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言 人口普查数据的可信度,可以用普查人口总数和普查内容中出现的误差程度来衡量。通过评价普查资料内部一致性的检查,把普查结果与其他类似资料相比较,以及举办普查事后抽查,都可以检验普查中的误差。中国1982年普查事后抽查表明,这次普查的重复现象极小(0.15‰)。在年龄、性别、出生和死亡等项目中的误差也微不足道。从10%抽样汇总结果的公布,可使我们详细地分析普查内容的可信度。本文选出一些普查项目,对其特点加以讨论,并与其他来源的资料中同样项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所检验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生育、死亡以及在业人口。  相似文献   

2.
人口普查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普查资料,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本文简要地阐明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这次普查资料,对于下次人口普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可能是不无裨益的。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是随着资料的公布和提供而逐步展开的。1982年10月公布第一批手工汇总的简要资料之后,开发利用工作开始起步;1983年底公布10%抽样的电子计算机汇总资料后,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展开;1985年7月公布电子计算机汇总的全部资料后,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取得了良好成果,证明所制定的人口普查办法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现代化的、科学的人口普查办法。 一、人口普查办法的制定,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建立在 反复调查、反复试点、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中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共有28条。集中体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适应社  相似文献   

4.
经国务院批准,将于1984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得到了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赞助。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利用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已经得出的资料,分析研究中国的人口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评价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这次普查的经验。八月份,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外交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  相似文献   

5.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为了及时取得普查的结果,在资料的汇总上分成三个步骤。即:首先进行全面的手工汇总,以取得主要数字。然后,采用随机等距整群抽样,样本的群体以各区(县)的居民小组(生产队)和相当于这一级的集体户为单位,在各区(县)范围内抽取10%的居民小组(生产队)和相当于这一级的集体户作为提前抽样汇总的样本进行机器汇  相似文献   

6.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于1984年3月26—3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在人口普查方面所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总结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和数据处理的经验,交流分析普查资料的初步成果。 出席这次讨论会的代表共85人,其中国外代表40人,他们来自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有比较完整的户口登记资料。1982年进行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利用了户口登记资料中可以利用的某些方面。事实证明,在人口普查中利用户口登记资料是有效的,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研究中,年龄人口资料具有广泛的用途。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问题,往往离不开人口的年龄构成资料。年龄构成资料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便于开发应用。它既可以应用于推算已往年龄构成资料,又可据以预测下一次人口普查之前各特定年龄的人口数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资料质量比较高,开发应用价值较大。据事后质量抽查结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于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了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第二次科学讨论会。到会代表74人,收到论文65篇。会议共分为五个专题小组,现将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许多论文指出,人口状况是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人口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服务对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经济建设计划、规划、都必须把人口数量及各种构成  相似文献   

10.
继1981年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在北京举行之后,我国主办的又一次人口科学国际性会议——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于3月26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除国内代表四十余人外,还有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西、加拿大、埃及、法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罗马尼亚、斯里兰卡、瑞典、苏联、英国、美国和南斯拉夫共十八个国家的统计官员,统计学家和人口学  相似文献   

11.
胡桂华 《西北人口》2007,28(4):98-102
本文概要地叙述了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后所进行的准确性和数字评估调查(A.C.E.调查)。它包括:抽样设计、事后分层、双系统估计等等。  相似文献   

12.
王跃生 《人口研究》2017,(4):97-112
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乡已婚者在主要生命阶段的居住方式既有相同或相似表现,也有差异.2000年和2010年城市新婚者多组成独立生活单位,农村则为与父母同住比例最大.1982年和1990年,城乡初育妇女均以在核心家户生活为主导,至2000年城市20岁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下降,25岁组依然以核心家户为主;2000年农村这两个年龄组初育妇女中的核心家户比例均较之前明显下降.在养育子女阶段,1982年和1990年不同年龄组多子女妇女中有较高比例的标准核心家户.城乡4个时期夫妇“空巢”峰值均在65岁组,有配偶老年夫妇独住峰值在75岁组及上下,老年夫妇健在时独住逐渐成为主要居住方式.城乡丧偶老年人的家户并未出现普遍“解体”,与已婚子女同住仍是主要做法,但“解体”趋向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于弘文 《人口研究》2002,26(3):35-3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在组织和实施这次人口普查中,遇到了许多以往普查所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依法进行普查的问题。前四次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都是在各级政府的行政命令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普查登记,是人口普查全部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艰巨的一步。普查登记工作做好了,就为最终取得良好的普查成果奠定了基础。普查登记是需要动员和组织几亿人民群众和几千万普查人员共同参加的一件大事。因而必须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的普查办法;训练好一支责任心强,作风细致、业务熟练的普查队伍;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使十亿人民都明瞭人口普查的意义和要求,对普查工作积极支持和合作。我国1982年的人口普查工作,是在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印度尼西亚于1981年1月公布了198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这是印尼独立后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前两次是在1961年和1971年进行的。普查结果表明,该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七十年代里有所提高。 人口增长率的提高,是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改进,从而使死亡率大大下降。尽管出生率在不断下降,但仍大大高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日本总务厅长官片山虎之助于 2 2日的内阁会议上 ,报告了 10月份进行的 2 0 0 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报告中指出 :日本的总人口已达 1亿 2 6 91万 92 88人 ,较上次即 1995年的普查结果增加了 134万 90 42人。但是人口增长率为 1 1% ,较上次普查又下降0 5 % ,成为战后最低时期。这一结果也未改变 1975年人口下降的趋势。平均每个家庭为 2 7人 (上次为 2 85人 )的“小家庭”现象更加严重。就各都道府县来看 ,出生减少的有北海道、东北地区、中国地区、四国、九州地区的 2 4个道县。日本全国各都道府县的人口人口增减数增减率人口增减数增…  相似文献   

17.
李成瑞同志所写的这篇文章概述了国际人口学会第二十届全会“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专题讨论会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国内同志了解外国学者对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的高度评价和对历年人口资料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此,李成瑞同志建议我国人口学家、统计学家共同努力,分头研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科学研究水平。本刊认为,这篇文章极为重要,特予发表,并希望就建议中提出的问题写出文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准确性和数字评估调查结束后,美国学者对该项调查进行了评价,本文概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气里了1982年总户数、总人口和性比例总人口(人)占总人口(多)性比例硼一应 更一 女一一二地区别总户数〔户)男︸ 一 一一一计一合一已刁仁划8今山51泌49泉大陆幻个省、市、自治区和现役军人合计会21,173.785 2 .352,加Q 3 .151,77日 5 .083.025 8.弱7,423 了.1盯,98右1.朋8.1朽、288 9,念韵,68了 11,859,刊8 22,560,0丘3 35,721,的3 32.665,5肠519,4334合一5泛‘,曰00 nU八巴灼甜姗必好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冷汤叩,5 .909,l七与54,18,224.16.722,51 .05L21侃.31嗯.499.310反O104.21049919 177783卿脚,74l,560,949泌.942姗4 51…  相似文献   

20.
李成  米红 《人口研究》2022,46(1):19-36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