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照下创造出来的精神搏斗之作。这种精神搏斗的方式,是对“原始强力”主题的开掘。路翎通过“原始强力”来展现人物对生命困境的反抗,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心理分析、语言陌生化等创作实验来表现“原始强力”,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俄苏文学史上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路翎是我国七月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两位作家都以写社会心理小说见长,创作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吴福辉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评价路翎:“他(路翎)运用错综地表现人物心理深度、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之间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由此可见,在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技法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可比性。本文仅就他们创作中的主观性特点,以及这一特点在揭示人物心理中的作用作一点比较。  相似文献   

3.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流浪者是路翎的小说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人物系列。路翎以40年代黑暗混乱的国统区为背景,描绘了一批备受摧残而又个性鲜明的流浪者形象。本文旨在挖掘路翎所刻划的流浪者“寂寞而丰富”的心理内容,展示流浪者生命本体爆发的原始强力,表现他们富有强力的反抗性格以及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灵魂。文章还将农民与流浪者进行审美比较。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围绕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基本主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尤以对人物变态性心理的展现取胜,其充满张力的反讽文本在情节上具有超越现实经验的传奇性,并以大量幻觉和“黑暗”、“死亡”等现代意象的综合营造来凸显现实的虚假与荒诞,展露出奇诡、神秘等现代小说美学新质,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现代审美效果,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接轨的直接成果.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灵魂奥秘和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掘,构成了路翎创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特征,为了写出人物的"多面",揭示出人物分裂的、隐秘的、多变的内心世界,除了常规的心理描写方法,路翎还采用了诸如幻觉与梦境、变态心理及无意识心理等多种方法。对心理的集中展现,成为他创作的本体性要素,也是成就其"心理小说"的根本质素。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小说生动刻画了华人新移民“生命移植”、特别是他们最感痛苦的“文化迁移”的种种表现。这种新移民形象主要有四类:明显带有作家自身特征的新一代“学留人”,通过婚姻而移居美国的“过埠新娘”,生活在困境中的男人,迷惘的少年移民。这些人物的经历大多曲折而坎坷,其心理也奇特而复杂。这是一道奇丽的文学号观,它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史册上都将留下自己色彩鲜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曾繁亭 《东方论坛》2008,(4):36-43,47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海派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文学从严格意义看是现代上海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体而生动地演绎着上海在空间结构上传统的“城”与现代的“市”的边缘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边缘性、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商品文化”的边缘性。海派文学的基本性状诸如反叛性、竞争性、松散性、实利性、装饰性等较之上海文学的其它成分,更可以从上海文化精神中寻得大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都市文学,因而更鲜明地呈现出力图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册上,给我们塑造了亨利、乔丹、桑提亚哥等一系列风姿各异、千秋炳辉的“硬汉特质”人物。本文避开社会历史与文化批评的角度,侧重从心理学方面来研究这些“硬汉人物”的塑成原因。作家海明威本人有着极其强烈的超乎常人的自卑感,他终其一生都在对这种自卑感进行着英勇的、无畏的超越,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幻化在文学中,创造了一系列顶天立地的“硬汉子”形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阅读较困难但内涵又丰富的一部作品,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其实也透露出一种以往研究者所未注意到的重要思想,即明显的反“左”主题,这一主题集中体现在作品主人公蒋纯祖针对作品中所反映时代的现象以及周围“左”倾思想人物的对立中,这一新的主题提高了该部作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路翎的《求爱》是同名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有二十三篇,写于1944年到1946年之间.作者曾说:“这些小说里所写的都是攀住历史的车轮的葛藤,但既然是在生活着,这里面是有着力量的本身.”路翎自己曾有过一次没有开花的爱情,那是他的初恋,那位小姐叫李露玲,后来和路翎的一位“挚友”结了婚.“路翎”这个笔名,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没有开花的爱情.这篇小说写于1946年,带有契诃夫式的阴冷.路翎在1943年下半年,曾读过不少契诃夫的著作.路翎曾说:“契诃夫写平凡的小人物们的命运,看似冷静,骨子里则是火辣辣的,因为作者参加到人物中间去,与他们同悲同喜.”  相似文献   

15.
论乔治·爱略特前期创作的心理分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英国文学的历史长廊里考察乔治·爱略特的心理分析艺术。爱略特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从四个方面发展了心理分析艺术:整体上把握人物心理的动态发展;人物心理矛盾成为情节发展的内在主线;从揭示心理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偶然性以及心理层次的丰富性来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对传统心理分析技巧的发展。爱略特的开拓大大发展了文学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并以独特的心理分析艺术开启了现代心理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学”作为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表面看,作家关注的大都是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生活,但这正是一代作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结果。作家们着力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主要是故乡农村或小市镇)的人物和环境,在环境描写中特别注意风物、风俗和心理的特异性的渲染,通过这些展示地方生活风貌的作品,写出了当时社会现实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物对命运的挣扎,表现了作家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是这些进入小说创作审美表现世界的不同地域的风俗人情和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反映“全般”的社会生活。他通过“缩影式”的描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熔铸在长短篇小说的艺术建构之中,并且以多种艺术手法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评价。在实现再现社会人生和评价社会的过程中,茅盾极其注意小说本身的文学因素,着意突出它的审美个性。他的小说,精心结构故事,潜心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此外,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艺术手法的多种追求,又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残雪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她本人并未刻意追求。残雪认为只有彻底的个性写作才能把女性主义文学进行到底,因而,她始终致力于探索人幽暗隐晦的灵魂深处。她早期的短篇小说《天堂里的对话》虽然展现出与其它作品不一样的温暖明亮的色调,但其人物内心也存在着焦虑与不安。小说完全建立在内心世界的剖析上,“我”和“你”可以说是一个人分裂出的两个灵魂,由此产生出“理性与欲望”“屋外与屋内”“等待与追寻”的分裂心理,从中可以折射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自我价值的探寻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关于谁是“第一篇”现代小说,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若仅从时间而言,陈衡哲的《一日》与李劼人的《儿时影》皆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更具成为“起点”的资格,但所谓现代小说的“起点”不仅意味着时间层面的起始,更加代表了现代性质的开端。文学史的“起点”有别于文学的“起点”,它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学术考量等综合因素的判断和把握。因此,对“第一篇”现代小说争议的探讨和对“起点”文学史意义的考察,不仅是“时间”与“内容”之争,更是在深远、宏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下,还原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与经典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路翎的心理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翎创作的最主要特点 ,就是他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一致的现实主义特色 ,抓住了路翎创作的心理现实主义 ,也就把握了路翎创作的神髓 ,真正理解了路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