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因是明末清初知名女画家、诗人。关于她的生年今人多定在1616年;《四库全书总目·芜园诗集》条以"是庵"一辞为李因字。爬梳钩稽李因生平资料,李因生年应在1614年前,"是庵"应为李因号。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歌从诞生开始到现在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年中正是一批又一批先锋诗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新诗在变革中不断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诗歌写作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变化,出现了多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事件。本文借助对于"先锋"的定义,从底层写作、本土化写作、口语化写作等三个诗歌写作倾向,及其包含的"底层诗歌写作"、"打工诗歌"、"草根诗歌"、"新古典主义"、"梨花体"、"下半身写作"等六次影响巨大的诗歌事件进行分析,去探索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先锋,对他们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伪先锋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在对十年诗歌史进行总体性的发掘、批判与反思中,更加客观地看待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总结这十年诗歌史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去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散原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原诗论郭廷礼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又是"同光体"的领袖人物,加之他曾参与过维新运动,几乎同时代的新旧两派诗人均对其评价甚高。陈衍、郑孝胥等旧派诗人固然赞不绝口,以为"五十年内,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①,"卓然大家"②;新派诗人梁启超...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汉语诗歌写作群体中,诗人张蜀恒绝对是个异类。张蜀恒对"诗歌+评书"的立体诗歌范式进行了先锋实验,主张"诗歌评书"的表演技巧主要有嗓子活、面子活、身子活等。本文就张蜀恒"诗歌评书"所表现出的声音诗学,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诗人不自觉的回到诗歌最初的形式尝试,以及与《诗经》的诗学关联;二是以方言入诗的"以暴制暴"问题;三是诗人介入生活的努力,即加大诗歌表现的民生容量。从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了张氏声音诗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艺术都会面对着模仿与创造、继承与革新的困难,面对前人、特别是唐代诗人已经着力解说过的桃源母题,宋代诗人通过"翻案成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法,开拓出桃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的高峰,而叙事诗的兴起与明末清初"诗史观"的自觉有重要关系。正是诗人对"诗史"自觉的体认,历史意识的增强,以诗史思维贯穿诗歌创作,"诗史"创作才成为诗坛主流风尚。自觉的诗史观源自史家之笔与诗人之诗的联合,被称作"诗史"的诗人一般都具有史家的身份。"诗史相通"的观念也成为诗人的共识,他们多采用"诗序结合"、"以人存史"的纪史方式来加强诗歌叙事功能。诗史观的自觉对清诗"叙事性"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本运作与“第三代诗”的文学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公开刊物和主流诗坛的冷漠,某种意识形态的打压等不利处境,第三代诗人只能自我推销,争取承认。他们从1985年起就开始通过选本运作的方式来呈现、集结、传播自己。在第三代诗人和其诗学代言人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诗"的选本纷纷涌现,给"第三代诗"的发展以持续的鼓励和支持。这些选本不但建构出了一个庞大的诗歌群体,建构出了"第三代诗"的"崇高"形象,还早早地为其建构出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对后来兴起的"第三代诗"研究热以及拔高"第三代诗"地位的文学史叙述倾向都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昌耀及其诗歌的存在,应属当代中国诗坛的一种特别的收获。他的诗歌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他卓然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境界体现了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存在价值和当代意义。他在物欲之"冷焰"的"烘烤"中,"无语独坐"于西部雪原,用诗歌感发着"百年焦虑",同时不忘构筑一座可供身心憔悴的现代人休憩、静养的"精神高原"。  相似文献   

9.
卓光平 《东方论坛》2011,(2):99-104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七月诗派"的活动一直与广西桂林的抗战诗坛息息相关。一方面以艾青、胡风、彭燕郊、郑思、邹荻帆、钟瑄等"七月诗派"诗人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团结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七月诗派"年轻诗人,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抗战诗歌运动;另一方面,他们在广西桂林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以及文学活动强化了"七月诗派"作为一个统一的抗战诗歌流派的存在,也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整体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郝岱 《山西老年》2014,(9):18-18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清末举人、史志专家、学者、诗人刘大鹏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2014年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讨论会上,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楹联。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的印象特别深,用今天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李克强总理日理万机,在众多晋祠的楹联中竟然熟记刘大鹏先生的这副楹联.  相似文献   

