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2.
东坡词音律问题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词究竟合不合律,这是长期以来苏词研究者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早在北宋时,范正敏就曾经认为:“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2引《遁斋闲览》)这并非范氏一人的观点,而是当时人的普遍看法。苏轼门人晁补之所说“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能改斋漫录》卷16),能够证明这一点。随后的李清照在被后人加上了“论词”标题的文章中同样对苏词的音律问题加以指摘,说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引)。到了南宋初年的胡仔,观点开始有所改变。他认为:“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6)虽然也承认苏词中有不合音律之作,语意却是落在否定“苏词不合音律”这一前人提出并得到普遍认同的命题上的。近现代以来,这种否认苏词不合音律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全明词》(2004年第1版)收录陆容词12首,“小传”谓陆容:“有《式斋集》三十七卷,词杂厕诗集中。惜阴堂裁为《式斋词》。”(第1册,第360页)编者注:“以上《惜阴堂丛书》朱印本《式斋词》。”(同上,第362页)其所辑陆词未尽全功。现从陆容笔记《菽园杂记》中辑得二首。陈田《明诗纪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10册)丙签卷五引陆容《菽园杂记》忆往事:“予未第时,未尝作诗余,天顺己(‘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作‘巳’,误。见四库全书第1041册,319页)卯赴会试,梦至一寺,老僧出卷求题。予为一阕与之。既觉,犹记其半,云:一片白云/人留不…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时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秋”字,一些选本大都作“时”或“时侯”解,我认为这种解法并不确切。 “秋”字,《说文解字》训释为:“禾谷熟也,从禾,龟省声。”《尚书·盘庚上》曾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引汉蔡邕《月令章句》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禾谷熟”是“秋”字的本义。民以食为天,秋天庄稼能否丰收,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故秋天在一年中是关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释“秋”时指出:“其时…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后世论宋词者,每以辛弃疾与北宋第一大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并称“苏辛”者,除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两人风格相近,都被称为豪放派。而对于辛词的豪放,清代著名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肯定其气魄雄大、意境深厚后云:“稼轩词着力太重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之》、《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不免剑拔弩张。”又云:“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山寺夜作》、《瑞鹤仙·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相似文献   

6.
《蓼园词选》及其作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况周颐晚年所著《词学讲义》,共列词学初步必备参考书五种:一为万树编《词律》,一为戈载著《词林正韵》,一为顾从敬校《草堂诗余》,一为黄蓼园选评《蓼园词选》,一为朱孝臧选录《宋词三百首》。①在所列的三个词选本中,《草堂诗余》、《宋词三百首》的流传较广,影响也大,而《蓼园词选》在一般读者中的印象,相对地说要淡一点。况周颐致力词学五十年,博览群籍,造诣很深。一代词学巨匠,为什么要在众多的词选本中,推荐这本知名度不很高的《蓼园词选》?  相似文献   

7.
苏轼“大江东“词(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颇多异文之争,至今尚无定稿.原因有二:一因苏轼本人当时就有原稿与改稿的异文存在。南宋曾裘父《艇斋诗话》就记载苏轼好友陈履常曾见过苏轼将“三国”改为“当日”的手稿。二是苏轼好友黄庭  相似文献   

8.
<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通判杭州任满,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市)任掌书记,于是请求调往山东,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十一月初苏轼抵密州任所,熙宁九年底,期满奉命离任。这两年多的时间,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词的创作,在经过数年的探求摸索之后,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期间共作词二十余首,无论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其中尤以悼亡词《江城子》,出猎词《江城子》,中秋词《水调歌头》最为著称。三篇杰作的出现,不同凡响,给北宋词坛带来了全新的气息,夏承焘先生《瞿髯论词绝句》论道;“猎余豪气勒燕然,月下悼亡忆弟篇。一扫风花出肝肺,密州三曲月经天。”本文试以三词为例,着重论述一下它们在苏轼词创作及整个词史上的地位,希望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肴蒸”,言以蕙草为柴烤祭祀所用之牲体,使香气上升,以享食于天帝太一。“肴”,祭祀牲,字又作“殽”。《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引本句皆作“殽”,同。“蒸”,洪兴祖《楚辞考异》谓“一作蒸”。“蒸”为本字。《说文·火部》云:“烝,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定势》云:“文之任势,势有刚柔.”词,作为“文”之一种,其“势”自然有刚有柔.可是从词史看,词大半呈现“阴柔”之态,缺乏“阳刚”之姿.虽然,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家,努力开拓,但仍未能改变“柔”多而“刚”少的局面.稼轩词出,“异军特起”,“别树一帜”,使词坛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刘克庄云:“公所作,大声鞺(?),小声铿(钅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辛稼轩集序》)于是,“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祯《花草蒙拾》)成为学界定评.然而,稼轩词的“刚”美个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尚须进一步探讨.本文试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历来对这阕词的写作时间、地点、说法不一。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总案》附载此词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谪居儋州(今广东省儋县)时所作,此说与词中钱塘西湖之景不合,盖因误据“约他年东还海道”之句所致,可置而不论。朱祖谋《东坡乐府编年》和龙沐勋《东坡乐府笺》系此词于元祐六年(1091),其据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长短句》:  相似文献   

