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伤痕文学"中,有一批作品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母题。这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文学母题情节结构和审美经验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伤痕文学艺术资源的复杂性。伤痕文学对大义灭亲、离乱重逢、弃妇三个母题的叙事改造,继承了传统母题的审美结构,但又融入了当代诉求。这种叙事改造本身也反映出伤痕文学的时代特征与艺术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3.
从新闻学的视角探究伤痕文学出现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伤痕文学具有新闻的宣传意义和揭露功能;伤痕文学充分吸收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特点;伤痕文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真实信息的迫切要求;伤痕文学的出现加剧了文学的新闻化和事件化。  相似文献   

4.
从新的知识立场重审伤痕文学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但人们多探究伤痕文学与文革文学在叙事形态上的相近性,而伤痕文学摆脱文革文学模式并成为新时期文学序幕的社会原因并未获得充分研究。从文学的社会生产角度看,伤痕文学是党的文艺路线调整的结果,它逐步实现了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型,逐步完成了跟文革文学叙事风格的历史断裂,从而拥有了自我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文艺路线调整与伤痕文学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的知识立场重审伤痕文学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但人们多探究伤痕文学与文革文学在叙事形态上的相近性,而伤痕文学摆脱文革文学模式并成为新时期文学序幕的社会原因并未获得充分研究.从文学的社会生产角度看,伤痕文学是党的文艺路线调整的结果,它逐步实现了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型,逐步完成了跟文革文学叙事风格的历史断裂,从而拥有了自我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型书写“新伤痕”——改革伤痕的新锐作家石一枫,其近作《心灵外史》和《借命而生》在表现回归的母题和结尾的形式上均与“伤痕文学”形成鲜明对照,这为“新伤痕文学”设想的构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伤痕、反思文学中迫害者类型进行归类分析,揭示伤痕、反思文学的控诉特征及其达到的深度;同时通过阐释迫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说明伤痕、反思文学在对人对时代思考深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指出其障碍所在及其应该超越的地方,从而达到对伤痕、反思文学中悲剧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型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处于祖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也经历了这股文学潮流的冲击。尚彦谷的《红颜泪》以二个新中国成长见证人的身份,记录了位于西北内陆黄土地庆阳从40年代到80年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本文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这部小说作为反思文学的具体特征。分析这部小说从地主份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时所呈现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9.
1980年前后,主流政治文化成为构成这一时期文学生产语境的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各种文学现象和作品生成的主要驱动力量。所谓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事同一体的文学现象,只是由于后设的理论研究需要,才把一个统一的文学现象分割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事实上,它们都是以政治理性回顾、反思历史左倾错误,以之探讨新的社会发展可能和文学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内在“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对“伤痕”文学的书写历来是赤裸裸的歇斯底里式的谴责和控诉,以人的所见所感来揭示其给人们身心带来的摧残和伤害。然而迟子建的《越过云层的晴朗》则以一条狗的视角来透视“文革”的,以不动声色的笔触,以温情的格调和悲悯情怀来表现作者对人作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小说中没有以往表现“文革”历史的作品时惯常出现的暴力、血腥场面,而是处处展现人情人性之美,体现了“伤痕”文学的别样书写。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文学已走过了整整十年,这是由复苏走向兴盛的十年,是发展变革的十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出现,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心态小说、心理小说、感觉小说的出现,一层比一层深入地冲击着传统的文学观念,又一次比一次坚定地打下了新的文学观念的基础。无论作品的主题、创作方法和结构,还是审美趣味,都显示出与传统文学迥异的艺术风貌。本文试图联系新时期小说创作,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作一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热潮后,八十年代中期又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引人注目的寻根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4.
帕慕克的忧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慕克的作品中,充满着忧伤的情绪,甚至已成为他自身创作的一种习惯。他的忧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他的忧伤来自于“失落的集体记忆”,来自于土耳其在西化过程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屠杀;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忧伤又来自于中心感的丧失,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这二者交缠盘错,探寻自我中心的失落使其更加缅怀帝国的兴盛,而对帝国兴盛不复存在的慨叹,又加深了自我失落的伤痕。因此,在审视自己的伤痕后,帕慕克将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视为一种探寻中心,走出失落的尝试途径。沿着上述脉络,就帕慕克数部作品中忧伤情绪的发展和走向,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宏大”与“细小”是伤痕文学后小说历史叙述的两种倾向,在当下时代,写“大历史”与写“小生活”,宏大叙事和日常化叙事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正构成文学的历史叙述不可分割而又富有张力的两面。《陆犯焉识》集中体现了宏大历史叙述和日常化叙述的平衡和失衡,它的创作套路既体现出作家以人性和爱情穿透大历史的愿望,又显现出小说叙述可能性的缺失和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最富有意义的作品之一。小说运用多种美语方言,经过提炼,形成了自然流畅的“美国英语”,既富有人民气息,又显得简炼明快,真实可信。该作品所取的美国方言包括:密苏里的黑人方言、西南部边疆地带的方言、派克县的普通方言及其四个变种。这些方言与规范英语有较大的差别。乍看起来,它们似乎杂乱无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伤痕绘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多苓20年来的油画创作与艺术追求的分析与叙述,从画家的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了伤痕绘画的形成及影响,并进而指出,"伤痕"对于那一代画家的创作既有推动亦有限制。一方面,伤痕绘画因其新颖的创作态度与审美思想给审美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也给了经历过那个惨痛时代的他们以深切难忘的记忆,使他们一生都难以摆脱自我的束缚。伤痕绘画以其全新的画面给人以强大的冲击,作品中的一切,甚至包括作品本身,似乎都有其自己的生命。这种绘画语言的震撼和艺术创作中的大量素材和动力,均来自对那个时期的无限生命与热情的追忆。在这样的背景后面蕴含的都是伤痕美术追忆之美,更重要的是青春美。  相似文献   

19.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并具有更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层的历史意识.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反思文学"的兴起和轨迹,分析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伤痕》在《文汇报》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人们争相传阅,读后为之下泪。社会实践是检验作品的尺度。《伤痕》不胫而走,深入人们的心灵;而那些“三突出”“八股腔”的胡编乱造,群众早巳厌恶得唯恐避之不远。一篇作品能有这样的反应,至少说明它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艺术上有自己的探索。《伤痕》这样一个朴实真切的故事,并没加多少渲染雕饰,却如此感人肺腑,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悲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