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军长征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然而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确定北上抗日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在现行的出版著述和报刊文章中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一说是“为了北上抗日,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征。”二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三人军事小组的指挥下,经过  相似文献   

2.
会理攻坚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时的一场重要战斗。因红军伤亡过大且攻城失利,所以当时党内军内非议颇多。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红军攻城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说明这次战斗的失利对于中央红军迅速北上并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次年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越过涪江,进入岷江流域。四方面军西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及川系军阀十几万兵力,打破了敌人的新围攻,打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道路。红军在涪江以西和岷江上游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停留近五个月,其间红军在羌区宣传和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羌族人民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根本任务。是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达到分散和吸引敌人用以进攻中央红军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既是二、六军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红六军团原是活动在湘赣根据地的红17师、红18师。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蒋介五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在主力红军行动之前.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路线。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在给中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5.
1936年春,春寒料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仅4个月的中央红军,就进行了渡河东征的壮举。处于蒋、阎军队合力“围剿”之中的红军,何以箭锋一转,决意东征呢?其实,这正是毛泽东的一着高棋,也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的又一大手笔。蒋、阎南北夹击,毛泽东果断决定:渡河东征,进军山西,北上抗日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一举歼灭红军。于是,一面逼迫张学良的东北军及陕甘宁的其他国民党军队由西安向北“围剿”红军,一面电令阎锡山出兵陕西,由北向南进逼,形…  相似文献   

6.
长征大事记     
《老友》2006,(12)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给各级党部的指示》。月底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制定《八、九、十三个月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问题。8月7日,红六军团从遂川横石、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12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给北方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要求响应红军的抗日号召.开展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五年六月,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地区胜利会师。八月,为创造川陕甘的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将这两支主力红军编为右路军和左路军分头北上。左、右两路军分别到达阿坝和巴西地区后,张国焘不服从党中央关于继续北上的正确战略方针,坚持其南下的错误主张,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红四军、红三十军从阿坝、巴西地区南下,并于卓木碉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非法作出《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议》,公开成立第二“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等,并由他自任“中央主席”,严重地破坏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使其分裂党和红军的罪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一些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论著,在言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突围行动时,大都一言以蔽之:‘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红军在短短的三个月中折损惨重”。对这次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并在长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突围行动,似乎除了错误和严重损失外,没有任何值得肯定之处。笔者认为,这样记载和评说有片面性,应当历史地、全面地评价突围行动,才有助于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1935年是陕甘边、陕北红军革命力量迅猛发展的一年。二月陕甘边、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敌人对于两支红军和两块根据地的统一深感不安,故决定对陕北进行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一连解放六座县城,将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引起敌人更大恐慌,国民党蒋介石随之进行第三次“围剿”。这一年,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也在陕北恶性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肃反运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纠正了这个严重错误,使陕北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日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力图从红军“北上抗日”方针的提出及实践和当时陕北根据地及红军的存在等方面来说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汝城"扩红"150多人,在宜章至少"扩红"900多人,在临武、蓝山、道县、嘉禾、江华、永明"扩红"约900人,在湖南"扩红"总计约2000人,取得较好的成效。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湖南"扩红"取得较好成效,原因主要在于:党和红军在湖南的影响很大,群众基础好;党和红军日益重视"扩红"工作,较好地组织、推动了"扩红"工作的开展;红军广大指战员更加重视开展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积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模范遵守纪律,注意给予群众利益,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可度;地方党组织大力协助红军开展"扩红"工作。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湖南"扩红",进一步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湖南的影响,增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此后在贵州"扩红"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为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扩大、保存有生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懋功东南的达维会师。在26日召开的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虽曾表示同意北上方针,但看到红一方面军兵力只有三万人左右,比红四方面军八万人少得多,因而个人野心膨胀。他致电中央提出另一套主张,唆使他的追随者致电中央,要求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由张国焘担任中革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决行”的权力,企图将红军置于张国焘的控制之下。为了顾全大局,维护两大红军主力的团结,中央政治局于7月18日接受周恩来的提议,将周恩来原任的红军总政委职务改由张国焘担任。同日,中革军委发出通知:仍以…  相似文献   

13.
根据黎平会议和扎西会议决议,党和红军决定在川贵边界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的革命根据地。为此,中央红军在遵义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赤化工作。"红军之友社"就是在党和红军的影响和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壮大为中央红军在遵义的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绿茶书情     
正《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刘统著三联书店2016年9月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北上》客观讲述了这段隐晦的历史,通过引述、辨析第一手史料和亲历者的回忆,呈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澄清了历史上晦暗不清的疑云。  相似文献   

15.
长征之初,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致使党和红军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走到了最危险时刻。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进行党的建设,改变了中央红军被动的局面,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重新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作出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程世才的领导下,在四川苍溪黄猫垭歼敌2个旅(计1.5万余人).活捉了敌代旅长傅贵梁,缴获了枪支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子弹10多万发、电话机88部、电台7部。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六路围剿”,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的一个辉煌战例。  相似文献   

17.
论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演变孙欲声关于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演变,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学界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般都说是为了北上抗日。亦有寻找新的落脚点、建立新的根据地和保存有生力量打破敌人“围剿”等提法。笔者认为:对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不应该一概而论,不...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元江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甘孜会师前称二、六军团)和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三支主力红军经过了闽、赣、粤、桂、湘、黔、川、滇、甘、...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 三、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四路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在与敌军浴血奋战、经受险劣自然环境考验方面,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各路红军担负的具体任务、行军路线、面临敌情、社情、地形等方面的不同,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中央红军在保卫党中央、成功探索红军长征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接率领的部队.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有:第一、三、五、八、九军团.  相似文献   

20.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既是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实现战略性的转移,又是中华民族振兴而团结奋斗的历史开端,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次成功的历史选择.长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伟大胜利,要大力弘扬和继承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