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历程是不断深化的.最初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但在整个近代前期,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这表明人们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近代科学思潮尚处于萌发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
"还原圣人本意"是思想史的永恒主题之一.故,诠释有两个基本的向度:"还原"的向度与"发展"的向度.作为道家政治哲学的一贯主题,"无为而治"在历代的解释学语境中逐步面临着一种有"见"而无"观"的根本性"还原"困境.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转换传统解释学的诠释向度,以作为本体诠释学和本体认识论的"观"为基本通道进入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老子道论之原初视域,并在本体价值论、本体伦理学和本体方法论的视角"理解"道家无为治国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研究不仅集理学之大成,而且还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后者,学界较少有系统的评析。文章通过对朱熹理学体系之核心范畴——“格致”的内涵和价值进行重新厘定,揭示出科学理性精神与道德实践精神都是朱熹理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知在先”与“行为重”:朱熹知行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朱熹知行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而不可将任何一个方面孤立或夸大.王守仁对朱熹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将其中的一个方面"论先后.知在先"孤立看待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熹的格物致知包括了格自然之物的科学研究活动,他本人在格物致知中也进行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思想和活动对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生成走过了从晚清到"五四"的历史阶段,梁启超等对儿童重要性的张扬,使儿童走出了成人高大背影的遮掩;周作人、鲁迅"儿童本位"论的提出,完成了具有现代品格的儿童观的塑造,而这一过程的得以顺利进行,则借助于<清议报>、<新青年>等报刊的合力扶持.  相似文献   

8.
坊市制的优点在于使城区整齐划一,便于管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然而这一制度毕竟是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的产物,也缺乏生活气息.而"坊"、"市"混合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必须转折点.城市的实际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客观规律的,也不能背离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和愿望.隋唐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强化上层建筑对于城市的管制.北宋时期的坊市改制缘于商旅的增加,城市经济的扩大,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了更广大人民的愿望,从而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发展,其留给后世的也就是一个人性、合理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9.
"官本位"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等级标准,一种价值目标.它从多方面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惟有消除"官本位"的影响,才能为科学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的标签 ,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最生动的展示。随着主体性的提升 ,近代的服饰打破了古代和谐美的审美理想 ,在审美关系上表现为从客体向主体、由理性向感性的滑动转移 ,因而表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对地方政府存在着事实上的隶属关系 ,地方政府是信托的实际需求主体 ,并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信托业的路径依赖 ,导致了信托业发展中的“诺思悖论”和风险的积聚。在此过程中 ,中央政府对信托业进行了多次清理整顿 ,直到 1996年以后 ,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才开始从实质上突破信托业的原有路径依赖 ,并在市场需求主体的形成和推动下 ,开始了信托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3.
在团的 80年的历史中 ,青年团曾经经历了两次“创建”、两次“改名”、一次“改造”。因此 ,团组织的名称也就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救国青年团体——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78-1988年,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国家技术观也在发生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技术观循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新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场挑战"-技术与制度的共变的历史路径,影响着中国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制造”的美誉与尴尬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难得机遇,通过主动承接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大潮,中国在短短20多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一个新的庞大的加工制造中心。目前“中国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已达170类。2001年5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名为《面对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从性别意识和性意识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女性文学可以进行十七年文学创作、文学的恢复和发展期、转型期以及走向歧途四个阶段的划分,在这种阶段性的发展中,"身体"由遮蔽走向公开,"性"的书写成了一种时尚.由于这种失去文化背景的依托刻意对"性"的书写,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在创作上作家们也无法得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主权观念是中国早期国家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它的正确认识是探究中国早期国家内在特征的重要前提。主权观念在国家形成之前即已存在,对人口的占有是中国前国家社会及整个早期国家阶段主权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主权观念的不断发展,既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确立,使国家运用经济基础进行人身控制成为可能,同时又引起了与史前传统的碰撞,形成了早期国家特有的共利观念。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