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莉  冯健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2):58-60,106
领导干部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身心健康受损,进而影响其工作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领导干部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从工作环境、人生态度、自我概念、认知和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
以自编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为工具,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的途径、大学生对心理压力产生原因的认识、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归因等方面揭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机制及缓释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增大而出现休学、杀人以及自杀性事件频频见报,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机制从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即时帮助大学生找到解决心理压力问题的途径,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缓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宁夏大学国防生心理压力、压力应对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高校国防生心理压力问卷和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宁夏大学191名国防生进行调查,分析其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状况。结果显示:宁夏大学国防生心理压力在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学员干部等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宁夏大学国防生心理压力与压力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压力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心理压力各因子有着不同程度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青年干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组织、个人以及家庭生活。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够引起青年干部积极的反应,压力过度或对压力处理不当,则可能引起青年干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对此,高校青年干部要加强对心理压力的认识,积极应对;高校组织也应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降低青年干部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高等学校也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重的心理压力对教师本人、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必然带来负面影响。社会和学校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教师健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教师本人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能有效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促进校园和谐。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关系着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社会、高校及辅导员本身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调查辅导员的心理压力现状,分析了影响心理压力的多方面因素,并认为适当的心理压力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消极反应,最后提出应从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进行压力调适.  相似文献   

8.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决策者易产生心理压力.本文结合心理学中应激的概念,通过对有实战经验的应急决策者进行访谈,分析突发事件下决策者的应激历程,以此探寻引发应急决策者心理压力的应激源,讨论应急决策者的主观认知评估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研究指出突发事件的特性及舆论评价是引发应急决策者心理压力的应激源,同时提出应急决策者调整自身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帮助应急决策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是对心理压力在文献检索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有3方面:一是校园生活压力,包括恋爱压力、人际压力、同居与性的压力、消费压力和适应压力;二是学业理想压力,包括生活乏味压力、目标不明压力和考试压力;三是自我成长压力,包括寻求自立压力和渴望沟通压力。(2)通过信、效度检验,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的理论维度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信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相关要求。(3)心理压力量表的各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的有效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众多障碍,研究其情绪、心理压力,无论对个体、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苏常州2家加工贸易电子企业263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情绪弹性对感知心理压力具有预测作用,情绪弹性越高,感知心理压力越低;主动性人格水平高的农民工其情绪弹性水平也较高,其感知心理压力则较低;情绪弹性与感知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受到主动性人格的增强型调节作用。进而提出根据情绪弹性能力不同适度设计工作压力、培育员工积极主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两个间接降低农民工感知心理压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发放问卷和个体调查的方式对大学本科新生的心理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本科新生的心理压力特征,重点包括生源地、性别以及院系因素等。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针对本科新生体现出来的心理压力提出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意在找到影响自闭症儿童父母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针对成因,向自闭症儿童父母提出合理化建议,缓解其心理压力。采用调查法调查35名自闭症儿童家长与39名普通儿童家长。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童家长,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生活质量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父亲与母亲的心理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生活质量总分越高,采取幻想这一应付方式的倾向性越低;心理压力与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皮村3331名农民工心理压力状况的调查发现,农民工整体心理压力超出适中水平,熟练劳力动型农民工存在数量庞大的中度 、重度压力群体,中年农民工受工作和生理因素双重影响压力最大,处于婚姻存续和婚姻破碎的状态农民工心理压力较大,专业技术型层次的农民工心理压力较小.建议通过优化农民工生活环境 、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 、加强农民工心理援助服务 、建立心理减压工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舒缓农民工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03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卷调查,比较了文理科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压力,重点分析了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影响、应对方式.笔者认为,由于学科特点,理工科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必须把握理工科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的特点及规律,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益问题日显重要,许多行业开始将环境匹配这一模式应用到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中,以达到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一模式在许多高校的教育中也逐步得以应用,有效提升了高校教育师资的调配效率,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高校青年教师中,有75%患中度心理压力,4.6%患深度心理压力。环境匹配模式引入教育教学管理,有缓解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一面,也有增强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一面,对此,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式,调适教学与管理维度;另一方面就是充分有效理解利用环境匹配模式有利一面,从而缓解青年教师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压力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战略。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种类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考核的压力型体制下,心理压力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一个特点。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探究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适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H大学青年教师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心理压力表现上,不少青年教师心理和身体状态欠佳且伴有慢性疾病;疲劳感、焦躁感、情绪化等是“青椒群体”心理压力的典型表现,并且教学科研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往往更为突出。在压力来源上,教学科研岗青年教师主要受学校“非升即走”的政策压力、教研经验的欠缺、个人对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学生工作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则主要由学校层面的高工作负荷、学生管理层面的多重压力、个人的知识危机感与职业再选择等方面的因素所致。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维度探究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调适策略,通过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整合学校资源、增强外部支持、升级个人资源等举措,真正有效调适“青椒们”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8.
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乡镇居民接触的乡镇公务员因为身处艰苦的工作环境,乡镇工作量又大,在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本文从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着手,探讨了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存着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而分析了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缓解乡镇公务员压力的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缓解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校教职工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对象:四川7所高校682名教职工的心理压力情况。调查结果:1)感受到中重度心理压力的教职工占75.9%,感到压力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产生了中重度影响的教职工占63.7%,仅有35.3%的教职工应对压力的方式是基本有效的;2)教职工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工作方面,压力源对30~45岁的中等资历教职工群体,离婚、再婚等特殊困难教职工群体的影响程度较大;3)部分教职工的压力认知还存在偏差,多数教职工的压力应对方式还不够完善。学校可通过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压力实际情况相应改善政策、普及心理压力知识、构建组织文化等途径来缓解教职工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