产禾而以"秦"命其地,又因其善种禾而以地命氏,进而成为族称国姓。可见,"秦"之含义的演化,包含着秦人起源与西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8.
关东六国为了遏制秦国崛起并延阻其东进战略,曾采取多种方式以求“弱秦”和“间秦”。“间秦”行为达到了部分预期目的,但也促使秦人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渐认识到“用间”在统一进程中的战略重要性。秦人“用间”不惜耗费巨资,往往能够以此奠定胜利于战场之外。“离其君臣之计”的成功为秦人“卒兼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应忽视“间”者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上智为间”和“用间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早期间谍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丧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和风俗的反映,具有保守性和继承性,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葬俗。一般说来不是任何外来因素都能使其改变的。同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中,也可体现一个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水平。本文将从对秦人葬俗的分析,研究,以及它与中原墓葬的比较,来探讨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非子邑秦是秦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早秦研究中占有显要地位.非子邑秦的主因是非子善养马而被周孝王封“秦”,并续赢氏祀,开始了“秦赢”时代.但早期秦人有着怎样的养马实践和认识,史载语焉不详.睡简《日书·马禖篇》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早期秦人的养马观念及经验累积,实际是以西汉水——渭河牛头河流域一个特殊的区域为地缘背景,展示了早秦独有的畜牧才干.从《马禖篇》可以探究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因素,从而以另一个视角发现秦人由弱渐强、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并盛演一时的端倪.  相似文献   

11.
宋、鲁文化比较研究李玉洁先秦时期,宋国是殷人后裔微子启的封国。宋文化直接承继殷人,反映出殷文化的特色。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直接承继周人的制度和习俗,春秋时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但鲁国的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是周公东征后所得到的奄国故地,这里曾...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本纪》叙述的非子之前的秦的祖先世系存在很多矛盾和抵牾之处,这和秦政治权威的出现及相应的文化建构有关。秦人的政治权威出现在非子时期。非子是秦人第一个政治权威。秦人政治权威的出现凝聚和凸显了“秦赢”族群,并且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秦赢”族群需要相应的文化建构,以非子为首的秦人自然地将文化建构的目光投向周的宗法文化。秦的祖先世系突出的是宗族的神圣性、祖先的功业、宗族的历史,反映了秦赢宗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文化需要。秦的祖先世系的文化价值和史实价值相比较来说。文化价值更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淠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鳆、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表现出了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方式则是通过周围或草原文化通道上的早期游牧民族为中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关于秦人族源问题,学者们一直多有争论,意见百出,但归结起来其意见主要分为秦人"东出说"与秦人"西出说"这两种。但是随着对秦研究的逐渐深入,特别是2011年《清华简·系年》有关于秦人"西迁"内容的发表,秦人"西出"之说逐渐式微,秦人"东出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本文拟在前人对秦人"东出"与"西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清华简·系年》关于秦人族源相关内容来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相似文献   

16.
春秋以前,西戎特指活动于今西和、礼县一带的一支戎族,多见于文献记载,与周秦关系密切。西周末年,西戎与申、缯、犬戎联合迫使周王室东迁。春秋早期,秦穆公吞并西戎。从此,作为独立族群的西戎退出历史舞台,转而与秦族融合。战国以后,西戎含义出现变化,泛指西部戎狄族群,并沿用至今。寺洼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东部地区戎族的物质文化遗存,与西戎有关的考古文化遗存即分布于今西和、礼县一带的寺洼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17.
徐日辉先生的新作<秦早期发展史>解决了秦早期历史研究中的诸多悬疑:一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证明秦人源于夷夏戎狄;二是突出考古成果,结合方志、民俗等学科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指出绵诸戎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天水北道区社棠镇绵诸大队;三是利用金文以补文献之不足,发现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徐卫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雍秦文化》作了大量的总结提炼和研究考证,资料性和学术性都较强.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促进雍秦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秦人始于山东,兴起于甘肃,壮大于宝鸡,建都于咸阳.作者长期生活在宝鸡,对秦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雍秦文化》将史籍记载、考古资料与学术研究三者有机结合,史料详实、观点鲜明,为一部研究和了解秦人早期历史的史料性著作.  相似文献   

19.
秦都雍城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其具有规模化、稳定性、选址与规划成熟、都城功能完善、秦公陵园制度化等特点,是典型秦文化确立时期的中心,是秦人在“古国———方国———帝国”演进道路上前进的堡垒与中心。随着数十年考古工作的开展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进行,秦都雍城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乞巧节俗缘起于先秦时期的星辰崇拜、女神信仰、秦人遗风,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这一古老节俗如今正面临消弭的困境。通过对陇东南地区西和、礼县一带乞巧节俗的考察,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探寻乞巧节俗渊源及节俗活动历史流变,归纳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乞巧节俗的民俗意象和风物特征,试图构建乞巧节俗基因图谱。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挖掘乞巧节俗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乞巧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