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以孔墨并称,如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当染》)“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不侵》)“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顺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有度》)古代谚语又有“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之说。这  相似文献   

2.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为显学.《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将孔墨并称,如“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争士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古谚语“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也将两家并提.足见战国时代孔子、墨子两个学派都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很大的社会势力,他们的学说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儒墨并显的情形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之后就不复存在.汉以后,由孔子奠定基础的儒学不断得到发展,成为封建时代各个王朝的统治思想,影响遍及各个领域.而墨家,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政治派别湮灭不彰,其思想也长期处在式微状态中.即使在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中国早期史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早期史官的代表人物。本于中国史官文化传统,老子致力于探究天人关系,推天道以明人事。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对后世史家影响深远。古代史官在职掌天道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经过老子的总结和发展而系统化,成为后世史家认识历史、编著史书的一个重要原则。老子的抱朴守真,也成为史家坚持求实精神的思想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的本体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于是老子提出“道”的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是道.在春秋时,有所谓“天道”,指天象变化及其与人世祸福的联系.“天道”具有天文学与占星术的两重含义.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18年)子产反对占星术的迷信,这是进步的见解.天道从属于天.老子则认为,在天道之上,还有最根本的道,而天从属于道.老子提出道的范畴,开创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显学的危机     
显学的危机杨继绳显学的特征、作用和局限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学说、学派。韩非子著有《显学》。《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是指他所处时代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常有不同的显学。纵观学术历史,显学有以下特...  相似文献   

6.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保存着璀灿斑烂的古代文化。丰富而深邃的道家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派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家”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简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聃。今存《老子》,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资料,但该书成于战国前期。《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上承上古文化,下启百代后学;集古代先贤圣哲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思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自然之美和“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性之美以及“安其居、乐其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和生态美。  相似文献   

8.
魏洪峰 《船山学刊》1996,(2):125-130
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学说显赫一时,并称显学,曾有“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的说法,但时隔不久,“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墨于后语·上》)。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派何以如此迅速地衰绝呢?本文尝试着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对墨学的影响、墨学的组织体系及其理论的欠缺等诸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前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早期道家有"法治"理念而无"法制"思想,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慎子>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一是崇尚天道,二是认为"法制"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四是主张在实践"无为"过程中特别关注"势"的作用和力量.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0.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哲学,一向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做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哲学,虽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本意仍在于人生,即欲求得一个理想的人格。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极为深奥幽深的境界,他称之为圣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亦是圣人,不过,儒道两家对圣人的阐释却相去甚远。儒家彪炳的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语),荀子解说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把圣人视为人类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老子所追求的圣人品格是“尊天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解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自然无为的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所以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道,即圣人之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人是天道自然的产物,应当服从于道,故道的本性怎样,人的本性亦该怎样。可是,普通人为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故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老子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对应的用心,就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不容怀疑的最高标准,即“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圣人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12.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黄慧敏先生以“大道朝天”为题,论老子道家思想在景区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关于水的“顺势而为、大度容人、谦退守柔”的论述更为精彩,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3.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道家、道教、道学三者虽有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本文拟就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加以论述,以期有所裨补.道家道家是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道”.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用“有”和“无”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把  相似文献   

14.
道家对于政府职能的看法,颇近现代西方政府职能理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反政府.庄子并不反对作为大道之序的礼,他也不反对人们从本性出发遵守仁、义、忠、信这些美德.他强调君臣的职分,认为在上的人君必须做到无为,在下者的职责是有为,要求把“无为而尊”的天道原则,贯彻到人间事务,让百官发挥各自职能.道家提倡一种以无为为表,以智术为里实施政治治理的方法,在君主之智与群臣之智的博弈中,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无任何外来强制性阻碍的情形下表现出自身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不是宗教哲学 ,却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这一宗教性既体现在推“天道”以立“人道”的致思进路上 ,也展示在对“道”性的界说、对“得道”“体道”工夫与境界的描述上。由于推“天道”以立“人道”的思路下隐藏着借“天道”的权威性以高其“人道”、慑服人心的意图和推“天道”以合“人道”的真实理路 ,因此“道”实乃一思辨性预设概念 ,从而令《老子》哲学之宗教性表现出虚实、真假相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儒墨显学的对立。墨家作为儒学的第一个批判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墨子死后,“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有相里氏之墨、相(祖)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史称后期墨家,活动于战国中后期。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墨子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内容,扬弃了他的“天志”、“明鬼”等唯心主义观点,形成了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体  相似文献   

17.
五千言《老子》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完整的哲学体系。所谓哲学体系所应有的主要内容:宇宙论、社会政治论、人生论、认识论等等。老子都以极其精辟的诗体语言作了独到的探讨。那么,老子哲学的宗旨是什么呢?古往今来,有多种看法。古代有人说是“君人南面之术”、是“阴谋诈术”;现代有人说是谈“天道”,也有人反对之,认为应是谈“人道”。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老子哲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与殷商文化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老子作为殷人之后 ,深受殷商文化影响。其“贵阴守柔”思想源自殷商“重母重妇”文化风俗 ;高深而丰富的修道理论 ,源自商代的“巫文化”。道家思想形成过程中 ,殷商文化曾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齐鲁学刊》2000,(4):84-89
司马迁曾将自己的著史宗旨明确概括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而他在贯彻这一宗旨时 ,又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在“究天人之际”时 ,司马迁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为宗镜 ,主张顺天而动 ,同时突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扬弃了以天命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思想。司马迁强调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志在“通古今之变” ,而这又是对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于道家的批判精神、人格独立意识和抱朴守真思想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成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另外 ,在社会政治观、人生理想以及文章风格等方面 ,司马迁也颇得道家思想之沾溉  相似文献   

20.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