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长时期的地域社会变革来解释明清时期闽赣毗邻地区的抗租风潮。 1 6世纪以来 ,赣南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流民与土著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频繁激烈的租佃斗争实际上是地域社会变迁的表现和结果。 1 8世纪以后 ,流民最终获得“永佃权” ,赣南抗租风潮渐趋平息 ,则意味着流民开始定居和“土著”化 ,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清初紧张的人地关系通过把土地所有权分割为“田皮”、“田根”而得以缓和。闽西的抗租风潮虽没有出现流民与土著的冲突 ,但仍可从地域社会变革和人地关系方面得到解释。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普遍出现的一田二主 ,甚至一田三主、四主的现象 ,更根本的原因乃是人地关系紧张导致的对土地所有权的必然分割 ,抗租风潮则是实现这种分割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甘州、肃州二地现存四种藏书记及其所附书目的解读,发现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学校图书传播事业总体比较滞后,而且逐渐趋于保守、科举化.而这种变化,又和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时代特点,以及国家统治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佴澎  刘亚虹 《学术探索》2008,(1):103-106
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证据制度同时存在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两种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证据制度又逐步走向融合,趋向大同,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证据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金门诸岛位于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位置,由福建南部到澎湖、台湾以及海外各国,必然要经过金门诸岛。明清时期,大量福建居民及一部分广东移民正是经由金门前往澎湖、台湾从事垦殖,经营工商各业。与此同时,由于金门诸岛较靠近大陆,其移民与土地开发比台、澎地区要来得早。自明后期以来,迁居金门的福建移民及其后裔又陆续向澎湖、台湾本岛迁徙,金门成为福建移民台、澎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究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福建协和大学王治心、李兆民、郭毓麟明确提出了"福建理学"的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展开系统的研究。他们对北宋时期福建理学家的梳理,对宋代福建理学思想的阐述,以及对明清时期福建理学的研究,都达到了相当深入的水平;开辟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宋明理学的学术领域,填补了民国时期宋明理学研究的空白。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对于今天的福建理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各地域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在浙北地区相当活跃,对以蚕桑丝织业为代表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明清时期浙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外地商人在浙北地区经贸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浙北地区与周边、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交流,推动了浙北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和巩固了浙北地区的全国丝业经济中心地位。明清时期浙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招商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搞好招商引资必须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市场基础,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福建商人积极从事国内贸易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明清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地方市场和区域大市场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东南沿海一带的手工业还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粮食翩花、蚕丝等农产品以及棉布、丝绸、蔗糖、茶叶、烟草等手工业产品的大量投放市场,为商人的兴贩准备了充足的物资,而地区生产原料与消费资料生产的不平衡,又为商人的兴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如明清湖广、江浙等地粮产丰富,但福建却严重缺粮、同时也缺乏棉花、蚕丝等纺织原料,不得不仰赖于外地供给。“故漳泉贩之惠潮;兴化贩之温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批内地人口涌入广东沿海,以前相对落后的广东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现象再次证明,某一地区经济的超常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明清湖北便处在人口急剧变动时期,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建民教授的《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便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湖北历史以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壮丽画卷。 一口气读完《湖北通史·明清卷》(从朱元璋开国迄于鸦片战争),觉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湖北地方史研究专著。 首先,作者紧扣明清湖北历史的发展主脉进行叙…  相似文献   

10.
