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2.
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来,有关报刊相继发表文章讨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问题(详见《光明日报》1985年1月20日、2月3日和2月10日第3版)。朱土兴、王彪两同志也再次撰文论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见《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也想再谈一点看法,对原有观点(见《浙江学刊》1984年第6期)作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3.
陈梧桐同志《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一文(载《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对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提出同志式的批评意见。陈文内容比较丰富,论列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我已在别的稿中谈过,不拟赘述。本文拟针对陈文再补述几点意见,欢迎陈梧桐同志和其他同志继续赐教。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民法的关系及其调整范围究竟如何划分?这是国内外法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的问题。钱仍茂同志在《不能低估民法的作用》(载《浙江学刊》1981年3期)一文中,对拙文《经济立法体系与经济法学》(载上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中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异议,他的意见是值得重视和欢迎的。为了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开展讨论,我想在这里再谈一点自己的意见。我在那篇文章中,并没有把经济法和民法对立起来,简单地抛弃民法,用经济法取而代之。这一点,可能是钱仍茂同志的误解。经济法是从民法中分化出来的。从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来看,各个国家首先是用民法来调整财产关系的,有的国家除民法外,还有独立的商法部门。但是随着各国经济事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原有的民法和商法已经不能满足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于  相似文献   

5.
《浙江学刊》今年第一期和第三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就真理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即关于它们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成其为问题而实际上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而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实质上  相似文献   

6.
山菊同志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讲法提出了疑问,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也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一致的”。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对真理的认识是一大进步,但觉得似乎还应该再补充一点意见: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客观性,也是统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真理的表现形式的主观性质,因为真理既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又是客观范畴,它的内容的客观性可以不依赖认识主体,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则必须要有认识主体参加。如果离开了认识主体对客观真理所依据的客观内容的反映或表现,也就无所谓有认识论中的真理了。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表现为其内容和存在形式的统一;而真理的主观性质则表现在真理在认识主体上的表现形式。把真理的形式区分为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也符合事物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区分。这样既可以肯定了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正确表述了认识论中认识主体和客体对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董楚平同志在《求是学刊》 1981年第 2期上发表了《农民战争特殊规律浅探》(以 厂简称《浅探》)一文,并在其它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六、七篇文章,对农民战争中的一 系列重大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提出了独具只眼的看法。 本文不拟全面探讨农民战争的规律,仅就  相似文献   

8.
石松同志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辨析》(《求是学刊》1993年第 1期,简称《辨析》。对我的拙作《论意识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求是学刊》 1982年第1期,简称《决定作用》)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我以为这有助于讨论的深入,谨表欢迎。现就他提出的三个问题作答如  相似文献   

9.
朱土兴和王彪两同志在《“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质疑》(载《浙江学刊》1984年第4期,以下简称朱文)一文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普遍形式”,而不是“最高形式”,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才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0.
胡国枢同志在《龙华会及其首领张恭》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小说:“刘琨、盛俊与张恭以《民报》为榜样,在金华办《萃新报旬刊》,热烈宣传新思想,流传金华全府。……当时革命思想在浙中各地的传播,龙华会实起了积极作用。”但考诸实际,《萃新报》并非旬刊。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藏有《萃新报》第一至四期,封面标明:“每月两册,朔望发行”,是半月刊。第一期出版于1904年6月27日(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第二期出版于同年7月11日(五月廿八日),第三期出版于7月26日(六月十四日),第四期,也是最末一期未载出版日期,据金冲及同志订考,“可能出版于8月9日(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前后”,该报之遭封禁一事,“大约在阴历七月左右”。(金  相似文献   

11.
我面前摆着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上董楚平的文章《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董文)。二,《浙江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上陈梧桐的文章《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以下简称陈文)。  相似文献   

12.
读了赵克同志的《蒲松龄设馆教书时间的考证》(《求是学刊》 1980年第四期),很有收益。但对其有关考证论列,不敢苟同。现仅就赵文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赵克同志与诸位研究者。 一、蒲松龄初馆教书不在“中年”(四十一岁左右) 赵克同志的考证认为。蒲松龄初次  相似文献   

13.
编辑先生: 方念祖确实不是我方家子孙,有家谱为证。我写的《我为伯公方伯谦鸣冤》一文中,已有说明(见《日本研究》1988年第2期)。据说方念祖是广东人,不是福建福州人。我看过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被杀是一桩冤案吗?——与季平子同志商榷》一文,文章说“方念祖是方伯谦的嫡孙,念祖者,念念不忘其祖也”,这是错误的。方念祖不是我方家人。  相似文献   

14.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15.
今年适逢《浙江学刊》创刊三十周年。特发表《浙江学刊》原主编魏桥同志的回忆文章,以示纪念。《浙江学刊》创刊于1963年5月,迄今整整30周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停刊,1980年11月复刊,至今也有13个年头。多年来,《浙江学刊》成为学术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文会友”,学刊还团结了不少作者、读者,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第三期《浙江学刊》上发表了吕宏同志《对“调解为主”的质疑》一文,读了以后,深感文章中的许多观点,涉及到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关系到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今后如何发展。有的问题还涉及历史事实的认定和分析。因此,提出来同吕宏同志商榷,也与其他法学理论工作者、司法实践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一、关于“调解为主”的提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在《从专政到宪政》(载于《浙江学刊》1992年3期)和《更加解放思想,开展宪政研究》(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第5期)等文中提出了增强宪政意识,倡导宪政主义的问题。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要倡导宪政主义,也是一种同本世纪上半叶的宪政思潮有所区别的新宪政主义。宪政主义若不经过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造是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求宪政主义,必然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措施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含义。本文旨在根据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论证新宪政主义与旧宪政主义的关系,并从新宪政主义的立场论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8.
《浙江学刊》1982年第4期刊登了顾铮同志的《旅游服务浅论》一文,对国际旅游服务的性质,构成和特点以及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外汇收入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读了以后,很受教益和启发。但对文中“考虑到国际旅游的特殊情况”,“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国际旅游业也可以“收取小费”,以“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的见解,我们有不同的认识。顾铮同志也提出对这个问题“应从政治和社会影响方面全面权衡”,因此,我们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发表了纪仙的《介绍孙中山在宁波的讲词》一文,所介绍的史料有不够完整之处。现对此作一些补充说明,以便其他同志在研究孙中山的思想和宁波地方史时,能够更正确完整地运用这则史料。首先,纪文说:“这篇讲词刊登于当时的《四明日报》上”,但文内所介绍的讲词,却不是该报发表的原文,而是一件几经传抄的记录稿,因此正如纪文作者所言:“错漏之处在  相似文献   

20.
读了李云河同志的文章《对温州经济格局的再认识》(见《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再认识》),感到有几个问题仍需探讨。《再认识》所说的经济格局,主要指所有制格局,也就是所有制结构。其主旨是想澄清人们对温州模式的认识,即温州家庭经济姓“社”不姓“资”,温州模式姓“合”(合作经济)不姓“私”。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对温州农村的经济格局应该重新评价,对其姓‘合’不姓‘私’必须肯定。”就是说,温州的所有制结构中,合作经济即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不容怀疑的,是“必须肯定”的。我认为不然。这里首先需要探讨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