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剧与纷争的时期,此期发生了太武帝崇道抑佛的事件,反映出这是对汉文化认同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佛、道二教相争的结果,同时也与佛、道二教本身的内部管理和约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灭佛的激烈的宗教运动如何渐渐转变为佛道二教共存且相互影响而形成较为温和超然的佛道观念。从"三武一宗"的历史史实入手,以《西游记》作佛道融合的例证,从文化与经济两个角度探讨佛道观念的转变。最终得出佛道二教在思想主体地位的淡出与经济势力遭受打击两方面原因导致佛道相互之间的关系温和,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3.
一、武则天摆弄佛道两教。她立李弘为太子时,利用道教《洞渊神咒经》:她称帝时,利用佛教《大云经》。二、大和二年刘蕡的《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揭开了文宗朝反阉斗争的序幕,预示了反阉斗争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佛、道二教兴盛的朝代,其时佛、道内部派别林立,寺庙、道观遍及全国,道士、僧尼人数众多.不少佛徒、道士不仅频繁出入宫禁,参与政治,而且封土封爵,势比官卿,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设斋、译经、求仙、问道等佛道活动遍及朝野上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巨大.唐代僧人法琳说:“像教兴行,于今不绝者,实荷人王之力也.”一语道出了宗教的兴盛与帝王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佛道二教和帝王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佛、道二教在受皇权制约的同时,又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从政治、思想、生活等方面给既是政治家又是凡人的皇帝以重大影响.另外,帝王之间也存在经历、性格、文化素养等的差别.所以,尽管每个帝王采取的佛道政策不尽相同,存在佛先道后与道先佛后的差别,但是,诸帝并没有简单地禁绝某一宗教,弃而不用,而是在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需要,适时地侧重选择某一宗教,对另一宗教进行某些限制,其实质是佛道兼用.本文拟对唐前期诸帝采取佛道兼用政策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争,仅在是非高低,谁都没有把谁看做别种另类。韩愈反佛,也是教门之间的斗争,而不是世俗反对宗教的行为。佛教学者,则从来不仅把儒教看作同类,甚至看作同道。从宋代开始,儒者们一面批判佛教、道教,一面讨论儒教和他们的异同。明清时期的佛道二教学者,不仅不把自己看作儒教的异类,还更加努力地向儒教靠拢,承认儒教的主流地位,尽可能采纳儒教教义来装饰自己。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各种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尤以佛、道二教最为显著。佛、道二教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们与民间节俗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教节俗——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佛诞节和降圣节,给中古时期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至武则天时期为之一变,由唐初的"道先佛后"而变为"佛先道后".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与武则天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难题有关.此外也与武则天的个人经历、思想情感紧密相连.至其晚年她又试图从根底上将佛、道二教进行融通,进而从理论上说明自己建立的大周王朝与李唐王朝的内在联系,且将其宗教政策改为"僧道并重".中宗复位之初,"五王"执政,以推行和恢复李唐政治统治的一系列政策为务,一时将其宗教政策又改为"道先佛后",不久又发生转向而成为"佛先道后",其原因是与武三思等人再次掌权和中宗个人的经历有关.睿宗统治时间虽短,却着手提高道教的地位,且于景云二年(711)四月,癸未,颁布了<僧道齐行并进诏>,似乎是在佛、道两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际上这一政策的制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朝中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觏倡导礼让和礼治,主张传播儒家礼学以压制佛道两教。李觏痛感同胞对佛寺道观过度热情,对孔庙祖庙反为冷漠。他的理想社会是有祖端无寺观,让人们免除佛道诱惑。他谴责儒者失职,让佛道两教乘虚而入民心。他排斥僧、道于士农工商四民以外,并罗列了佛道两教十项害处。  相似文献   

9.
