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论潘金莲--《金瓶梅》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新论陈经济>的姊妹篇,进一步冲破传统观念,从生命、情性追求充分认知潘金莲独特典型的召示性、感染力.潘金莲不是罪魁祸首,可以理解,应该引起同情.她的无比顽强抗争有社会原因,更有自身条件.纵然是悲剧的,但比起林黛玉来更被女性看好,她是完全自觉清醒的,匪夷所思的,具有震撼爆发精神.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保留了《水浒传》中潘金莲淫妇、恶妇的一面,同时由于劝诫世人的目的,将潘金莲淫妇、恶妇色彩大大加强了。但是作者改写潘金莲时态度又是复杂的,不惟对她给予了一定的理解,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把她美化成颇能赏心悦目的"佳人",从而在某些地方造成潘金莲身上"佳人"和"恶妇"的对立,多情和淫荡的分裂。  相似文献   

3.
4.
欧阳予倩三度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并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他在改编时尊重和依托原著,并未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完全推倒来另编故事,也不是为改编而改编,对原著照搬照抄,而是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相结合,在改编中体现时代变化,表达时代诉求,以便当代观众的接受和欣赏。他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在描写忠奸斗争之外着意表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并在表现李香君精神气质的同时强烈书写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且努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改本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写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5.
<老庄美学新论>是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它既有对老庄美学的传统意义的阐释,又有对传统的现代解读、诠释.  相似文献   

6.
人的性需求并不简单,是与一个人的生活境遇、性格心理、现实追求、道德感、价值观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潘金莲疯狂性欲的背后有着极其微妙复杂的原因,不仅与她早期的人生命运、被扭曲的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感有关,而且也是她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充实感乃至成就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先"不肯依从"于大户,后又不满自己的畸形婚姻,这是对统治阶级、封建社会的挑战与抗争,但后来她却成了西门庆这个流氓、无赖加恶霸的无耻淫欲的牺牲品.潘金莲的人生追求是必然的、合理的、"有价值"的,但实际都"不可能实现",因此构成了她的悲剧命运.虽然其通奸、害夫行为历来为人的不齿,但其悲剧性命运却是封建制度下任何一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妇女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的故事框架是从《水浒传》第22回到第31回中移植过来,又加进了作者天才的创造。细比较二书对于同一人物的描写,有助于对《金瓶梅》作者的创作初衷、《金瓶梅》一书主题等方面的探究。文章选用潘金莲作为剖析的材料,发现存在诸多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正与二书的主题、表现重点各有不同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学者E.D.赫希和斯坦利·费什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试图重新划定文本阐释的边界,规约其有效性,以纠英美 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赫希从作者入手,坚持作者意图是文本意义的唯一来源,将阅读看作对作者本旨的还原;费 什从读者切入,聚焦读者的阅读经验,以“阐释共同体”等概念赋予阐释活动以新意,进一步开辟了阐释学的读者维度。二人的 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为作者辩护》和《什么使阐释可被接受?》两篇文章中,他们对阐释边界和有效性的探讨,拓展了文本阐释 的多种可能,有助于遏制当下阐释空间过度膨胀的趋势。但二人的论说都是在文学内部进行,且只强调文本意义的单一来源, 没有充分地将文学活动看成各因素相互联动的过程,其理论未免走向片面化。  相似文献   

10.
《论语》意义生成与阐释范式的流变密切相关。学术思潮的更迭,形成不同的理论眼光,阐释范式也随之变迁。由古文经学之考据训诂到玄学义理,由援释入儒到理学识断,由自家心得再变为精审考据,由今文经学之微言大义到援引现代学术思想释经,在不同阐释范式的作用下,《论语》的意义疆界得以不断拓展。不同时代的意义阐释,建立起《论语》的意义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历史关联,赋予《论语》对当下社会的话语权。由此,《论语》的经典地位被逐渐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会在各种场合与各种语境中使用经典这个词去表述各种对象,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具有规范意义,是完美形式与高尚价值的完美结合。就《诗》而言,它既是文化经典、政教经典,更是文学经典,是三者的完美融合。三者看似前后相生,实则彼此涵涉,浑融一体,而《诗》也在各种意义的交织隐显中获得历久弥新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的意义阐释与经典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的经典地位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经意义阐释方可获得。在不同理论视阈下,《孟子》的主要命题被不断拓展、深化和转化。《孟子》中的经验性描述由此获得理论支撑,成为普遍原则,从而取得对现实人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美学经典文本是文艺美学理论的基石,影响深远而巨大。因此,我们必须细读经典文本,构筑与经典对话的平台,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上阐释美学经典,在历史与实践的交汇中建构美学经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美学经典的深层内涵,体会阅读美学经典文本并与其对话的愉悦,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我国的文艺美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4.
侯忠义先生从崇祯本《金瓶梅》“评语”的角度论述潘金莲形象,提出“潘金莲对西门庆是有情的”这一观点.然而,我们考察分析崇祯本《金瓶梅》评语对潘金莲形象的点评,却看不出潘金莲有所谓“情”.相反,崇祯本评语中的潘金莲实是一个极其无情的恶人.淫乱、妒忌、狠毒,是她罪恶性格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诗经>文本作为阐释学语境下的"历史流传物",经历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释读变迁,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命题.<诗经>经典的形成与耗散是一个典型的"效果历史"事件,传统<诗经>学致力于<诗经>的经典化阐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则对<诗经>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颠覆解读.所以古史辨奠定了现代<诗经>阐释的范式.<诗经>不再是僵化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表征,而成为活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16.
《萨迦格言》是藏族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撰写的藏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格言诗,开启了藏族作家作品中格言诗这一新流派,深刻影响了藏族文学创作。在《萨迦格言》中,作者通过新的文体和个性化的语言创新,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传达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沉思和人文关怀思想。本文通过文化的视觉,分析了文本中的"智愚之辨"背后的人文思想,彰显了一个知识精英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通过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批评性观察,解读了作者隐匿在文本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和重构文化身份的理想。提出了《萨迦格言》不仅是藏族作家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而且也是藏族文化从英雄崇拜逐渐转向智慧崇拜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文学文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文本世界理论是认知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世界理论中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三层次将作者、文本和读者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本为分析对象,在兼顾作者的基础上,读者根据文本信息和已有的文本经验形成心理表征,构建不同的认知世界,对文本进行解读。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断章》主题多样性成因进行统一阐释,验证了文本世界理论对语篇意义构建的强大阐释力,并揭示了文学文本的解读不是封闭性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这一文学形象,人们过于习惯充当道德审判官的角色,一切有背于于人伦的“淫”都在严厉判决之列,而全然不顾封建时代造成“淫乱”的社会历史根源。对于这一多面体的复杂的文学形象,道德的简单评判难免带来审美的误区。所以,有必要调整一下视角和焦距,把“淫妇”还原成人来研究。有鉴于此,需从文化角度对其心理世界及造成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9.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艺术文本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生成 ,这样就要求以多元的文化视野对待文本的不同语境的阐释。这种阐释的目的不是对过去艺术之梦的重温 ,而是消解艺术研究中的知识论立场 ,解放艺术文本从而感悟艺术的生命意义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