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犁的抗战小说由于描写了根据地人民在抗战中的成长历程可以被归入广义的“成长小说”,然而,在这种集体性叙事中却潜藏着更多的个人的声音。由于两种声音的矛盾冲突,孙犁的作品在主流文学中呈现一种边缘景象。当年对于他作品的评价,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让今天的我们真切感受到意识形态力量对于文学的介入。  相似文献   

2.
杨士斌 《江汉论坛》2008,(2):122-127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外转和抗战背景下的内转.孙犁的抗战小说便是典型的文化内转背景下的产物.民族解放运动的召唤,文化回归思潮的影响,使孙犁自觉地作出了向内转的选择:在主体意识上,在创作题材上,在关照对象上,在艺术手法上透过现实向传统汲取营养,在其抗战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面对强敌入侵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民族风俗画.  相似文献   

3.
杨昊  王宁 《河北学刊》2022,(4):126-133
孙犁“最喜爱”的抗战小说以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为背景,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乡土色彩中包含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呈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战的需求。在抗战风云下,乡土的风物、习俗以及文化性格生发出新的内涵。孙犁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离不开乡土文化赋予的力量与风采。他的小说诗意地呈现了抗战时期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在194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孙犁将时代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陈联记 《河北学刊》2022,(4):120-125
孙犁抗日小说中少有战争的血腥和恐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乡土民风的形象描写和丰富细腻的情感叙事,他以具象的生活画面展现民众整体的内在心理情感,发掘民众觉醒的情感力量维度,由“家务事、儿女情”向“同志爱”的升华实现了从人物个体情感到抗日救亡时代共名的诗意表达,在纪录民族革命抗争景象、启蒙民众革命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孙犁与主流革命文学叙事的背离并不意味着与时代主题的绝缘,而恰恰是他在自身革命经历与人文精神基础上的文化本能与政治自觉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新写意小说,兼有传统写意小说与现代性格小说的特点,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形成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荷花淀”风格。这种风格上承曹雪芹、蒲松龄、废名、沈从文等的诗化小说传统,下启“荷花淀”风格小说范式的开创,并影响到一大批派外作家如茹志鹃、王汶石、贾平凹、铁凝等的创作,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真善美的极致"一直是孙犁执着坚持的文学追求。在这样的文学观念影响下,"阶级"和"革命"等意识形态话语在他的小说中被"装饰"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了一幅有待发现的"风景"。在孙犁笔下,风景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审美层面,而是包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内容,而这样的意识形态内容是作家主动渗透和主观建构的。"革命风景"在孙犁小说中真正成为了主体和客体相互建构,个人与时代相互纠缠,自然、历史、时代相互渗透的文学景观。在孙犁笔下,看似云淡风轻的田园风情、温情脉脉的人性人情,其实都包含着抗战背景下多种话语的张力书写;看似革命话语统编一切,但人性话语却在张力书写中成为风景的一极,最富艺术的生长力和时代的穿透力。这样的书写范式,主观上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客观上开拓了革命话语的书写空间,使得孙犁小说的风景书写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抗战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底层女性,都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角色。抗战使女性走上了历史舞台,进一步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扩展了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然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分工、封建意识和现代意识也矛盾地存在于她们的身上,在抗战的特殊语境下,女性走上社会的道路是艰辛而曲折的,女性解放也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8.
丰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为活跃的河南乡土作家。丰村自觉归依文学主潮,着力战争和抗日英雄的描写,并注重揭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弱点,体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从创作风格看,丰村将传统说唱与现代叙事有机融合,体现出强烈的大众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成长从其现实意义中抽离出来,成为了时代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市民社会的形成、社会思潮的转化等各方面变化的产生,加之成长小说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独特的美学形态以及具有前瞻性的价值内核,使得成长小说有了特殊的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同时也由于与现代性的紧密联系,塑造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二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解放区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三者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他们在感应和记录时代、重审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如弱化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10):167-171
抗战爆发后引发的新的政治结构变化,影响到了文史观念的塑造。发轫于抗战期间的抗战小说,自然也受到史学观念变化的影响。从抗战结束到"文革"之前,在唯物史观的逐步影响与支配下,革命叙事的写作理念成为主流,抗战小说呈现出革命至上的创作理念与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原则,至今还在影响着抗战题材小说的史观构建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2.
李芳 《阴山学刊》2007,20(2):40-44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舟子 《殷都学刊》2007,(2):112-115
金庸将"成长模式"引入其武侠小说,努力将江湖世界描写成现实生活的缩影,刻意描写侠客们在其中的困惑与成长,常常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这就使他的小说在热闹、好看之余,多了些挥之不去的余韵,加大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丁帆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7,4(1):128-132
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花淀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跨时代"的文学流派之一.他们的乡土抒写,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其内在精神蕴涵,既有传统美德的承传,又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叙事形式上,承续京派乡土抒情小说传统,善于在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中,创造清新明丽的意境,形成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审美形态在其流派活跃的年代,始终处在主流话语的边缘;而在其流派沉寂的年代,却又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丰村小说所呈现出的启蒙精神和文化反思意识正是通过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实现的.丰村笔下,有在抗战烽火中已经站起来的坚定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的青年农民形象,有正在荡涤自身劣根性而逐步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还有封建宗法农村孵化出的典型的文化孪生者.同时,丰村还塑造了众多知识者形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切入,结合人文素质的特征,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探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几部成长小说的独特性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蛹与蝶--解析中国当代女性儿童小说作家笔下少女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起,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女性作家群崛起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貌。她们笔下化蛹为蝶的少女,在自我与他人的磨合交锋中走向成长。这些文本既有成年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与童年情结,又有对当下少女成长的关注,透露出童年梦想及诗人梦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的文学创作体现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世界———“仁者”的世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和文化经历等 ,造就了他的文化品格 ,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文革”前的创作是处于“仁者”的常态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艺术风格、审美特色上 ,都体现出这一文化特征。“文革”对孙犁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使他的“仁者”特征呈现出变异和扭曲 ,并有所缺失 ,但核心始终未变。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叶 ,在复古与新变思潮的交汇中 ,《三国》与《水浒》实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类型 :“演义”与“小说” ;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读者群 :庶民与文人。前者强调章回小说处于边缘的辅助功能 ,即以小说为正史之补 ,传播史实并教化天下 ;后者强调章回小说处于边缘的游戏功能 ,即文人可以假小说以自娱、假娱乐以发愤。围绕着“教化说”与“娱乐说” ,明中叶人在小说的兴起、性质、意义、文体特征等各个方面 ,都建构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存在是一种事实.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反映生活更自由,强化了小说的美感,推动了小说文体的变革.它的不足主要在于,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往往被"化"掉,作品人物形象性格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