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健康新概念的分析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新概念已从过去单纯的身体无病,发展成今天的身心、社会、道德等综合健康观.随着健康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必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以满足新健康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健康"新概念,研究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重点从体育健康教育的对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高职内涵发展的核心要求是教会学生"做事"与"做人",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学生"做人"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高职内涵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高职内涵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和谐观向现代和谐观的实质性飞跃,实现了和谐视界的新转向.传统和谐观强调静态和谐,内部和谐,当前和谐,物人和谐与人人和谐,以"天"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破坏性和阻碍性的矛盾观.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现代和谐观则强调动态和谐,内部和谐与内外和谐的相互统一,当前和谐与未来和谐的相互统一,物物、人物、人人和人我四和谐的相互统一,以"人"为中心的"以人为本",建设性和动力性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审美教育作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其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美育",这里所提及的美育,并非只是美术教育,而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提高"审美追求",以"美"为出发点,通过"美"完善人的精神品味,对培养艺术素养、引导人生感悟、加强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儒道两家思想透视,"和"的传统内涵主要有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这种"普遍和谐",即是"太和"."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当今社会文化趋向的诠释方式,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审视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视域,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反思传统高校体育教育历史背景下,借鉴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和理论,对当代体育教育所倡导的"大众教育"、"个性体育"、"互动教育"的教育理念产生新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国民身体羸弱不堪之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提出同时也是对于救国兴邦道路的思考与探寻,试图通过体育锻炼彻底摆脱"东亚病夫"这个称呼,振兴中国。体育的实质就是人的养生之道。毛泽东体育思想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将"易"之思想加入体育观中,从变动的角度看待人生与世界,具有先进性。二是将"乐"之文化融入体育思想中,体育能够让人生发快乐,能"兴味",由此能够建立体育之自觉心。毛泽东进一步从"增知识"、"调感情"与"强意志"三个方面论述了身体对于精神意志的重要影响,是对于中国传统身心对立两分思想之超越。毛泽东体育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维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身体与生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刘长明 《学术界》2008,(3):136-142
科学发展,强调的是科学意义上的进步;人文发展,侧重的是人文意义上的升华.厚科学精神、薄人文精神的科学发展与厚人文精神、薄科学精神的人文发展都会产生一系列发展悖论.作为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天作之合.此种"三和"发展模式蕴涵着厚重的和谐精神.和谐发展内涵的和谐精神,既包容了鲜明的科学精神,也囊括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因而,回归和谐,以和谐发展统领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以和谐发展内涵的和谐精神统领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发展的人文精神,走和谐发展之路,已成为期望发展的人类的必然选择.经由和谐发展之路,方能不断逼近天地人心和合共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把感性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正是这样的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这一实践论也中国化为具有特定辩证内涵的新实践论.它的形成过程是由毛泽东提出"具体实践"范畴,经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批判论",到1992年以后,先后强调"实践创新论"和"人本实践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将这一历史过程逻辑化,人们看到:这一新实践论是以一般实践与具体实践、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实践批判性与实践创新性、实践的科学性与实践的人文性的四项辩证统一关系为其独特内涵和创新规定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体育的嬗变进行了探讨,认为:"以人为本"、"和谐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性;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是群众体育的功效性,并由此提出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回归“身体”概念——对幸福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直接与"身体"本身及其周遭境遇的平衡和谐相关,在区分幸福与快乐的基础上,把"身体"概念引入到对幸福的哲学追问之中,并以其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来考察现实,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当下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通过对以往幸福理论的辨析可以发现幸福的基础在于"身体"本身完整一体的和谐状态。从"身体"概念出发考察幸福观的历史逻辑,便会发现,幸福的根基在于"身体",或者说只有拥有"身体",幸福才是可能的。"身体"是通向幸福之路,也是幸福的实现之所。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理性诉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评判现实教育品质的价值尺度.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视角来思考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许更有利于探索高考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可以探索建立.分专业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刘吉磊 《理论界》2012,(1):145-147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从体育的内涵出发,分析其属性和功能,从促进对时代精神的弘扬,培养和塑造公民敬业进取精神,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探析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以言辞犀利、敢言人之不能言而著称,但在言其所欲言之外,鲁迅还有意识地借助"隐"来传达某些诉求,这里的"隐"是"说"与"不说"的结合体,是"言"而"不言"。鲁迅的"言"与"隐",互相解说,互相映衬,极大地拓展了文章的表意空间,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则可以被视为"通过身体活动对人的教育",在强调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之时,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如何全面认识并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积极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相似文献   

18.
理性审视现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拓展的前提 ,掌握科学理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拓展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保障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要有坚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保证。必须牢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 ,这是历史经验的昭示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为中心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 ;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发展为主题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9.
以自身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程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培育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体;通过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上的和谐发展,推进社会和谐进程,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和谐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之源,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和谐美学的建构要求培育健全的审美主体、均衡的审美客体、和谐的审美环境和统一的审美关系.和谐美学的建构不但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学和社会政治原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内涵,而且最能体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有利于摆脱人的异化,有利于克服实践论美学的二元对立,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