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因出现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用来界定他的写作风格.传入国内,该术语被译为“魔幻现实主义”,从而将莫言的创作风格归属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由此掀起“误译”的讨论.以此为出发点,依托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两部经典作品,来论述这两种风格中的魔与幻的不同呈现,以此确证莫言的创作风格是有别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魔幻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二十几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对研究中的线索和成果进行大致的总结,从而了解研究现状,并取得对"魔幻现实主义"等一系列重要文学概念相对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魔幻现实主义设计手法在旅游环境设计中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文章基于魔幻现实主义概念与特点,多视角地分析了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现实主义"在旅游环境设计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方都市报》"街谈"栏目的基调和表现手法与西方新闻界的"软评论"类似,多采用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现身说法,浅显易懂,平易近人。从评论角色上看,评论人往往以当事人的姿态出现,给人一种广播评论的现场感。从评论语气上看,此类评论多是"姑妄言之",侃侃而谈,点到为止。从评论结论上看,作者的立场暗含在对于事件的叙述之中,甚至不做定论。  相似文献   

5.
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发布、传播以及推动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微博中评论的内容尤为关键,它们可以推动热点事件的发展。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是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本文选取"玉林狗肉节"的微博评论作为案例,运用ROSTCM软件和文本分析法,采用"词—句—内容—策略"的研究脉络,梳理出情感冲突的内容和策略,发现了基于共识解决情感冲突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支那"一词源于梵文"c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关于这个词的原意,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支那"一词的词义进行探讨,认为"支那"是一个超越了时空概念的词汇,借指所有中原王朝.对于"支那"一词的使用范围,笔者认为在东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碰撞之前,在一些佛教界人士中使用相对较多.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很少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在日本教育中,把中国说成"支那",意在把中国人说成是野蛮、落伍和无能的一群人,"支那"一词也逐渐由褒义转向贬义,抗日战争胜利后"支那"一词在日本从国家层面上才开始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7.
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合,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行的唐诗选本,对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萧关",一律注释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源县东南".但固原"萧关"在黄土高原的万山丛中,周围既无"大漠",也无"长河".依据各种史籍的记载,特别是汉、明两代学人的有关记述,并通过对诗本身意象的分析,提出了"萧关"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的观点;对学者们关于"萧关"的各种不确观点,也进行了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一个不绝于耳的词,其涵义对多数人来说,耳熟未必能详,显例之一就是其译文国内有多种版本。此故,有必要梳理一下这一术语的由来、内涵、时代特征及其相关的英文翻译。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词学理论中"尊体"现象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研究者颇为关注的命题,以此作为审视词论的新视角,展开词学发展的重新解读。文章全面梳理过去相关论文,对其内容进行剖析和探讨,以期对于各文体尊体现象研究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秦观及其淮海词是历代词论品评的热门话题,也是20世纪宋词研究的重点对象。然而,就现有成果来看,由词调视角入手对秦观《淮海词》进行全面论述的专门论文却罕见。选调方面,秦观词的短调小令与长调慢曲兼采,但是短调小令明显多于长调,在复古的同时又大胆地倚新调填词。秦观填词具有用调得体、用调错位、一调多态、多技提升等特点。从词调角度研究秦观词,对于把握秦观的"词心"、揭示秦词受欢迎的缘由、阐释关于秦观的各种评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坛一部大放异彩的佳作。在这部作品中,汤婷婷运用变现实为梦幻、时空交错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夸张、荒诞的描述,创造了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神奇的现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充分体现了极具震撼效果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说导向"风格"论,引领新的词学批评潮流。此后,龙榆生的词风流变论,对于词派乃至词的时代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使现代词学风格论渐趋成熟。詹安泰立足于文学本位,以修辞学的视域划分词体风格的多样形态,丰富了词学风格论体系的内涵。"风格"一词在词学批评中的流衍,足可视为词学发展史的缩影,是观照词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词学理论中"尊体"现象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研究者颇为关注的命题,以此作为审视词论的新视角,展开词学发展的重新解读.文章全面梳理过去相关论文,对其内容进行剖析和探讨,以期对于各文体尊体现象研究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对《全宋词》《白石道人歌曲集》《清真集》《碧鸡漫志》等文献中关于词调和宫调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律词与"宫调"的关系及相关问题。认为"宫调"对于词调词作(的唱)并无决定性意义;词调并没有、也不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称律词是"以诗从乐的‘音乐文学’"说者所声言的每个词调"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作词者"依声填辞"是"依各词调具有的‘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填入文辞"是绝对没有的事,也根本不能有的事。  相似文献   

17.
钱大昕通过对先秦经典文本中"天道"一词的考释,"还原"出了"天道"的科学含义和宗教含义。对于科学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主张采取实证的办法来加以研究;对于宗教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基于"经世致用"的考虑,将其划入信仰的范围,并提出了一套有宗教意味的"敬天修身"学说,从而在与佛、道二教的竞争中,为儒家"明善寡过"的教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柳永为宋词大家,其着笔慢词,善用赋法,对后世词曲的创作影响深远。柳永"以赋为词",与苏轼"以诗为词"一样,于词贡献甚大。柳永变小令为慢词长调,启迪和影响了一代词风。柳永擅"以赋为词",分别汲取"大赋"、"小赋"和"骈赋"之法,兼采众长、融合并用,在词的文体特质、抒情手段和语言魅力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方式,开创一代词风。  相似文献   

19.
"映梦窗、零乱碧",是王国维对南宋词家吴文英词的摘评,实际上,这是一语中的的精辟之评。吴文英其人"才秀人微,行事不彰",其词"隐辞幽思,陈喻多歧",因此,词学史上,吴文英成为了最有争议的一位词家,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三:一是晦涩,二是雕琢,三是重形式、轻内容。要真正确认吴梦窗词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我们必须承认其确实是深涩隐曲的、雕琢精致的、重形式的这一客观事实,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和肯定吴文英词的创造性,即创造了"密丽深涩"的风格美、艺术美、形式美,并由此确立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