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且”字,不应理解为“姑且”而应作“皆”讲。万里长空之众仙子皆为忠魂而舞,句通意顺,无丝毫牵强之意。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八云:“且”犹“并”也。“且”训“并”,“并”亦训“且”。《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又,同书卷十云:“并”,“皆”也。这是非常明白的。“且”和“并”既可互训,而“并”可训为“皆”则“且”当然亦可训为“皆”了。上面裴书举引的王充《论衡》“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句中的“且”,就可以当“并”或“皆”讲.  相似文献   

2.
云南自古是民间歌谣的宝库。这些民间创作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才华的标志,有的还保存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烙印,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高黎贡山谣》只是其中的一首,它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已收入童养年编的《全唐诗续补遗》。全诗只有六句: 冬日欲归来,高黎贡山雪。 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 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穹赕,白族语,指地点,即今怒江坝。络赂,也是白族语,诗中原注为“财之名也”,即资金。从用语看,这是一首白族先  相似文献   

3.
廪君在清江流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廪君的发祥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 但是,武落钟离山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4.
一、说“诏”公元七至九世纪,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兴起了一个雄踞一方的政权.有人把它称为“南诏国”,有人则称之为“南诏政权”.关于南诏这个称谓的由来,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其后,见于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现把两书所载,转引于下:《蛮书》卷三说:“蒙舍,一诏也.居蒙舍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姓蒙”.(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第67页)《新唐书·南蛮传》说:“夷语王为诏……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新唐书》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0册第6267  相似文献   

5.
吴越风俗考     
“吴越”是为地名,当指春秋时代崛起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句吴、于越二国的疆域所在。其中心地区包括今江苏省的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吴是由南下的姬姓周人与当地的土著“荆蛮”结合而建立的国家。《史记·吴世家》索隐云:“荆者,楚之旧号……,蛮者,闽也,南  相似文献   

6.
一 楚的兴起很早。按《史记、楚世家》:“季连,……其后中微,……或在蛮夷”的记载,楚的先人是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部落成员,不仅中原诸夏一直把楚国当作蛮夷之邦对待,称其君民为楚蛮、荆蛮或芈蛮;就是楚国的君主对中原诸夏,也往往以蛮夷自称。楚建国于江滨,大约在夏禹征三苗之后。《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的“苗”,就是《诗·采芑》“蠢尔蛮荆”的蛮。在古史记载中,可以找到以下几个例证:  相似文献   

7.
<正> 考潮州刻书,似可上溯至唐。《唐集叙录》载,朱熹校《昌黎先生外集》题识云:“惟只夏卿以为《明水赋》、《通解》、《崔虞部书》、《河南同官记》皆见于赵德《文录》,计必德亲受于文公者,比他本最为可信。而李汉不以入集,则疑凡外集所载,汉亦有所未得,未必皆其所不取也。”又,方崧卿(莆田人,宋孝宗时尝知台州)撰《韩集举正》淳熙己西(1189)刊于南安。此书一出,传为善本。方自序云:“校订韩集,旁取赵德《昌黎文录》……参互证征”。又,宋本《五百家注释韩昌黎全集》之“韩集所收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开列唐代姓名之三便为“天水赵氏,名德,编集韩文,号《文录》,有序”,之四为“陇西李氏,名汉,字南纪,编集并序”。又,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三》有云:“杭本(指嘉佑七年杭州刻本)并无目录……赵德之序文录列于李汉之先。”据以上引文,可供证征者三:  相似文献   

8.
黄侃《与友人论治不学书》云:“《段注》多说经义,类皆精核,使人因治《说文》而得治经之法;其可宝重,政在于此。”黄先生所说的“经”,实际上包括了群书的,不限于古人所说的“经书”。因为《段注》所校释的群书总共有三百零二种,其中如《毛诗》、《左传》、《史记》、《国语》、《庄子》、《楚辞》等三十多种书,每种竟达一百条以上。学术界只看到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等的贡献,其实《段注》所涉猎到的书籍,比王、卢的  相似文献   

9.
以“廪君”为首领的“巴氏蛮夷”,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族,她与今湘、鄂、川、黔边界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探讨古代“巴氏蛮夷”的族属及其源流,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可能是有所裨益的。一关于“巴氏蛮夷”的记载,最早见于《世本》。但此书早已亡佚,其有关之佚文,见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其文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  相似文献   

10.
《画禅室随笔》四卷,大魁堂本题梁改亭鉴定,前有方拱乾序云:“随笔者,董玄宰先生所著,皆小品也。杨子无补诠之而另为一书,其旨终于禅悦,而发端于论书”。梁穆康熙庚子序云:“予家向藏《画禅室随笔》二帙,系杨子无补所辑。其中详言书画之旨,而归其要曰用笔、运墨”,开卷题“华亭董其昌著,长洲杨补编次,吴趋陈王宾校订”,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实公元一七二○年,  相似文献   

