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消费者需求视角的农家乐休闲价值主要体现在娱乐价值、保健价值、社交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目前,农家乐产业呈现从量的增长向保量增质、注重质的提升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和不足。农家乐休闲价值的开发策略主要在于:加强合理引导,不断优化农家乐休闲价值满足公众需求的功能结构;加强追踪调研,主动把握和满足公众休闲需求的变化与升级;加强创新开发,主动增强农家乐满足公众休闲需求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闲农业发展及其产业组织演进具有复杂性,必须采用一体化的思路来优化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基于全国主要省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数据,使用特恩奎斯特指数,对农家乐及农家乐专业村、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产业主体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以期明确中国休闲农业的最优发展模式,进而确定政策扶持的切入点和优先序。分析表明,我国休闲农业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农家乐在经营主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经营绩效明显低于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具有经营规模和竞争力优势;休闲农庄作为介于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园区的中间形式,在乡村旅游年接待规模上具有优势;民俗文化村(镇)现有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的全要素生产率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休闲体育与“农家乐”旅游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其相结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农家乐旅游,促进促进休闲体育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休闲旅游“农家乐”走向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农家乐”开发淡化了带泥土气息的“农味”,所带来的是难以抗拒的缺陷,游客渐渐失去了新鲜感。“农家乐”开发要走出困境,必须以休闲旅游市场为导向,扩大旅游市场容量;进行区域优势定位和邻近景观组合互补定位;改革单一的产品结构,推出休闲旅游精品,让中外游客参与、体验“农家乐”的一些农事活动,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喜爱“农家乐”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金牛区休闲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经济不仅是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本文根据经济普查资料,论述了休闲文化与休闲行为特征及休闲文化产业的界定,分析了成都市金牛区休闲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提出了打造金牛区RBD(文化休闲产业区)的主要设想,包括发展休闲餐饮、在火车北站附近建立休闲酒店、发展金牛区景观房产、与西南交大联合建立一个交通文化主题公园等。  相似文献   

6.
论休闲     
介绍中国古代休闲、现代休闲的要素、发展、特征、意义,以及休闲学研究的概况。休闲是人类生活最终的目的,而工作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工作本身不是目的,工作也是为休闲做好准备。文化的发展是依赖文化在休闲之中扩展,一定程度上可见发展休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休闲产业组成体系与休闲经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类消费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休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从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概念体系和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入手,论述了休闲产业的构成并提出了休闲产业的划分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休闲经济的影响因素及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六安市有着丰富的乡村景观资源,广阔的客源市场,便捷的交通.在调研与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六安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对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总结,认为“农家乐”是六安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六安市2008~2012年休闲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认为六安市休闲农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与企业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综合休闲参与理论框架'阐述的是影响实际休闲参与的三个层级的假定因素(包含人格/个性特点、生理和心理需要等概念的普遍层级,包含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及无动机的环境/背景层级,以及包含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意图、休闲制约因素和应对制约因素的方法的情境层级)及其之间假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尽管可以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具有文化共通性,但还是有许多不同点。对加拿大人及美国人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的对比研究表明:高度内在动机驱使下的休闲活动具有举世普遍性的特征;休闲参与总的来说是随不同文化对其重视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U时代下,手机休闲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休闲方式,时间上的碎片化和空间上的伴随性成为其重要特征。以沈阳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17.0软件对大学生手机休闲行为及其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休闲满意度受到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以及对手机休闲的态度、依赖度的影响。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休闲时间管理、更新大学生休闲观念、普及休闲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休闲、开拓大学生休闲空间等方式可提高手机休闲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对公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休闲对于人的完善和自我超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有闲”和“有钱”为物质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诚信关系为文化基础的休闲经济,对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但是,休闲经济的两面性警示我们,对休闲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实施法制管理,禁止庸俗的、不文明的休闲方式和休闲行为。要善于利用各种休闲教育形式和途径,培育人们科学、健康的休闲观念,提高人们的休闲能力。要在传承优秀的民族休闲风格的基础上,扩充休闲经济的知识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健康、文明的休闲经济,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茶文化农家乐为例,从休闲涉入(吸引力 、自我表现 、中心性)和地方依附(地方依赖及地方认同)的维度出发,构建乡村旅游者休闲涉入和地方依恋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AMOS21.0软件进行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吸引力 、自我表现 、中心性分别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受到自我表现和中心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吸引力对地方认同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就是要缩小差别,使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休闲是考查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重点分析两性群体之间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职业的男性和女性群体分别在休闲时间总量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并分析其造成休闲时间总量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两性群体之间在休闲时间总量上,两性群体不仅呈现群体之间的性别差异,而且,同一性别群体内又呈现出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和职业差异。从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拥有较多休闲时间中可看到,女性的解放程度和男性相比还有差距。从性别群体内部的代际特征看,处于30-44岁之间的女性休闲时间最少,这说明还要完善社会服务与保障制度,才能使处于育龄的女性摆脱家庭与事业双重负担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收集第一手资料,用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测度了来沪务工农民的休闲生活特征。客观上,工作时间长与收入低决定了沪上农民工平时缺乏闲暇时间,而且其闲暇活动形式少,层次低。企业供给缺乏动力,政府供给不足,市场供给被忽略,交往方式单一、社区融入性差等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休闲生活;主观上,沪上农民工已经具有一定的休闲需求,但是对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比较低。贫乏的休闲生活造成了农民工幸福感低下、消极怠工、心理失衡和行为越轨等问题,而从政府、企业、个人三管齐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休闲研究主要聚焦于休闲态度、休闲需求和动机、休闲参与、休闲制约、休闲满意度与幸福感等领域。海外华人因受传统文化影响及需要应对移民生活经济、语言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压力,对休闲往往持负面态度。但随着文化适应程度加深,他们对休闲态度的认知也越来越与主流社会保持一致。海外华人休闲需求以放松为主,在园艺和健身等活动中,外在动机显著;参与的休闲活动方式主要为静态休闲;参加有些休闲活动是为了寻求身份的认同。制约休闲参与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文化、语言的因素以及受到歧视的影响。休闲满意度可以减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压力,并且能显著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未来的海外华人休闲研究需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   

16.
休闲文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文化是休闲主体在休闲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文化现象.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观察,休闲文化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其特征明显,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不但文人士大夫普遍地追求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休闲化,使宋代的审美文化充满了休闲的旨趣和风貌;而且从皇室到民间,宋代社会普遍崇尚和追求休闲的情趣。皇室的休闲活动体现出“奢”和“雅”的特点,民间的休闲进一步世俗化,并体现出“狂欢”和产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世界中,休闲是一种人权,是现代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的休闲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应过分抑制世俗化、物质型、经济视角的休闲,而需要设立一种大众的、平凡的休闲生活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前提,大众化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休闲研究不应贬损、忽视、拒斥大众化、世俗化的休闲。作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精神状态,休闲可以发挥潜意识,发掘创造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思想、精神、价值层面的提升,这对于科学发现和创新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书法的“参与者、大众身份、重视过程和社会交往目的”等四方面出发,阐述休闲书法的特征.并从“社会背景、民族心理和政府、高校、书法行业机构”等方面探索书法休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讨论书法成为休闲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都因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城乡联系比较紧密,休闲文化传统深厚,旅游观光农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从具体模式上看,既有传统的农家乐型,也有现代的观光农业——花木观光、果木观光、民居观光,还有参与体验型等。但成都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假日依赖性和季节依赖性强,观光群体仍以成都及周边居民为主、辐射作用小,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尚未成为主体,政府的直接推动强于市场的引导,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历史及现实优势使成都的观光农业还有许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