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杨雄  周晓玲 《社科纵横》2008,23(12):116-118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他们的诗歌无论诗题还是诗句,在时间表述上既有同,又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通过意象表明时间--夜或四季,或者直接写夜、季节、时令,以及具体月日.但由于李白杜甫思想的不同、创作风格的不同以及杜甫特有的"诗史"思维的缘故,李白杜甫诗在时间表述上亦有不同之处,杜诗比李诗表述得更确切、更具体,也更多些.  相似文献   

3.
叙事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李白诗歌中,部分诗作的叙事性非常明显,更不乏有名的叙事之作.李白诗歌的叙事艺术,具有叙事手法多元性、叙事语言多样性、叙事视角多维性、叙事风格多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关于戴望舒,以往文学史家和诗评家都比较侧重于研究他受理论的和现实生活的影响而在诗风上的某些变化,往往忽略道家思想在他身上的自觉不自觉的渗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揭示出他诗歌“绝望的自我陶醉和莫名的怅惆”①的部分真实原因。本文无意重述人们公认的一般性影响,只想就戴望舒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他诗歌创作这一文化循环过程,揭示这种溶受的本质意义,从而对戴望舒及其诗歌的真面目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对于戴望舒有无受我国道家思想影响的问题,我以为答案是肯定的。翻开望舒诗稿,接二连三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6.
吴学兵 《唐都学刊》2008,24(4):43-46
在道家德育视域中始终彰显着人的主题,洋溢着人本性精神;其间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根源于其"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融汇于诸方法之中,其基本表征是自然无为,从根本上体现了道家思想论域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4,(2):120-129
现代主义文学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本土被接受,除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思潮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包括意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的零星介绍为现代主义的输入廓清了道路以外,本文认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方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领地,能够接受与"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异质"的现代主义.我们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被接受的往往是在中国本土已有思想基础或者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的部分;而完全"异质"或者观念落差太大的那一部分,则往往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视域.文章对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8.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元结与皎然:中唐诗歌复兴的南北先导梅新林元结与皎然,一生活在北方文化圈,一生活于南方文化圈;一于安史之乱前夕进士及第,一于安史之乱期间遁入空门;一为人世之懦生,_为出世之诗僧;一以承续文学道统自居,一以出人佛道形成自己诗学体系,无论在处世行藏还是文学...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山水诗在其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而许多文学史著作和研究李白的专著,都把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作为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论述,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一些论著对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往往仅用山水诗如何体现诗人的个性特征来代替对山水诗本身的细致分析。另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雨后的彩虹,那众多的意象是彩虹中的色块、色线和色点。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夜空中的焰火,那众多的意象是焰火中的火舌、火弧和火花。在唐代诗人中,不,在所有古代诗人中,象李白这样喜造彩色意象,又善造彩色意象是不多见的。要知道李白是怎么样“烂七彩之照耀,漫五色之氲氤”(江淹《丹砂可学赋》)的吗?请看:  相似文献   

13.
于斌 《唐都学刊》2006,22(2):5-9
道家思想主导了汉初“过秦”的思想论争。陆贾、贾谊和司马迁等人提出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来统领治国思想的主张。道家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取代了法家思想成为西汉初年主导的治国理念。汉初提倡把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道家思想如何运用到解决汉初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这一理论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解释,也体现了汉初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传统道家的一致性。在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与民休息政策的得以实践。但是,随着汉政权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表现出与君主专制集权的目的和方向、君主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的个人特征相矛盾。最终,道家没有完成君权神化的历史使命,走下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刘华沙 《社科纵横》2008,23(2):115-118
本文以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李白杜甫作为着眼点,通过他们一生的漂泊漫游生涯,意在找寻出特定的存在方式对他们精神建构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漂泊成了他们特有的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下,才磨砺出他们特有的精神景观和诗歌成就.没有漂泊漫游生涯的李白杜甫,就难以有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诗仙""诗圣".所以说,漂泊生涯成就了李白杜甫.构成了他们奇异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邱旭 《社科纵横》2008,23(3):105-106
李白的诗以其淋漓的元气,透彻的抒情,海涵地负的文化内涵和排山倒岳的雄肆笔力,享誉古今.说到李白诗歌的风格,基本是以飘逸豪放来定性,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以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与李白的痛饮有关,也就是说形成李白豪放飘逸诗歌风格的原因之一是其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朱光潜(1897—1986)前期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关于美感经验是人们主观心理的审美活动,美是审美主体情趣的表现的思想;其次说明朱光潜用西方美学理论分析研究“境界说”,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艺术的境界必须是情趣与意象相契合,发展了境界理论;再次评述了朱光潜超功利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感,以达至静穆、恬静,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表现的思想。此外文章还指出朱光潜的美学渊源主要来自尼采、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同时吸取了我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和超脱出世。文章指出朱光潜美学理论虽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却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切生命均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性规定",人也由此将自己智慧与情感的光束集中地投向时间,从而在人类思想及艺术史上形成了一个永恒的时间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人类最成熟的一种艺术形式,尤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中国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直接吟咏时间的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时间感受,中国诗歌中具有明显时间意味的意象丰富之极,如"日":"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年不再来/百岁忽我遒".(曹植《箜篌引》),如"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如"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一生好佛,但同时他又不忘世事.他虽一度皈依佛门,希冀以陶渊明式的田园隐居生活了却一生,但他毕竟是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内心根深蒂固,于是入世的意志和出世的思想在他身上奇妙地统一在一起,使他既不完全入世,又不完全出世,以青灯古佛为伴.这种徘徊于自然与社会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试图"统合儒释"的真诚愿望,在他的山水游记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形成了他散文中独特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19.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打上了深深的道家思想烙印.这不是因作者故意以道家思想来解读吴越争霸历史,而是具有坚实的历史和文化依据.吴、越、楚三国接壤,楚人范蠡、伍子胥等先后来到吴越,成为吴越重臣,同时把道家文化带到吴越之地;而且,早期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得道家文化在吴越之地容易接受,并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