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2.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朱生豪的莎译本在国内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探讨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认为朱生豪灵活运用了意译、省译和增译的方法使其译作达到了奈达所提倡"最自然的对等"效果,有力地传达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义的差异。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要做到语义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的要求各不相同。语义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可以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丘吉尔的《培养一种爱好》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研究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散文汉译有指导作用。奈达的对等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不解之缘,从中国传统译论出发更能突出奈达对等理论的必要性。在对达对等理论进行评述之后,笔者佐以实例分析发现,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意义,特别是语用次上的引...  相似文献   

6.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后,近几年译界开始了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冷静反思."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为视角,指出"功能对等"建立在接受美学基础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探讨了构建"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信息论、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宗教因素、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因素、社会发展因素,这些因素常常造成其翻译和理解的困难.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原文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以目的语文本为重点,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在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实践中协调运用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又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从文体风格方面比较了了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文译本对于原著文体风格的再现,旨在探究旧译和新译的差异,证实复译的必要性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功能对等视域中的新闻导语词汇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视域中的新闻导语的词汇英译策略应该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通过使用归化策略,可以将词汇译得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运用异化策略,可以保留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特点.二者有机结合,尽最大限度地达到奈达翻译观中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从而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谐音音译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且已流行为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从谐音音译的概念到其产生的原因,分类及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谐音音译词在丰富汉语表达、加深语义内涵的同时,会造成语言文字书写和翻译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译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经典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先后采用过格义、拟配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其中音译方法出现较早,同时持续时间也较长。本文以玄奘的译作为例,重新解读玄奘提出的“五不翻”理论并分析其时代背景,验证玄奘在译作中是如何遵循或违背“五不翻”理论,以及探讨“五不翻”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欠额翻译和某些译法众说纷纭的现象提出音译的必要性。通过音译词的语义涵盖量、国外词典、因特网信息、历史溯源和翻译的现代理据证明音译的可行性,同时剖析了译者少用音译的原因。最后文章界定音译范畴,并提出音译的操作技巧:拼音规范、优化选词、借词发挥、以及音意结合  相似文献   

14.
英语人名翻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人名的翻译在遵从名从主人、标准汉音及约定俗成三个原则外 ,在许多场合还应作一些变通处理 ,如采纳音译法、音译加注法、释义法等 ,使人名的真实内涵得到体现 ,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公司名称英译中的相对零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102个公司英译名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和刘明东教授提出的绝对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的概念,分析如何处理公司名称英译实践中出现的文化空缺.同时确定在公司名称英译中存在大量的相对零翻译,并探讨了三种具体实现相对零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南方民俗的影响,外国商标谐音译法逐步成为一种“时髦”。该翻译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它不仅具备一般音译法之运用普遍和选字随义等性质,更符合商品广告须迎合大众审美心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直译作为中国翻译界一个特有的名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涵义进行深究。中国人所说的直译和西方人所谓的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一回事,把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无异于以辞害意,既不利于对直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有人将其等同于字字对译而彻底加以否定;有人将其奉为至高的原则,并与意译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应与意译交相为用,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it is a strategy forcommunicators to adapt appropriate foreign names soas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The feedback to foreignnames will exert some influence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names can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people.Names,as symbols ofthe members of communities,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cultural communication.No matter how the forms ofthe symbols change,their functions remain the same.There are a lot of discussions over h…  相似文献   

19.
在商标词翻译中,音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商家的青睐.文章分析了音译产生的原因,指出由于语言、文化及社会性差异,直接意译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与二十多年前音译词“欧佩克”一出现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一样,移译词“PK”的出现也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尽管如此,“欧佩克”依然生存下来,“PK”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外来语的引进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表现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音译外来语“欧佩克”和移译外来语“PK”的例子证实,一个外来语的出现是那个时代人们交际需求的反映,其命运并不取决于行政立法、语言学家或翻译家的意志,而是取决于语言的社会环境。通过统计分析2006-2008年间中国重要报纸移植外来语的文章篇数,指出新一轮的外来语移植潮正在悄然兴起。外来语的移植现象标志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外来语的移植有利于科技专业领域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汉语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