11.
1 我国为数不少的古代文献,都有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晋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称:“今武陵夷即盘瓠之种落也”。隋黄闵的《武陵记》载:“武陵蛮七月二十五日祭盘瓠”。唐《元和郡县志》道:“辰,蛮夷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宋朱辅《溪蛮丛笑》说:“五溪之蛮,忤盘瓠种也。”《大明一统志》载;“辰之沅陵,壤杂苗僚,祖皆尊盘瓠。”盘瓠故事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后记述盘瓠文化的古籍就屡见不鲜了。从盘瓠故事的内核来考察,这些记载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武陵蛮中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过犬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文物,泛指这次农民运动留下的实物。张德坚编《贼情汇纂》,曾大量采辑太平天国文物。“凡例”云:“伪印伪文告服饰旗帜,凡不易述者,皆绘图系说。”其书大量提供了研究太平天国文物的资料。以印章为例,《贼情汇纂》列举了前期太平天国印章的制度。诸如: 字体及花纹贼众皆乡愚市侩,多不识字,安知篆文,故所刻伪印皆宋字正书,四面刻阳文云龙边,留正中一行另镌一线边,刻伪官衔于其中,并无印信关防字样。  相似文献   

13.
长沙蛮初考     
东汉时,“长沙蛮”同“武陵蛮”一道,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记载同样见之于范晔《后汉书》。范氏在书中转述了关于盘瓠的传说,认为长沙蛮和武陵蛮均属盘瓠之裔,并多次记载了“长沙蛮”的活动情况。但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沙蛮”一词却又从史籍中消失了。这支“蛮”族是否不存在了呢?显然并非如此。另外,长沙蛮与武陵蛮虽同属盘瓠集团,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民族的先民。笔者已撰有关于“武陵五溪蛮”的专文,这里拟再就长沙蛮的源流、归属诸问题,初步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郭璞注云:“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为名。”《淮南子·本经》云:“(犭俞)(犭契)、凿齿,……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注云:“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在《淮南子·地形》中亦载有“凿齿民”之称,并将其与“锞国民”、“三苗民”、“交股民”、“反舌民”等一并置于西南至东南地区,高诱注云:凿齿民“吐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为“述仲尼之意”而作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其书保存孔门大义甚多,重民轻君、道性善、明仁义等皆赖其继承和发扬。清朝康熙皇帝有赞云:“哲人既萎,扬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重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高度概括、评价了其人其书。 《孟子》篇卷,各家著录不尽一致。《史记》称“七篇”(即《内篇》);《汉书.艺文志》作“十一篇”(包括《外书》四篇);《隋书·经籍志》有赵岐《注》十四卷(将七篇各分上下卷),另有郑玄、刘熙《注》各  相似文献   

16.
开梅山考议     
宋代梅山即今湖南雪峰山,其地广谷深,高岩峻岭,自秦汉以来一直属于益阳辖地,可是从五代开始则由“梅山蛮”占据。宋太祖乾德元年平定湖南得14州一监66县,唯梅山尚未收复,至神宗熙宁五年才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现就开梅山有关问题考察分析如下: 一、梅山蛮反宋战争 关于梅山蛮的族属问题,新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云:“梅山蛮,宋少数族名”。究竟梅山蛮属于何种民族,辞典作者没有明确交代。其实,梅山蛮就是号称莫瑶的瑶族。现查北宋人刘挚撰写的湖南路转运副使蔡奕《墓志铭》载,“潭、邵间所谓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马氏(按:指马殷)以来,瑶人抿之,号莫瑶”。  相似文献   

17.
张了却 《归潜志》卷八: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故张翥仲扬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诗大抵皆浮艳语,如“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又“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霜”,人号张了却。刘少宣尝题其诗集后云:“枫落吴江真好句,不须多示郑参军”,盖讥之也。 按:张翥字仲举,元代诗人。为诗格调颇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蜕岩词》。  相似文献   

18.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19.
巴、越是否有同源共祖关系呢?这个问题很大,材料不足,不能作出结论。但巴部族是一个以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巴子有时姓姬,属华夏族,有时为巴氏廪君,属蛮(延虫)族,有时为板楯蛮,属濮僚族。总之巴部族还有许多小宗族(或氏族),其中有些可能就是越族。 常琚《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之蛮。” 《隋书·南蛮传》云:“南蛮杂类,与华错居,曰(延虫)、曰、曰俚、曰獠、曰拖,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的“道”何谓“道”?《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侯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就是说:“道”为秦时所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