12.
束修(二)     
比褚人获更早的宋人,二程、朱熹以外,也曾对“束修”之义作过探讨。如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中说: 束修,其义不一。《论语》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前人多引《礼》:“男贽玉泉禽鸟,女贽榛栗束修。”以为“束修”者“束脯”也,以束脯以为贽耳。余按杜恕《体论》曰:“束修之业,其上在于不言,其次莫如寡知。”又按《后汉·马援传)注云:,“男子十五以上,谓之束修。不可以束修之间不出境,一概论也。”《檀弓》云:“古之大夫,束修之间不出曲。”乃知以束修为束脯者为非是。《后汉》杜诗荐伏湛曰:“自行束修,讫无毁玷。”注:“自行束修,谓年十五以上。”《延笃传》注:“束修,谓束带修饰也。”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纟见)斋诗谈》系清初诗人张谦宜所撰,被郭绍虞先生认为有“真知灼见”而收入《清诗话续编》一书。张谦宦生于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卒年不详,但据他“年八十二自作传”一事来看,当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张谦宜字稚松,号山农,自称“山南书隐老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张氏“少落拓,以诗名”,晚年中进士后不仕,闭门撰述,有《(纟见)斋诗选》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出入于香山、剑南之间”。《(纟见)斋诗谈》是张谦宜的一部诗歌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书共八卷:卷一《统论(上)——大旨》,  相似文献   

14.
说“儿”     
《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句中“儿”字,一般注本不予注释。唯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儿,木兰自称。”此注实为必要。但可惜过于简略,似有加以补充的必要;儿,是当时妇女的自称之词。这一点,宋赵与时已曾指出:“术兰诈称男子,代父征行,逮归家易服,火伴方知其为女。当其见天子之时,尚称男子。而‘送儿归故乡’何哉?儿者,妇人之称也。”(《宾退录》)  相似文献   

15.
《学林漫录》第八集149页《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一文,引辛弃疾词《六州歌头》:“千载传忠献,两定策,记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然后说:“词中以韩世忠、韩侂胄两世扶盞问?极尽颂扬之能事。”这是以“忠献”为韩世忠,以韩侂胃为韩世忠后人,均误。按《宋史》卷474《韩侂胃传》,开首即言:“魏忠献王琦曾孙也。”卷312《韩琦传》载:“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其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曰忠  相似文献   

16.
对于士大夫来说,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即“虚”“静”“明”观念,无疑是极富于吸引力的。苏轼对庄学的吸收,莫过于对“心斋”的心领神会了。 “心斋”,据《庄子·人间世》的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虚,即指人的精神主体必须摆脱一切欲念,从而  相似文献   

17.
张海鸥 《阴山学刊》2001,14(3):31-31
《宋史》以下诸种有关王安石传记、年谱、索引 ,以及近世各种文学史、王氏别集或选本 ,均言王安石字介甫。然读当时人诗文 ,对王安石又有称介卿、介父者。若不明其所指 ,实有不便。故为之辨。介甫又称介卿。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曾子固〈怀友〉寄荆公》条 :王荆公初官扬州幕职 ,曾南丰尚未第 ,与公甚相好也。尝作《怀友》一首寄公 ,公遂作《同学》一首别之。荆公集具有其文。……然《怀友》一首 ,《南丰集》竟逸去 ,岂少作删之耶 ?其曰“介卿”者 ,荆公少字介卿 ,后易介甫。予偶得其文 ,今载此。吴曾所录《怀友》全文约四百字 ,其中称…  相似文献   

18.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卷二十一载柳永撰《乐章集》九卷,同书载北宋其余名家诸集一卷左右。盖词为消遣娱乐之道,诸家用力皆不勤勉,惟《乐章集》煌煌九卷,是证柳永以作词为平生事业。然《四库提要》(卷一百九十八)仍称“宋词之传于今者,惟此集最为残阙。”残阙的原因,不可具知,但有一点可以窥见,即一方面“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一方面文人士大夫以“其词格固不高”(《直斋书录解题》),自始至终鄙弃之。细绎宋人评柳词之语,毁者多讥其“浅近卑俗”(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这…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论》所说“词别是一家”,系针对苏轼等人而发。其实,早在她之前,苏轼同时代人陈师道、晁补之和张耒诸人便指出过“子瞻以诗为词”、“先生(东坡)词似诗”、“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李清照正是根据这种流行的议论提出自己的命题。“词别是一家”,即词有别于诗,其论点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从“中国”说起中国古代亦有“国家”之词,其意义与今相去甚远。先秦社会,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是国的“硬核”,国是一个大的宗法血缘集团。所以帝王是最高的大父家长,代表最大的血亲社团,常称作“国家”,如《晋书·陶侃传》谓成帝“国家年小,不出胸怀”;同时,“国家”又是这个大血亲社会的统称。文字学上,“国”即“國”,从戈,从口,为武装守卫的院子或栅栏或城池。所以古代“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