11.
初唐诗人骆宾王由于随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加之史载不详,历来对其多有褒贬。晚清学者陈熙晋对骆宾王的行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陈氏解读骆宾王主要体现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典解释学原则,而当今学界尚未从此原则出发论证陈氏注骆与骆宾王本身及其相关问题。以此原则为出发点,从心理解释和历史解释的角度窥探诗人心志,钩沉...  相似文献   

12.
唐雪元 《老友》2011,(6):40-41
早就知道重庆有一个很了得的人叫余薇野,在中国诗坛享有"三大讽刺诗人"之一的美誉。2011年的春天,笔者赴重庆采访时,前去拜会这位知名诗人。今年87岁的他,诙谐幽默,平易近人,之乎者也,说个不停。谈笑之中,笔者不禁提起余老诗中的那句"白莲花似的恋人",老先生闻之,哈哈大笑,高声唤出一位满脸慈祥、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朗声道:"我写的就是她,肖莲蓉也!"于是,知名诗人余薇野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由此被笔者采撷。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比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然观的异同,阐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态意识经历从"朦胧"到"觉醒"的过程及其丰富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赵嘏,虽然和当时文士一样有"平天下"的志向,但其宦海沉浮的独特经历,又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结合诗人生平事迹,分析其诗歌中"江湖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多种表现,并探讨由其文化内涵所折射的诗人内心情态,由此形象地展现赵嘏诗歌创作中"诗缘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丁锐 《山西老年》2014,(12):51-51
我国古代不少诗人、词人因其所作名篇佳句脍炙人口而获雅号。唐代诗人刘象《咏仙掌》一诗,吟咏华山奇景仙掌峰:"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此诗自然淳朴,想象奇特,刘象得号"刘仙掌"。唐代诗人程贺《君山》诗云:"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相似文献   

16.
针对梁巘的生卒年问题,学界存在很多争议,至今仍无定论,如"生卒年不详"说;"生年为1710年,卒年不详"说;"生年为1710年左右,卒年为1785年左右"说;"生年为1725年左右,卒年为1784年"说。笔者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分析后,得到其应生于1734年,卒于1785年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预科和北洋大学,后留学欧美,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祖籍浙江海宁,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却在上海、北京以及欧美度过。徐志摩在京先后呆了8年,留下了不少的足迹。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诗人骆宾王由于随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加之史载不详,历来对其多有褒贬。晚清学者陈熙晋对骆宾王的行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陈氏解读骆宾王主要体现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典解释学原则,而当今学界尚未从此原则出发论证陈氏注骆与骆宾王本身及其相关问题。以此原则为出发点,从心理解释和历史解释的角度窥探诗人心志,钩沉古史,可知骆宾王并非诸如历来对之持有非议者所言之"薄幸"、"无行",反而是个性耿直,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堪比义士。  相似文献   

19.
维一 《可乐》2011,(8):43-43
1976年7月18日,是我到故宫警卫队上班的第一天。 凡是听说我在故宫做过警卫的,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你见过故宫盗宝的贼人吗?" 我不想吹牛,坦白地告诉他们:"没有。"1949年之后,故宫共出过五次盗宝的案子,依次发生在1959年、1962年、1980年和1987年四年里,其中1980年接连发生过两次,五次全都发生在珍宝馆。  相似文献   

20.
钱谦益的"穷而后工"说,要求诗人在性、情、学三方面都达到"穷"的境地,即具有"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和"偏诣之学",至于际遇之穷反而是次要的。这一诗学观念与钱氏所处之时代和个人际遇密切相关,也是其整个诗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缩影,它将"穷"的范围扩大并重点落实在诗人本身,从而大大丰富了"穷而后工"这一中国诗学古老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