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河成 《天府新论》2012,(2):140-144
美学虚事拓展向政治实事,这是美学生活化和政治艺术化的双重努力。当代文学文本的政治美学研究并未做出切实的回应,原因之一在于以文本美学或先验美学取代政治现实的思考。现代政治哲学的主流是自由主义的"程序宪政学",其局限或称其限度之外的场域可望通过"审美共通感"的探讨来达致审美共同体的构想。故而,文艺政治美学的想象不能成为美政现实的替代。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辉 《人文杂志》2005,1(6):106-112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哲学持反对态度。中国当代美学按照本体论哲学结构美学体系导致了其理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东方美学的诗性智慧和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言说方式给予我们美学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代迅  吴靓媛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1(5):160-171
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学术范式,主要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先驱的尼采,长期被拒斥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大厦之外。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均未提及尼采,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对尼采做了严厉的否定性评价。尼采因被视为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意识的代表而被拒之门外,丧失了进入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并发挥学术影响的最佳时机。忽视尼采的反体系性妨碍了中国当代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话语方式多样性的理解。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被当代中国主流学界长期给予政治性和阶级性解读。尼采所代表的西方现代美学关于非理性与肉体本能等核心问题,凸显了美学研究的生物学路径,至今仍为我国主流美学理论所忽略。尼采认为,古希腊人处于青春的丰富之中成为悲观主义者,处于崩溃与虚弱时代则变成乐观主义者,这种观念和当代中国革命乐观主义相冲突。尼采的缺席导致中国当代美学教科书的丰富性不足,难以解释西方和中国前卫艺术及其理论。尼采要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范式产生实质性影响,还有赖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福柯生存美学的历史差异性原则不仅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文论的普遍性(普遍有效性)原则,而且还更加广泛地影响了后现代主叉文论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流派,让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构而逐步走向历史、社会的雏度和日常生活的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它把美、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社会的差异性与它们的普遍有效性完全对立起来,从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历史差异性与普遍有效性的辩证统一,把文论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建构起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5.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6.
王可 《学术研究》2012,(8):157-158
继2009年5月在陕西师大举办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研讨会后,今年3月23—26日,中华美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在暨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三地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港台学者80人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主题,从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及现代价值、现代美学建设中的传承、美学古今对接的方法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的研究阐发以及美学传统与审美现代性等议题展开,反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前路向。  相似文献   

7.
张弓 《云梦学刊》2013,(5):24-27
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关于刘纲纪美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刘纲纪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超越认识论美学而走向实践本体论美学.而且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非认识论倾向以及“后现代实践转向”的思想成果。刘纲纪的美学研究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亮 《人文杂志》2002,(6):10-15
本文是对阿多诺《克尔凯郭尔 :审美对象的建构》一书的深度解读。在阿多诺看来 ,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境界学说是对黑格尔意识理论的唯心主义继承 ,它所宣扬的牺牲与其说是出于信仰的真诚 ,倒不如说是出于理性的狡计。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的政治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存在不同的逻辑思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思路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解读思路.生存本体论以<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然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含着对生存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深层逻辑之中考察.是改造现存社会秩序的科学革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王建疆教授的美学新著<修养境界审美>,把他原来自创的"自调节审美学"具体化,提炼出了"内审美"这一独特的美学理论,为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方牛 《天府新论》1999,(3):94-95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后“文化热”的逐渐冷却,原本热门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也渐渐冷了下来。显得有些寂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经过了这些年若干学者的爬梳,“从孔夫子到不卜中山”,二千多年间的美学思想家们的思想被一遍遍清理过、研究过了。特别是自80年代陆继出版了几部中国美学史著之后,中国美学的研究如何发展、深化,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也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研究面临危机,而不少人则转向90年代热闹起来的审美文化研究。然而,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热闹之后,是更冷静更深入更踏实的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族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刻画了茹贝、伊丽莎白、内尔等各具个性而鲜活逼真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对爱与自由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并将她们的生活“塑造成艺术品”。作者这一女性生存美学思想给当下的女性生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全新的科学的当代中国美学 ,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实践美学 ,因为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哲学基础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是 ,把实践的相对自由与审美的绝对自由、现实与美 (理想 )认作绝对同一的概念 ,其理论根据便是为马克思主义所否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超越实践美学 ,建设科学的生命本体论哲学是重建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从布鲁姆"影响即误读"的观点来看,现代中国关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国学界不断误读西方美学的历史.这种误读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误解、误评和误构.文章依次分析了这三种误读方式各自的特征、表现、原因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并且指出,在中国未来的美学研究和美学发展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克服对西方美学的误解,努力减少对西方美学的非学术性误评和惟我独尊式的学术性误评,并在认真研究和积极借鉴西方美学成果的基础上,自觉追求一种既具现代性又富本土化特色的理论误构.  相似文献   

15.
萧红站在“大地民间”立场,从女性生命体验出发,以“散漫的素描”呈现未加雕饰的东北人民生活的原生态.以《生死场》来看,其自然清新的语言与大地紧密相联,众多的譬喻充满原野气息,显示出民族语言的丰饶华赡,同时,其也营造出了一个氤氲不散的磁场、一个混沌的诗境.由此萧红走出了有别于鲁迅和废名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是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出现的理论范式.中国美学的研究必然在"世界美学"的语境中展开,由此产生的难题形成了连通宗白华与后辈研究者的理论轨迹.对今天的中国美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标举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源的当代价值,而是从一个个理论细节入手,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理渊源的知识话语在美学这一场域中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王磊 《江淮论坛》2012,(5):84-89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的一个缠绕难解的“双子”结构。当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已成为国内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用“审美活动本体论”来转换“美的本体论”已成为国内各主流《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预设前提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在相应的美的本体观念作用下对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错误认读,也必然会遮蔽对美的本体阐释的多种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解读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何中华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解读无疑代表了这种最新进展.人的存在被马克思作为现象学进行运思,我们只有学习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但是这种解读却无法解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在何中华看来,恩格斯无疑代表着物质本体论,但如果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学术上背道而驰,他们绝不会有长迭40年之久的亲密无间的合作,这也正是实践本体论与马恩关系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方本体论和佛教体用论两个角度来考察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中的"体"这一概念。通过这两种维度的考察,作者指出这一概念重在强调活动性的、动态性的道德实践,而不在静态的道德行为。而这也透显出牟宗三先生主张的"道德的形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