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子学派的礼图传统深刻影响了宋、元、明、清各朝的礼学发展轨迹,而杨复《仪礼图》是其代表性作品。张惠言《仪礼图》是在吸收杨复《仪礼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成果,成为中国传统礼图的高峰之作。张惠言《仪礼图》继承了杨复《仪礼图》立足朱子学派遵循《仪礼》的传统,但张惠言《仪礼图》着重于实用性,而杨复《仪礼图》着力于解读《仪礼》文献,两者之作图目的不同。张惠言《仪礼图》细化与完善了杨复《仪礼图》所建构的礼图体系。两者之异同根源于各自的时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郭超颖 《东方论坛》2021,(3):136-145
《仪礼》的经文文法与《春秋》的"属辞比事"类似,同篇则上下相照,异篇则彼此互文,叙述修辞之中自有尊卑、轻重、详略、隆杀、吉凶、决嫌之义.这是由其内容性质决定的.《仪礼》经文体现了文、事、义三者的完美结合.郑玄的《仪礼》礼义建构的路径之一就是全面建立起《仪礼》经文文法诠释系统.此一点为魏晋南北朝经学诠释所吸收.清末礼学大儒曹元弼继顾炎武、凌廷堪、章学诚、陈澧等人之后,明确提出《仪礼》"经文例"概念,为清代礼学研究做出最后推进.重新审视《仪礼》经文文法,不仅符合礼学研究的学理,而且也是对经学研究固有传统的维护和推进.  相似文献   

3.
作为两宋礼经学创发新义阶段的一部代表性著作,黄榦所著《仪礼经传通解续》虽然不以文字考证为主,但却重新整合了《仪礼·丧服》篇的经《传》《记》礼经话语体系,力求打通“五服”条文之间的服制关联性。作为一部纂集体著作,该书采用纂集重构——以结构为基础的诠释策略,通过新的礼制类目的确立,构筑了《丧服》篇礼文诠释的几大主体内容,即《补服》《丧服变除》《丧服制度》《丧服义》等诠释模块。受南宋时期礼文传播渠道等因素的影响,黄榦编纂《补服》《丧服变除》等部分礼文,依赖的文献主体仍然是以《礼记》一书为主,同时也兼及少数其他经学著作。从小注部分的注释编排情况来看,黄榦的丧服礼文诠释更多呈现出一定的继承性,保留纂辑了大量汉唐注疏及陆德明《音义》的诠释材料,创新性较少。  相似文献   

4.
《仪礼》一书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这一百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写的。汉官学初立"五经"博士,三《礼》之《仪礼》占其一也。《仪礼》是三代以来礼之本经吗?《乐记》云:"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皮锡瑞曰,三《礼》所载,皆周礼也。显然,《仪礼》不是三代相传固有的礼。《仪礼·聘礼》与《论语·乡党》文义有合,但礼意根本不同;《仪礼》与《诗经》《尚书》《易经》之"礼"亦无"公约数"。《仪礼》有自己之特征,《仪礼》所记乃鲁国地方性风俗习惯,其17篇多是鲁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廷华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其研治《仪礼》在以郑玄注和贾公彦《仪礼注疏》之说为主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往哲时贤的训释成说,从辨明诠释是非入手,结合自身的诠释思考与理念,形成新的训释结论,广综博取特性鲜明。《仪礼章句》体例划一,着眼于简明疏解《仪礼》本经,在离章析句、校勘、释音、仪制训解等方面,皆形成了自身的诠释特色,为乾隆前期《仪礼》学的传播,发挥了其他著作难以替代的“学礼者阶梯”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仪礼》学研究史上,李如圭的《仪礼集释》是一部重要的纂集体著作。该书在全文据录郑玄《仪礼注》的同时,又增设"释曰"部分,或是对《仪礼》的某些经文加以阐释,或是对郑玄的某些注语加以笺识,突出反映了李如圭在《仪礼》研究方面的具体创见。通过对这些"释曰"申注类释语的剖析,可以发见,无论是在对郑《注》语词的释注方面,还是在郑《注》礼经仪文节度训释的申解补充方面,也无论是在先秦儒家典籍的语料引证申注方面,或者是在郑《注》校勘语料及其语词的释音申注方面,李氏《集释》都形成了自身独到鲜明的申注特色,在整个《仪礼》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典籍。自汉至清,古代礼家频有以绘图制表的形式解释《礼经》的作品。这些作品就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绘图与列表两类,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可以分为礼器礼服图、宫室图、方位图、丧服表等。千余年间,礼图类著述不乏佳作,但因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胡培翚《仪礼正义》是清代礼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历来受到好评。然而,《仪礼》17篇,胡培翚仅完成12篇即已去世,其余《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五篇12卷,乃是其门人杨大堉以及族侄胡肇昕所补,而学者多将两者混为一体。杨、胡所补部分的水准究竟如何,能否与胡培翚的原作匹配,事关对《仪礼正义》的整体评价。杨、胡补《仪礼正义》各篇存在违背胡培翚既定体例、排弃贾公彦之说、引用文献不当、失于截断、前后失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其学术水准明显不如胡培翚原作,读者不可不明辨于此。  相似文献   

9.
清嘉庆张敦仁刻《仪礼注疏》被公认为《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系统中的最善之本。该书实为顾千里取宋刻《仪礼经注》及宋刻《仪礼疏》重编而成,与此前同类刻本相比,其材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本《仪礼注疏》的格式大体同于明陈凤梧刻本,但其行款係据元刻十行本设定,其书名则在复古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分析张本格式的由来,有助于推考其成书经过及其与阮刻注疏的深层联系,同时也反映了顾千里强调疏文在合刊本中之地位的礼学史观。  相似文献   

