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雪林是处于五四新时代却具有浓厚封建传统的青年知识女性,其创作展现了所谓"历史中间物"面临的困惑和抉择。追求自由进步的同时,无法摆脱传统的重负,痛定思痛之后仍回归传统,阐释了早期女性觉醒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苏雪林传略     
苏雪林既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又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但因其对鲁迅的攻击和对胡适的崇拜,多年来并未得到正常的应有的评价。而自诩为“五四”人的苏雪林则由反叛礼教到回归传统的人生轨迹,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苏雪林的新诗批评在其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其新诗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沈从文与苏雪林先后在武汉大学教授新文学研究课程,皆对"五四"时期的代表诗人、诗作和诗集展开分析与批评,呈现了第一代学院新诗批评者的批评特点:沈从文发扬传统的印象式批评方式,将作品置于发生的原初历史中,条分缕析梳理由社会思潮到文学思潮的演变,透析诗集主要特征,指出其诞生的渊源及发展,参照他人的评论,估价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状态,言辞简练含蓄,表达追求艺术性;苏雪林直率大胆,她擅长将研究对象置于中西为经纬的网状文学史体系内,结合作者的诗学观和创作实践,进行富有理性色彩的解析与品读,从美学与文学史角度评价作品。  相似文献   

5.
目前 ,大陆文学界对于苏雪林散文多注重其“闺秀派”的一面 ,其实 ,关注社会人生也是苏雪林散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五四知识女性 ,苏雪林在描写社会生活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 ,其审美意识也较多地具有五四文学悲愤、激昂的特征。本文论述了其中的两个侧面。一是作者在归国途中面对同胞身上显示出的民族劣根性所作的审视和批判 ,二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民族性格中负面因素的愤慨 ,以及对于正面精神的颂扬。苏雪林批判民族文化的痼疾 ,其根源在于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6.
《棘心》最有价值意义的在于塑造了杜老夫人、白朗、马沙三个感人至深的中西方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体现了成熟的爱,即完全舍己、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昭示了爱的生命本质。女主人公醒秋的生命形象则生动呈现了她在孝道中的挣扎成长历程,指示了爱的生命的成长成熟核心在于从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转向舍己的人生价值观。小说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对当代中国家庭社会的和谐向上发展提供了正面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7.
现代女作家苏雪林在作品《棘心》、《绿天》以及晚年的自传《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中表达了对母亲形象的歌颂和认同,无意中预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深层上却展现了现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在认同母亲的牺牲精神的同时不能及时舍弃母亲的软弱与保守,缺乏审母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进程中,苏雪林1930年代的作家论以其特有的史识意识、细致周详的理性评析和比较视野中的感性言说等个性化方式,完成了作家论批评体式的基本架构。正是凭借这种虽不完美却独具特色的走向学术化的作家批评实践,苏雪林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作家论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10.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谈苏雪林30年代作家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作家评论是最早研究现代作家的资料.从苏雪林评价作家的矛盾性入手,分析其作家评论的标准偏差及其成因,进而认识苏雪林作为文学评论者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的两部自传体游记《岛居漫兴》和《崂山二日游》以其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三十年代青岛的风土 人情和社会环境,作品语言丰富,华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流露出苏雪林孤傲自赏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对女性创作的误读,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女性的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正确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13.
悖离·逃离·回归——苏雪林20年代作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说《棘心》为代表(包括散文集《绿天》和剧本《玫瑰与春》),女作家苏雪林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长生殿》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出发,重新审视李、杨爱情婚姻关系,以此探讨洪昇《长生殿》爱情观的女性色彩。一改历史上对杨玉环怨妇、悍妇形象的传统定位,对女性情感的赞美和人格的尊重极具现代爱情新女性色彩,反映洪昇爱情观的进步性及对婚姻关系中女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吏上占据着一席之位的苏雪林,有其个人的特别之处.苏雪林深受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但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却拥有鲜明的传统色彩.她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有学者的冷静和理性,也有学院派的自恋和隔膜.苏雪林的学识来自传统的营养,也受到传统的约束,特别是师承了林纾的古文观念和胡适的道德人格.新文学的发生却以批判林纾古文及其守旧思想为目标,胡适也是反对派的主将之一,但苏雪林既喜爱林纾的古文,又崇拜胡适的道德人格,由此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意义整合.  相似文献   

17.
苏雪林先生在其终极一生的漫漫学术研究历程中,首先是发现和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学术新观点、新见解;其次,苏氏在学术研究中不囿于就事论事的常规方式,而是跨越多学科,多领域,在方法上作出了诸多创新和突破;再次,苏氏一生以教书育人为职业,这与其学术研究相辅相成,使其同时成为学术探索中一名具有诗意灵魂的传授者.  相似文献   

18.
苏雪林与武汉大学及其屈赋研究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雪林是集创作与学术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她在武汉大学执教18年,其屈赋研究肇端于武大,但真正进展和完成是在台湾。她的《屈赋新探》是学术、文坛的一朵奇葩。她研究楚辞走了一条与同时代前辈学者不同的路线。用“域外文化”解释屈原作品,是苏先生的独得之秘。她发现“世界文化同出一源”,重新构建屈赋中的诸神世界,并找出了楚辞、屈赋研究的新践线,这是我们给苏先生学术研究贡献的定位。苏先生对屈赋的研究成就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华喦的白描人物画一是取法宋人,二是取法王树毂、陈老莲等,三是自成一家的风格,在华氏的人物设色过程中一般以靛青、汁绿、红色等为基色,并运用平铺罩染、分层渲染等方法进行设色,取得了或浑厚、或艳丽、或淡雅的种种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先生的学术著作《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全面、充分地体现了20世纪初期新文学的脉络与走向,为后代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其从文体出发整合创作现象的研究思路,以作品为凭进行作家评论的研究格局,为当时和当今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体系。《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以苏先生的课堂讲稿为主体编写而成,从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看,此论著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