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在浩繁的有关文化概念之中,寻找到与上述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生命文化世界贴近且吻合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对一个民族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时,文化创造问题就必然进入其生死现象学的研究视域,并通过该视域透显文化事实中的精神意义。那么,精神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其生命文化世界呈何风貌、形态,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及“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独特视角,来追溯并探秘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并试图论证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是以生命本能的两个极永恒处于悖论式组合状态而构成。这里,生本能升华出爱与建设性理念,死本能升华为恨与破坏性理念,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二元组合充满悖论,这使游牧民族的生命文化创造永远伴随动荡不定的节奏。  相似文献   

2.
与本刊编辑商榷:“生命出真知”与“生命活动出真知”主编先生:您好!贵刊前年第三期刊登的拙作《恢复理论的科学性:本能哲学之我见》一文好似作一更正。文章中的一个提法,原稿是“生命出真知”,而贵刊改成了“生命活动出真知”,这就产生了较大的出入。从本质上说,...  相似文献   

3.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是,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是,“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是,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尊道贵德”是《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老子提出的生命准则,同时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世人可以通过体悟“尊道贵德”的生命意蕴,践行其生命精神,并始终秉持“慈”、“俭”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的生命态势以涵养生命本真,提高生命品质,从而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性别”因为《易传》“天尊地卑”思维使生命力和创造力均被工具化,所以“性别异化”与“生命异化”同时产生了。但近代以降“女权主义”作为西方文化解决“性别异化”的理论的输入,由于受制于西方二元对立文化之局限,无法有效应对中国整体性文化中的性别和生命异化问题,学术界忽略了从中国远古生命神力崇拜与文学经典对性别异化的消解中获取经验。《易传》和《道德经》在庙堂和民间的“阳阴对等互动”之关系,或许可以产生“两性对等互动”的性别哲学,提供解决中国式性别异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超人”哲学,肯定人的本能冲动,他虽承认“女人是真理”,但却同时持有“反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女人应附属男人,女人争取独立、追求解放是自身的堕落。而刚出版便引起轰动的小说《觉醒》(凯特.肖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自我不断觉醒,以本能冲动行事,符合尼采所崇仰的“意志”和“超人”,这是尼采所崇拜的,然而这也是对其“反女性主义”观点的破坏、对其“伟大”思想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什么?运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我们发现:教师是一个本能冲动的存在;是一个环境共生的存在;是一个历史承续的存在;是一个精神自治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澄清当前生命教育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是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促进实践变革的前提。从人类生命发展的轨迹可以预测:走向“类生命”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理想选择,正确理解“类生命”和“‘类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命问题是老子哲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生命问题的形上学思考是老子哲学的起点。老子认为“道”是生命的源头、生命活动的法则和生命追求的理想境界。“德”是连接宇宙大“道”与生命现实化的逻辑中介,是“道”的实体化和具体化。尊道贵德作为生命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人的存在的认识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哲学框架中探寻文学作品中女性生命的历史沿革,从众多女性的遭际命运中提出作为“存在物”之一的女性应当具有“存在”意识,知性存在是生命的自觉,也是生命体存在的意义、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人》在曹禺的创作中具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隐含了作家以后创作的基本走向,曹禺此后的创作都可以在《北京人》中找到前兆性的趋势。它既是作家创作危机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其审美转向的一种预言。作家一方面在作品中高扬着反传统的旗帜,另一方面又对体现着传统美德的愫方赞美有加;一方面向往着北京人那种"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一点快乐"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吸引。作家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悖论之中。这一悖论是由作家灵魂深处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所决定的,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作家在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了传统的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