10.
朱熹《仪礼》学思想的产生与宋代的社会、学术、政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复兴儒学的伟大使命,朱熹直接针对王安石新学的学术影响,决心重振社会秩序,积极推行礼下庶人的礼仪运动。反思宋代礼学研究,朱熹试图通过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振兴《仪礼》学研究,消除《礼记》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为士人学子学习《仪礼》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东汉儒者抱持通经致用之旨,在《论语》训释中着重还原礼学的历史传承,推阐礼学的现实功用,透过辨析礼容、考述礼制、发挥礼义等方式展现儒家礼学的丰富意蕴。包咸训释《论语》承继西汉儒者依文衍义的特点,着重阐扬礼学的教化功能。马融对《论语》的诠释则参酌《仪礼》《周礼》,通过经典间的互证以考订礼制,显示出训诂之学对章句之学的逐步取...  相似文献   

12.
宋儒对仪礼的注解与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礼》是儒家的重要典籍。由于《仪礼》所记多先秦礼制,内容古奥,加之历史文献对《仪礼》在汉代的传授源流记载比较模糊,学者理解不同,多有纷争。宋儒《仪礼》方面的著作不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文献考辨方面,宋儒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否定了《仪礼》为周公所作的传统说法,二是认为《仪礼》可能有后人附益的内容。这两点结论在《仪礼》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射礼是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礼中属于嘉礼。射由技术到礼制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射由实用性演变为政治性的历史过程。《三礼》中关于射礼的记载很多。西周时期青铜铭文所记射礼,有大射礼、宾射礼和燕射礼;有射礼进行比赛和教化的专门场所——射宫;足见射礼在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地位。西周射礼与《仪礼·大射仪》在参射人员的等级上、具体注重的射事内容和射礼的作用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周早期的大射礼、宾射礼向晚期燕射礼的转变,从青铜铭文中的射礼注重“礼”到《仪礼·大射仪》注重“仪”的转变,暗涵着西周礼制的逐渐松弛、礼乐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仪礼》与礼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历代《仪礼》研究,重申《仪礼》作为礼学研究核心经典的学术地位。学术研究应在礼乐文化的视角下关注《仪礼》的整体性特征,以《仪礼》的礼例研究方法作为礼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将对二者的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虽然在《仪礼》学上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但他在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期间,曾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李如圭《仪礼集释》一书,并对《仪礼》郑《注》文进行了精密的校勘。较之前贤,他的校勘在方法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发明,体现出自身治学的独到之处,为清代《仪礼》校勘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穷尽考察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引用《诗经》的例句,可以还原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的特点与成就。《仪礼正义》所引《诗经》的内容、特点、方法反映了胡氏治《诗》的特点。胡培翚诠释《诗经》,不逊色于同时代专治毛《诗》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对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仪礼正义》展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皖派朴学家解经之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读杨华教授《古礼新研》,使我想起2003年左右我从杨老师游学的情景。那时先生刚开礼制文献导读的课程,最开始读的似是《仪礼》。《仪礼》是块硬骨头,但在先生指导读《仪礼·释宫》之后,观想起《仪礼》来便不再枯燥。可惜我忙于它务,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出了。后来听说,先生每年都带研究生轮换着读"三礼"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有大功德的好事,对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幸事。先生近几年出了几本关于礼制研究的专著,我放置案头常翻看学习,可以感受得到先生在礼制研究方  相似文献   

18.
《礼经学》为清末礼学大师曹元弼受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所托编纂的经学教科书.张之洞嘱托曹元弼著《礼经学》,欲以传统礼仪达到收挽民心,强学力政,抵御外侮之目的,仍是“中学为体”政治思想的表现.此书为曹元弼广采众家学说汇编而成的教科书,其主要内容多取自别家,其中张惠言《仪礼图》即其所引书之一.张惠言为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精研易、礼之学,《仪礼图》为其礼学代表作.此书为图解体,曹氏《礼经学》之图表多引于此.曹氏引张氏礼图,因其礼图绘制切合经义,图文精审,优于前人.  相似文献   

19.
汉末以来,《仪礼》诠释与建构进入全新模式,礼学开始跳脱《春秋》学统摄,寻求自我体系建设的突破,最终实现了内容与功能的分化:一方面是仪典构建原则重新厘定,另一方面是治世经义理据重新建构。这种诠释手法建立在仪节诠释的基础上,包含了文、事、义的重新整合,意在建构一套全新的社会性仪礼规范。郑玄对《仪礼》所记延请仪节的界定,是其校订经文、厘定礼义的典型案例,郑玄此举为社会生活建构起了通贯今古的实践法则。这种对规范法则的精细化处理在汉唐经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意义。郑玄《仪礼注》所做的这些工作,是汉末经学开始走向社会仪制整体建设的重要体现,此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段熙仲点校本《仪礼正义》是以新式标点整理点校《仪礼正义》的开山之作,自其出版发行至今,向为学界所倚重。然礼书难读,整理点校中难免有所疏失。今以《少牢》篇为例,列举其中所存在的分合失当、书名篇名误标、引文与释语相混、破句等标点失误60余则,略加按断考证,以祈有助于《仪礼正义》的阅读研究和进一步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