佛魔斗争在佛传中主要体现为菩萨降魔,其核心故事随着佛传的发展不断演变.一是菩萨从被动应对发展为主动出击,其中菩萨被动御魔属于人魔之战,而菩萨主动降魔属于神魔之争.这样的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一方面反映了佛教由小乘向大乘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佛陀由人到神的转化.二是魔王的身份不断变化,有邪恶的化身、欲望的代表、爱神、欲界之主等不同身份,最后演变为印度教大神.三是魔界构成越来越复杂,先后有魔军、魔女、魔子出现,而且魔子有善有恶,黑白分明.四是佛魔之战由象征性表现到具体实战,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既是佛传内容不断丰富充实的结果,也体现了佛教观念的发展变化.佛魔斗争不仅是佛传文学的重要主题,而且在佛教文学中纵向发展,横向传播,成为一种既有深厚的神话渊源,又有广泛交际性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自佛、道二教盛行,士大夫出入道、释,"周流三教"即成为潮流.唐代文人的观念与行为中,儒、释、道三者更进一步被"统合",给当时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唐王朝崇佛重道,把它们纳入到统治体制之中,使之成为辅助皇权进行"教化"的力量;佛、道二教伦理上更向儒家传统靠拢,从而使以儒术立身的士大夫阶层可以融通无疑地加以接受.这对于开阔唐代文人的思想认识境界,丰富其创作的内容和艺术表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宋政府加强佛道二教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度牒制度规定了僧道必须通过试经、特恩或进纳这些途径来取得合法的身份证明;帐籍管理制度将佛道徒登记入帐籍以别于普通民户;北宋政府为笼络僧道,还实行紫衣、师号制度,僧道可以经由荐举奏赐、定额拨赐、资历赐与、临时颁赐和进纳购买等取得荣宠;僧道官制度是政府通过设立世俗官员和僧道人士共同管理佛道二教相关事务.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一生对佛、道二教并非一视同仁,他早年即有远佛亲道的倾向,晚年亲道态度更加明显,这从他的诗文与言行中可以发现。欧阳修一直没有解决"神仙有无"这一令他困惑终生的道教问题,却因始终相信"有道",而且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求仙的生活胜过名教求富贵功名的生活,以至于晚年出儒入道。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出家为僧尼、道冠者需履行相当复杂的手续,其中包括拜师、考试、品行审查、谋求或购买度牒等,最后才是举行宗教仪式,而宗教仪式也要在官方指定的时间、地点举行。宋朝政府关于世俗人出家为僧尼、道冠立有如此详密的制度,其目的一是要限制僧尼、道冠的人数,借以抑制佛、道二教的过分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佛、道二教的控制。北宋中期以后,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出卖度牒数量逐渐增多,原先的释道披剃制度受到损害,但官方并未因此而改变其严禁私自披剃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梁武帝舍道事佛是中古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但此一说法真正被关注是在唐代。与其斤斤计较此说的真伪,不如从唐代宗教文化环境中考察其发生与功能。从现存文献来看,唐代帝王史臣在反思南北朝政教关系的潮流中,将梁武帝崇奉佛教与萧梁亡国联系起来,道教徒也乘势将此提升为佛教亡国论,但梁武帝舍道事佛并未被儒、道二教关注。唐初佛徒对儒家、道教的批判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梁武帝舍道事佛主要承担起了抨击道教的使命,但受儒、道联合批评佛教惯例的影响,此事同时具有了扬佛、抑儒、贬道的宗教功能。唐代佛徒对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叙事突出了宗教对抗关系,这是对傅奕等道教信徒攻击佛教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夷夏之争"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东汉和魏晋时期,两教主要围绕"老子化胡"肆意编造关于本教教主的神话以抬高自己,贬低对方,自神其教,这是佛道争端的前奏.南北朝时期佛道矛盾全面激化,两教就"夷夏之辩"展开空前的大辩论,形成了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派三派基本主张."夷夏之争"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的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方面.自南朝后期始,儒、释、道三教互相吸收融合的主张与趋势成为主流,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阳明后学“主静”派的代表,聂豹的思想主旨以主静归寂为核心命题。聂豹认为心体归寂方可证得良知,但是在时人的理解中,虚寂向为佛道二教所独擅。为了给归寂之学“正名”,聂氏充分发掘《周易》经传的思想资源,力图说明虚寂思想也是儒学的固有内容,并非佛道二教的专属。借助对易理的诠解,聂豹希望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将易学容纳到阳明学的框架之内,其基本理路可以概括为:物有万殊,揭虚寂以为归;事有万变,立主静以统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佛道二家的最高学理上对佛道关系作会通的理解,从"道与空"、"性与命"和"无生与无死"等几个方面,述说了佛道二家在其基本理论上表面对立而深层相通的情状与实质.以此说明佛道辩证相通的可能性与存在性.当然,文章也不讳言,任何比较都只具有相对意义,尤其依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佛道这样两种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比较,则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伍守阳认为,儒释道都是关于性命之学。但三教言性命之详略是不同的。儒之言性命,言其影,不言其形;释之言性命,以性为形,以命为影;只有道教言性命,既言其影,又言其形。就道儒关系而言,伍认为儒家伦理是仙道之基;而仙道是儒家之天道。道、儒之间的不同在于:儒家着重于全人道——知人,而道教着重于修仙道——知天。就仙佛关系而言,伍认为仙道与佛道同,都是为了复真性。真性即佛性,所以说仙即是佛。仙佛二教同一工夫。据此,伍守阳在阐述其丹法时,把丹道修炼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与佛法修证一一加以相互印证;将仙佛工夫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9.
儒教造像源流任荣释、道、儒,所谓三教。但儒与释道两教相比,却不具备宗教神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行为。佛道有浩繁的经藏,庞大的神系,严密的组织,严格的戒律以及无数以行教为职业的僧侣道士等等,而这些均是儒教所缺乏的。从实质上说,佛道讲出世,信教以求成佛升仙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调查材料为依据,探讨广西瑶族丧葬与灵魂观念、巫术巫觋、风水基向、葬法葬式、佛道二教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