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司马迁及其<史记>构成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因此,只有把司马迁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个人,<史记>作为总体世界观即历史哲学才能被给予.这构成司马迁与汉代社会关系的核心命题.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汉代社会的贫困化,二是司马迁诗人形象的确立,最后是<史记>知识学性格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其创始人孔德那里并不明确.只有到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问世以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应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界定研究概念、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今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个案法、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定性法、定量法等等早已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以包括涂尔干等人的方法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二战后,再次兴起于西方的社会学分支--历史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和分析,研讨了西方学术界,把思想探索和学理研究,现实和书本相结合的治学传统和努力.同时,也由此启发,展开了对当今中国理论学术界在学术研究上,"问题与主义"这两种取向的检讨.通过对以顾准、吴敬琏为代表的中国(改革)经济学的历史实践的考察,和对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经典的重新解读,提出了今日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已要求我们的理论学术界做更多的思想突破与创新,做更多"主义"取向的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报纸在报道政治时事新闻时是否真的能够摆脱政治逻辑的约束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闻理论问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当代香港发行量最高的市场化报纸<东方日报>与台湾国民党报纸<中央日报>对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报道,结果发现第一,市场化报纸报道时事政治新闻时更倾向于使用"人情趣味框架"而非"议题框架".即使在处理一些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时,市场化报纸也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处理务求生动明晰;与此同时,市场化报纸在建构框架时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把事件纳入宏观的历史条件中,从而赋予事件具体的时空意义,也给读者创造了相对开放的新闻解读空间.第二,市场化报纸尽管使用大量的技巧模糊框架,淡化立场,在组织框架上非常注重以均衡的篇幅报道事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但框架的高层次结构还是会表现出其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上海<申报>通过各种中外新闻渠道,以大量篇幅及时地、反复地加以报道;<申报>通过舆论促使国人警醒,敦促清政府采取外交及军事行动.通览这一时期<申报>对日本侵台事件的报道、评论,并对照其他历史文献,可以说<申报>所持立场基本上是公正的,报道基本上是客观的,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正义呼声.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纽约时报>的2003年美伊战争报道专题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将其倾向和立场隐藏在巧妙的信息处理技术中--通过议程设置、新闻启动和新闻架构,把一些观点灌输给读者,阻止另一些观点产生.这表明<纽约时报>并非完全具有新闻平衡和“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文章认为,没有绝对的新闻平衡,因为任何政治制度下,媒体都无法摆脱政府的舆论调控、经济压力受众的压力和媒体自身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纽约时报>的新闻信息处理技术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很大的程度上,"五四"运动可以看成是报刊诱发的一个新闻事件,因为正是<新青年>等报刊将陈独秀、鲁迅等人对封建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批判刺激了青年学生的觉醒,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也是北京<晨报>、<每周评论>以及上海<民国日报>、四川<川报>、天津<天津报>等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及北京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积极报道形成了社会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历史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古代史家记录历史同今天新闻记者记录现实是相同的.新闻与历史,除了时间性有所不同以外,其他方面的规律几乎是相通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以其毕生的精力写作了不朽的<史记>,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记者".学习探讨司马迁及其<史记>,会给当今的新闻从业者以诸多的启示.主要探讨了司马迁写作<史记>所表现出的实录精神,客观公正、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三个方面对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媒介除了具有舆论作用外,它还具有经济属性、商品属性、市场属性.报纸是当前最重要的一种平面媒介.报纸的商品属性要求其生产环节(办报)、交换环节(发行和广告)必须实现面向顾客的市场定位.<华商报>以全新的理念在报业市场竞争中成为当地"赢家通吃"的庄主.<华商报>的成功案例被称为<华商报>模式.<华商报>模式在经济学、传播学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读者本位和全方位经营是<华商报>模式的基本内涵.<华商报>模式对我国正在形成的报业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着重指出目前易学界在<周易>研究中出现的两个误区一是把<周易>迷信化、神秘化;二是把<周易>人为地现代化,用现代科学附会<周易>.这两种倾向都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它对我们民族科学思维的建立、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害的.从历史及文化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学史上,本土化、西方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四种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变迁趋势.社会学西方化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它与社会学本土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社会学国际化与社会学本土化彼此是相容的,但目前社会学的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社会学全球化具有多重含义,故它与社会学本土化的关系须分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海洋社会学与主流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洋社会学已经得到国内社会学界的认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还处在初创阶段,不足之处极为明显。海洋社会学研究应该有较为明确的学科意识,应该体现社会学的学科特性,为了避免被边缘化,其研究应该能够与主流社会学进行交流与对话,应该努力融入到主流社会学当中去,在主流社会学研究中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目前越来越热的一个关键词,身体研究热潮的兴起意味着社会本身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将意味着社会学理论本身的转向.身体思想一直伴随着西方思想的兴起,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到当代,身体始终是一个很难被忽略的研究兴趣,传统社会学因为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体这个研究主题,但是,当代消费社会的兴起以及个人主义的兴盛,导致了身体重新复苏,人类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对身体的持久关注最终唤醒了社会学家关于身体研究的热情,当代身体研究的主题越来越宽广,权力、文化等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先后被引入了身体研究领域,身体社会学由此逐渐成为一门当代显学.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的语言转向之后,语言问题得到全面重视和研究,流派和理论繁多。着重介绍三家理论,并且从语言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同异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学和语言学可能有的融合,既指出了对于语言问题社会学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旨趣,也认为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上两者存在的视野搭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研究中已有的三种类别的学科体系构想,虽各具特色,但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要突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及学科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它应包括基础社会学、范畴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区域社会学四个部分.其中,基础社会学为其他部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学科体系的基石;它和范畴社会学组成社会学学科体系的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经验研究的“过密化”现象是由理论意识和理论指导贫乏所致 ,理论社会学是把历史、理论和方法统一起来的基础学科 ,关注理论社会学的训练和研究 ,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但当今社会学概论教科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却往往存在偏误。本文从学科、专业/常识的角度、教师(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角度和专家与大众的角度对社会学与常识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指出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只有综合三种不同角度的观点,才可以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这对关系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社会学理论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学是一种意识形式的理论。纵观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从古典社会学理论到现代社会学理论,从了孔德到哈贝马斯,说明社会学理论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间展现的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的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纬度。本论文旨在透过“空间转向”这一特定的层面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20.
孔德创立社会学的标志性卓越贡献为:第一个提出社会学的概念;第一个标榜"爱、秩序、进步"的社会学研究目的;第一个以其"社会静力论"、"社会动力论"两大板块,确立为现代社会学公认、或启迪了现代社会学调整发展思路的社会学研究基本领域;第一个集成了社会学特有的实证研究方法体系,并为现代社会学所广泛接受运用与极大拓展。深刻启示了思想创新的人格要件与文化环境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