郑振满  郑莉  梁勇 《学术月刊》2012,(4):155-160
○郑老师,您的硕士论文《明清时期闽北乡族地主经济》与博士论文《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都是在傅衣凌教授指导之下完成的。我们很想知道傅先生是怎样引导您的研究方向,而您又是如何研究上述课题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淮河流域环境负向变迁时期.受黄河南泛的影响,地处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该地社会生活与习俗也由此发生相应变化.作为环境变迁的一种社会应对形式和手段,崇尚武功在皖北滋蔓并成为普遍风习.与明清以来皖北地区武功盛郁风习相对应的,则是文事的日渐衰微.本文从科举士入手,通过对皖北明、清两代文举与武举数量及其进士、举人结构的前后变化,对其社会变迁加以考察.研究表明:文举方面,清代皖北进士、举人数额较明代大为减少,高层人才萎缩,教育下滑,学人及其著述减少;武举方面,清初以来,皖北尚武之风颇炽,社会热衷于武举,武举人数因此猛增;学额与举士数额间的比较,则反映了皖北社会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武的变化,清代尚武风习颇盛.  相似文献   

12.
邢丙彦 《社会科学》2004,(11):99-104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档案馆藏民国时期松江地区地主收租组织“典于记”松江与青浦租册的收租记录,探讨了1918-1936年间“典于记”的地租形态趋势变化与货币折祖及其与佃户的地租负担问题。“典于记”的地租形态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极少,货币折租的比重亦不大。该时期,“典于记”的地租形态经历了一个从实物地祖向货币折租转变又到以实物地租为主的趋势变化。同时,“典于记”的货币折租尚不具有向货币地租转变的明显趋势。通过比较“典于记”1929年-1934年松江地租的货币折租价与松江米市的米价后可知:“典于记”的货币折租价基本上低于米市上的米价,因而很难说货币折租是加重了佃户的地租负担。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福建省内再次移民及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剑华 《东南学术》2006,(1):152-160
北方汉人入闽之后,其居住地并非一成不变.明清时期,福建社会已全面开发,社会交往和区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社会生产条件和生存空间的不断变化,福建省内的族性流徙相当活跃.其主要动因是明代倭乱、清初迁界、驻军入籍、垦荒定居、联姻迁徙以及自然灾害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定义文化消费的内涵.说明文化消费在明清时期已经产生,并分析其蓬勃发展的原因.接着,从书籍、教育、祭神和旅游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明清时期文化消费的内容,最后,基于明清时期文化消费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得出中国有需求也有务件发展文化消费的结论,并给出政府应引导群众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西部地区曾出现过兴修水利的热潮,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西部各地水利建设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明清时期西部八个典型区域的水利事业进行了全面考察,着重论述了这些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认为水利的兴衰对西部各地的开发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生育情况变化而进行的实证研究,文章选取了作为我国各项生育政策试点的福建地区的数据作为研究资料。以改革后福建地区生育政策发生的根本的方向性调整以及近期"二胎"政策的推出为研究背景,以福建省的生育状况为案例,通过检验福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同当地生育率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评估福建地区生育状况的变化情况和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通过检验Easterlin生育模型在福建地区的适用性,来分析福建地区生育情况变革的动因和机制,明确生育政策在其变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福建地区的生育状况变化的模型,进而抽象出了我国生育情况的变化特点、特征和在其变化过程中,生育政策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随着太湖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新的社会风气逐惭形成。本文即对这一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问题进行讨论,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19.
杭嘉湖地区自宋代始,区域人口增长快,且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导致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紧张,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加剧。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宋至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地关系的调适路径,主要包括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商贸兴盛的空间化解;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建设及人的"自我"调适等,这对今天实现人地关系和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福建诗文创作,自中唐以来,彬彬其盛。唐五代虽属肇始期,却发唱惊挺,出现了一批可与中原比肩的作者,如欧阳詹、黄滔、王棨、徐寅等。两宋时期,随着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诗文创作进入繁荣期,人数作品之多,名列全国前茅,出现了一批在全国范围看来也属于一流的作家、作品。明清时期,诗文创作继续发展,人数众多,形式多样,堪称风云变幻,群星灿烂。进入近现代,福建得风气之先,观念更新,视野开阔,在时代的浪潮中铸就了新的华章。福建历代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福建历代名篇,可以感受福建先贤们的思想、人格、情操,这对于弘扬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福建精神,建设新时代的福建社会主义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