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茂华 《中州学刊》2005,(4):132-134
柯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以灌输教育为特色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分别从分析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强调儿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推行以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为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其主体性道德教育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更新德育理念、调整德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改进德育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彦华 《理论界》2013,(12):128-130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他在继承休谟同情思想的基础上,深受霍夫曼移情关怀伦理的影响,借鉴当代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开创性地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新的道德语境下的解释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主张建立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关系,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本文提出了以主体性德育思想和双主体理论为指导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明确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实施以自我教育和注重道德实践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几项措施,力求提高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4.
试析国内德育模式构建中的理论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德育模式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未以系统的道德理论和教育理论作为实践基础。从德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以及构建中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国内德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倾向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观点以期有助于当前国内德育模式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德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度过了许多年代,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知性德育进行"讨伐",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道德下降的现象是由于知性德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新的德育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知性德育与活动德育有机统一,来解决当前道德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共同促进新时期下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出现和扩大,依靠道德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功能有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先导,可以有效地阐释高校德育生态性功能体现的具体领域,并探寻出将生态德育与“三观”教育相结合、改进生态德育的方法和加强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发育校园生态文化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赵阿华 《学术论坛》2007,3(2):34-37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要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文章从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优势分析、实践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丰富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整协型德育模式是吸纳传统的德育模式优点而提出的高校德育中比较稳定的教育程度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实践环节,融师生学育互动于一体。在大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操、道德反思能力、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让他们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并建立一支相应的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实践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采用参与型德育模式,通过主题演讲、启发式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进行情感体验。同时,大学德育必须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教育,以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为特点.本文就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构建高职德育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振祥 《云梦学刊》2006,27(5):115-117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世界各国发展一体化以及经济、政治尤其是教育的现代化趋势产生的。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包括德育视野要着眼全球化,要尊重优良传统道德,要更新德育理念、树立创新的品质,要重视道德主体性培养等。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海燕 《南方论刊》2007,(12):62-64
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  相似文献   

14.
申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8,1(2):192-194
德育主体意志力图成就道德的人。然而,在不同人类历史阶段,德育或追求德育意志"神性化"而转向"奴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或追逐道德意志的"物性化"而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如今的生活德育高扬"人性化"道德意志,其目标、途径及内容却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家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彭磊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教育,尤重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对于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借...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从道德的主体性看,高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从道德的规范性看,高校德育在培养德育主体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对道德规范的传授和灌输,应实现道德灌输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高校德育急需解放思想、革故鼎新,树立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德育观。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反思,传统德育存在着价值主体错位、价值目标功利化、价值评价标准单一、价值实现方式不当的弊端,给德育目标的实现制造了障碍。为此,我们有必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趋向与德育的内在规律,重新对高校德育进行价值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弘扬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价值主体定位 高校德育的价值主体问题指高校德育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英 《学术论坛》2008,31(3):193-19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与教育者一样平等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主体间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使交往双方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与自主、对话、责任意识等主体间性和谐伦理理念;提倡与鼓励多向、发展、多层次、多维度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从而增强大学德育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国外道德教育主要有近代"理论教育"、现代"自我教育"和当代"新德育"等多种模式,尤其是当代德育注重统一协调、尊重个性和心理学研究.借鉴国外德育模式的最新进展,对于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就是要建立起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实践机制、自我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对幸福的概念依次经历了欲望、效用、偏好和满意度的解释。从中西哲学的溯源来看,至善才是统摄人类整体行为模式以谋求人类幸福的最佳实践方式。经济学应建立以至善为本的经济学——善本经济学——幸福(利益)与道德的统一的经济学来协调幸福(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获得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