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古汉语中这类“有+VP”句式和闽方言“有+VP”句式在动词的陈述性、结构类型、“有”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应是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除语法学上的论据外.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还可以寻找到社会历史学角度的依据。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为闽方言输入了相当数量的上古汉语的语言成分。而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这些上古语言成分得以保存至今。方言学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可作为辅证。  相似文献   

2.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非得+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非得+VP"格式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此三类"非得+VP"格式都蕴涵着"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三类"非得+VP"格式在所表达的语义和所生成的句式上有所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文章还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非得"作了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语言学界对“NP+的+VP”结构的认识和争议,详细分析了“NP+的+VP”的结构类型,并依据配价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考察了此结构的语义、语用功能,认为能够进入此结构的VP一般包含较多与动作有关的信息,二价三价动词数量占多数,“NP+的+VP”形成是语用上NP与VP相互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从实际语言片段中抽象出了“NP1+VP+VP3+给+NP2”格式,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理论对这种格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语义特征看,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由此,本认为该格式包含了三种小类。三种小类的变换方式也有差异,其中S(Va)可以转换为一种双宾语形式,S(Vb)可以利用插入式扩展法把隐含的第一失显现出来,S(Vc)可以利用扩展法把制作的原料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没有 NP VP”结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方面探讨现代汉语中“没有+NP+VP”结构的整体特点及功能。1.“没有+NP+VP”结构的内部考察,2.“没有+NP+VP”结构的整体考察。  相似文献   

7.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VP 去”句式的类化分析,认为“VP 去”包含两个类别:“VP 去1”中VP修饰限定“去1”,表明“去”的方式、时间或是对象,“去1”是实义动词,凸显自身的动作行为;“VP 去2”中VP是目的语,“去2”虚化为动态助词,与“了、着、过”构成一个完善的体标记词类系统。  相似文献   

9.
"且+VP"祈使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暂且或姑且做某事。唐宋时尤其是禅宗语录里用得很普遍。其后,"且+VP"语用功能出现分化:"且+VP"由祈使标记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这一转变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VP"在语义上为"且+VP"的功能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且+VP"在句子中的位置促使其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再次,唐宋时期其他一系列相似的话题转换标记的存在也对"且+VP"功能的转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VP”格式在语义表达方面,表达背离性的“结果义”和一致性的“行为义”;在语用功能方面,该格式普遍具有凸显“VP”的功能,同时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还具有特殊的“反驳”功能;在句式联系方面,表“结果义”的“死活+VP”格式不能形成取舍句,而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一般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同形异义的情况,这给外国学生学习和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由美国语言学家海里斯提出的变换在中国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汉语语法的分析当中,能够有效地分化歧义结构、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因此,可以将变换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变换让学生掌握同形格式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本文以虚词"跟"在"N1+跟+N2+V+(NP)"格式中的用法为例,通过变换,分析"跟"字在这一结构中的三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存在着“一+动量词+NP+也/都+没(有)+VP”句式,语言学界对这种句式的生成机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加移位生成的,还有人认为是由动量名结构中的谓核动词隐含而生成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这种句式是通过焦点移位的机制生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事实入手,把“有+VP”分为两类:一类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VP1”),一类不能受其修饰(“有+VP2”)。主体部分对这两类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解释造成两类结构与程度副词结合状况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数+形+量"格式的构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格式中的形容词对数词形成制约,形容词和量词之间存在着双向制约关系,格式后接名词又制约着"数+形+量"格式的构成。这种制约关系是由语义的一致性、语义的自足性、语义的决定性原则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平行性、表达分布、骈和结构和语义格分析等角度对“能愿动词+VP”结构的定性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与论证。结果认为,把“能愿动词+VP”结构定性为状中结构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VP之前”与“没VP之前”经常被人们当作毫无区别的表时间的格式。通过具体语言事实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后续句语义的不同,使得这两种格式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依据有三:一是VP动作实现与否。二是后续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同。三是后续句语义的不同。两种格式同一性的理据,可以拿否定量域规律说明:当它们具有同一性时,“没VP之前”中的否定词“没”可以看成羡余词。两种格式的互补性表现有三:一是表达的时间具有时点、时段之分。二是两种格式所在句子的主要动词分别具有静态义、动态义和时段持续义、时点持续义之别。三是语义侧重点前者侧重于表示客观存在的时间,后者侧重于表示条件义、对比义。  相似文献   

19.
“NP1像……一样”句式,是比喻句的常用格式,根据其成句的结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NP1像NP2一样(VPIAP)、NP1(VP)像NP2一样(AP)、NP1像VP\AP一样(VP\AP),前两类是典型的比喻句,而第三类情况复杂。根据比喻辞格成活必备三元素的特征,对NP1像VP\AP一样(VP\AP)的本体、喻体进行探寻并在此基础上,从表层形式、中层语义、深层理论三个角度考察了该句式比喻辞格的规约性,为判定比喻辞格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有+VP”句这一新兴结构形式在北方方言区的接受度与使用情况,文章选取北京、山东和宁夏三地高校中“土生土长”的当地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与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有+VP”句进行了相关语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VP”句接受度与使用频率较多地受到被试自身方言的影响,其使用场合与使用人群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表现出随意性、低龄化和女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