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区矫正"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的新生名词,在各试点城市开展的社区矫正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如何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的含义、由来,如何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的方式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相关内容等,对于解决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遇问题,将社区矫正纳入我国刑罚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其适用规模应与现实国情相适应。在社区矫正本土化的实践中,过柔的感化做法损伤了社区行刑的惩罚性质。在立法模式上,社区矫正宜采取先下后上的路径,并应引入社区矫正官制度。我国尚欠缺发达的社区模式与成熟的社区构造,故社区矫正不宜无限制地扩张适用。目前,社区矫正面临精细化与程式化的技术要求。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实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两种矫正方式应力求实现互动衔接。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存在适用种类及范围狭窄、执行主体性质模糊、效果欠佳及形式单一、缺乏监督等问题。借鉴英国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先进做法,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培养专门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及社区矫正实现形式多样化,加强法律监督以及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相似文献
4.
颜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7-90
在阐述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的公众保护模式和日本的更生保护模式,以便吸收国外优秀的经验,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在法律中提高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率;扩大适用范围;完善立法,加强监督,防止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扩大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队伍。 相似文献
5.
郝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
目前社区矫正的试行受阻于体制转型迟缓且前景不明.与传统体制相比,贴近基层法律服务的司法行政部门更易树立以人为本的矫正观;以假释人员为主的矫正对象结构决定了司法行政部门接手社区矫正的必要性;持续扩大社区处遇对象更须充分利用其管理优势.因此社区矫正主体应以司法行政机构为主导,形成公安、检察、法院联动体制;该体制还须尽量吸纳社会力量,最终以"小政府、大市场"的政府购买模式完成对特殊类群的观护及督导. 相似文献
6.
单晓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85-87
基于未成年人的主体特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改造应与成年人区别对待,将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分离,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在时机成熟时颁布独立的《社区矫正法》,并在其中单列一章专门规定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建立社区矫正的专门机构,并在社区矫正的专门机构中设立专门负责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部门;对现有的管制、缓刑、假释加以完善,增加社区服务和家中监禁等社区矫正项目。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新兴的刑罚执行措施,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执行的潮流趋势之一,并为我国所引入.其所体现的人道化、社会化、经济化和罪犯回归理论价值,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社区矫正在我国作为一个刚被引进不久的"舶来品",在实践中的发展并不如人意,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甚至盲点.因此,加强对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地推进我国行刑方式的改革和新的刑罚执行制度的建立,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几年的试点工作,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性成就,但是在观念、立法及实践方面都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在地方法规、规章中对于执行主体专门化、工作人员专业化及健全矫正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来指导试点工作,并在实践中加强宣传、建立配套的矫正工作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制度,以期建立一个为社会公众所认可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9.
彭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104-108
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也使社区矫正在我国真正成为了一个"本土性"问题。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社区矫正在我国存在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前景,而准确把握其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和完善,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文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3-115
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监外刑罚执行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从21世纪之初才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上海作为该项制度实施的排头兵,经过十年的探索、改革和完善已经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上海模式,在华东地区甚至是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回避,毕竟经历尚浅,只有短短十年,所以暴露出的问题也比比皆是,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对这项制度的担忧,也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王燕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5):154-160
随着我国社区矫正深入进行,"统一"、"专门"、"具体"的三种制度形态不断演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互动作用关系;从系统、动态视角看,其体系特色为:多元多样多层的网络状态、双重或双面性的权力属性、开放发展的内涵方式;对于这种状况,应该辩证看待,并寻求从建立备案审查机制、促进多元的"造"法互动模式,促进内涵式公正发展三个方面化解有关矛盾,以推进我国社会矫正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八)》是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从以下方面继续推进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第一,明确认定社区矫正行刑性和社会性双重法律属性;第二,适时制定《社区矫正法》;第三,明确司法行政部门是我国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第四,规定社区矫正官为我国社区矫正的执法人员;第五,加强自治型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矫正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服务外包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杨圣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
服务外包是一种新兴的加工贸易。它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国际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市场存在激烈竞争。对中国发展服务市场是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鸿藻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0(3):19-20
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但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应确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外包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服务业外包业务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服务业外包效应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利用制造业外包的理论模型对服务业外包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可以证明服务业外包对发达国家就业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小的,从长期看反而可以增加其对技术型工人的相对需求。即服务业外包可以带来外包输出国和外包承接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提高。 相似文献
16.
熊智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94-98
继制造业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发达国家向具有成本、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知识型服务产业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带动南昌服务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从单纯发展现代制造业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的转变,对促进南昌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服务外包业转移大潮,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应当把握机遇,将发展服务外包与建设两型社会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文章通过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服务外包业协会,打造长株潭服务外包品牌和完善地区服务外包统计及评价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社区服务体系的建构: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云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5-31
社区服务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我国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商业服务和社区互助服务都正面临着各自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缺失了非常重要的两环——“诉求表达”和“评价监督”。因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基于“自主的社会领域”和“扁平化的社区服务平台”,有助于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众包”能量,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以此来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延伸的需求“长尾”,进而实现面向实际需求的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并提供随需而变的社区服务,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