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座城市中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以福州市为例,在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述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福州城市文明的特殊价值,最后就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福州城市文明相结合,服务于福州城市文明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自有的所有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创生力量,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感召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所具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支撑。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在理性认知与把握城市文化命运和发展前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提炼和塑造城市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从而推进现代城市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工作机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遗产相关培训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处于未保护和未利用的状态,特别是区县层面的全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适宜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区县级的文化遗产数量一般可达到500~1000,且涵盖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各类遗产区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对于人力财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县文物管理部门而言,如何管理如此大体量的文化遗产一直是个难题。笔者以南京江北新区为样本区,基于全域视角,从遗产本体、周边环境和发展利用三个方面,针对影响区域文化遗产综合价值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其分为评价项目层和因子层,运用德尔菲法计算各项因子的综合权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全域文化遗产综合价值评估体系。依托评估体系,全面掌握全域文化遗产的价值现状,以期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作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诸多独到之处。日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能为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通过对英国的约克、日本的京都、我国云南省的大理和海南省的海口等四个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需要把传统的"形"融入到创新的"神"中去。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只有保护与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动能,才可以使城市的发展"源远流长",才可以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9.
隋唐大运河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张力的文化传播交流路线。加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重点保护、强化管理是切实保护好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运河沟通的不仅仅是南北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南北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存在是构成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源泉和精神主体。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1.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以及国际上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状况和保护宪章的拟订,分析了西方城市更新运动对历史街区以及城市多样性的影响;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和历史街区的现状以及相关保护制度等,并对未来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四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完善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历史文化在四平市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四平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之城"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以旅游开发规划为先导,提升旅游业质量,打造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等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结果对促进四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运用国内外旅游系统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分析了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的构成特点。分析认为,系统中目的地子系统构成要素特征鲜明;系统内部旅游者子系统和目的地子系统之间的内在矛盾表现突出;系统中的旅游者子系统构成要素共性显著。同时提出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优化的理论背景:体验经济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和谐理论;最后以西安为例进行了旅游系统优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在阐述陕西省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之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给出了整合研究的具体路径: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规划、开发现有文物遗迹;组织有关专家整理、修复、校注珍贵古籍;普查省内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宣传,培育有代表性的地域精神文化产品等。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镇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和不可再生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旅游发展和原始风貌保护的一系列矛盾。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功能定位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多元参与、各尽其责、充分作为等发展思路,促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历史文化村镇概念渊源与内涵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进行简要回顾并总结该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认为已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聚落形成变迁研究、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和传统民居专题研究3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基于文化、社会、建筑视角的三大研究模块,而在聚落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历史文化村镇的定量评价与保护规划、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和读者的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读者与文本在历史、文学、文化批评视阈下的辩证关系。分析发现:历史批评主张读者只有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复原文本意义,文学批评坚持意义的产生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结果,文化批评把读者的性别、种族和意识形态纳入文本。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应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新,城市建设应该坚持多元化,应注意发掘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是城市的文化断流问题.只有真正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注重历史与现时代的和谐,现代城市文明才真正走向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广州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透视中国的主要窗口,在中西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对城市经营、城市形象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城市的土地、土地利用方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城市形象六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经营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城市各要素经营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通过要素的系统配置与整合,塑造具有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