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泉在《西部论丛》2005年第8期《城乡关系的理性探索》中提出:破解长期困扰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本切入点在于从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入手。他认为,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西部社会的基本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西部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战略选择。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制度原因,西部地区的城乡关系演进并没有遵循发达区域的演进轨迹,而在较长时期内呈现二元隔离、断裂关系,其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生产方式的二元———在城市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诸多问题,其基本的深层的原因,在于长期城乡隔绝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利益矛盾和冲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把农业发展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把农村改革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从协调城乡关系入手,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城乡失衡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但是,改革开放的各项农村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尤其是宏观调控政策有失偏颇,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就我国城乡失衡的政策分析,提出破解城乡失衡之道,即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明确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张丽华 《天府新论》2005,(Z1):88-90
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理念的再一次转型.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民大国,虽然改革以来中国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十分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城乡统筹问题.中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我国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资本流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财政、价格、金融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构建和营造城乡资本流动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资本配置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以前资本流动呈现恶化的态势,大量资本从农村流向城市,2003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农村资本外流的情况得到缓解;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弱质性使得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本流动过程中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当在城乡资本正常流动机制的构建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市化: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齐驱并驾,才能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两种相对的城市化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动力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成为主流。农村城市化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因而对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城市化可弱化乃至消除城乡二元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关系的失衡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关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由于自然环境、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等客观原因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乡改革不同步、城市通过"剪刀差"剥夺农村、城乡公共产品分配的城市偏向等重城轻乡的制度安排,我国城乡关系出现失衡。城乡关系失衡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必须加以调整,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此,必须明确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坚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资源要素配置与优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农业地位演变和城乡格局变迁都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工农之间资源配置,可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基石,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有效制度供给,破解影响和制约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各类组织载体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要素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村与农业,向为学术界所重视。农村与农业的关系,它们的发展方向,学术界见仁见智。对此再作阐述。作者把农村、农业等一系列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问题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剖析了农村固有的分离性,论述了农村与农业的关系,进而提出必须改变农村固有的分离性,使城乡社会经济职能融为一体,即城乡一体化为中国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方向。作者深掘广拓,对农村与农业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体系完整。读后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0.
加快以区域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真正确立快速、高效、协调、可持续和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以避免把单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看成发展 ,避免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来换取经济指标 (如GDP、GNP、NI)的增长。发达的地区域经济 ,必须有发达的农村经济 ;富裕的农村经济 ,必然有富裕的农民。当前 ,尤其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 ,使城乡差异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均衡推进、协调发展 ,最终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蔡昉 《东岳论丛》2019,40(1):5-12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一举解决了农业生产缺乏激励的问题之后,在40年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改革乃至整体经济改革始终围绕着赋予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权利进行,使农村劳动力得以不断退出生产率低的生产活动,日益充分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流动,并依次进入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活动。这个过程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的下降,背后的逻辑则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因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带来全体居民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中国以农村改革为历史起点和逻辑主线的这一改革发展分享历程,完整检验了发展经济学的诸多理论预期,堪称二元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按照相同的逻辑,以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进而变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导向的进一步改革,应该继续围绕消除妨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障碍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城乡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由传统趋向近代化的复杂的过渡形态特征。一方面近代意义日趋增强,表现在城乡社会分工扩大,乡村城市化发展,城乡相互联系与依存加深,城乡贸易与人口流动加强等,另一方面又因袭了浓厚的传统色彩,表现在比较完整的近代意义上的城乡关系只存在于少数地区,城市数量少、经济辐射力和带动作用弱,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城乡经济联系依然相当隔绝等。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结构又使城乡关系带有严重的半殖民地色彩和高度的空间不平衡性。近代性、前近代性、半应民地性、不平衡性相互交错,使城乡关系严重扭曲而畸形,尽管其中透露出若干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亮色,但最终未能冲破浓重的黑暗。  相似文献   

13.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中,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农外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史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的蜕变轨迹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从单一经营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村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其相联系,城市与农村不再是完全独立、绝对分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与传统农村不同,现代农村不再是单一经营农业的区域,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且出现"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时候的农村,与其称之为"农村",毋庸称之为"乡村",城乡差别已经缩小到很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的改革走过了十年的路程。理论界对农村改革的总结与思考,远远超出了农村改革自身的范围。原因极其简单,因为这场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且极大地冲击着我国原有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国度而言,研究农村改革与城乡经济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说,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云岳同志主  相似文献   

16.
王培暄 《兰州学刊》2011,(11):196-198
总体来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呈"剪刀式"扩大的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农村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其次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再次是城市偏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最后是再分配机制所存在的缺陷。因此,我国当前亟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振兴农村非农产业,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强化政府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吴芸 《南方论刊》2005,(7):33-34
一、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发展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据统计,1997至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1,到2000年为2.79:1,到20…  相似文献   

18.
城乡公共物品统筹供给,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分析,提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失衡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失衡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和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物品等统筹供给城乡公共物品、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国度、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征,形成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从四川的情况看,发达县域不在多数,大部份县域还处于不发达状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号文件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加速致富奔小康进程的时候,认真分析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现状,找准症结,研究和确立发展对策,对于振兴四川县域经济和全省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梁平县的实际出发,就如何振兴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见证。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速度不协调、农业发展基础弱化、土地与农民问题严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烈等。因此,我国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应逐步改变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导放在城市的政策思路,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