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象似性理论是如今处于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它是指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有据的,这种理据是可以论证的。象似性理论的研究不仅挑战了索绪尔的任意说更是补全了他的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和认知语言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大的价值。在此尝试着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全面地对正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实用综合教程2》中的英语词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词汇的形态、语法、词序、词素、词义、词源等六个方面找出词汇中客观存在的理据,教师运用这些理据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深度记忆英语词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象似性与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而斯提出的"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的巨大挑战和补充。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英语词汇中就存在语音、字形、词源,词序和语义方面的象似性。因此,象似性对英语词汇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英语词汇的象似性特点来提高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效度。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iconicity)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热门话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焦点.不少语言学家已从语音、语法、词序等层面揭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对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有力补充.本文主要从距离、顺序、以及数量等方面对句法的象似性展开阐释,试图探讨句法象似性对英语句法教学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在语言学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象似性学说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等方面论述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非平衡性.认为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的统一体中,但任意性主要存在于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态和词汇层面,而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则遵循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在语言学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象似性学说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等方面论述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非平衡性,认为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的统一体中,但任意性主要存在于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态和词汇层面,而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则遵循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音、词形、词义、词源四个方面论述了词汇的象似性,并就词汇象似性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言象似性(iconicit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前沿研究内容,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相反,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直接映照所表达的概念和经验结构,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诗歌语篇中存在的语音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视觉象似性等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在诗歌形式连贯、意义衔接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内涵及不同语言学者的观点,指出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共存于语言符号的统一体中.任意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层次,而象似性则主要表现在句式、段落、篇章之间,二者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有关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并列短语”的概念之争、并列短语的界定、并列短语与并列复合词的异同、并列短语的词序。为解决这些问题与分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假设、范畴的原型观、语言的象似观、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词汇化和短语固化等理论和观点构成研究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范畴的原型观,并列短语具有典型性,为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象似性在并列短语中大量存在,尤其是顺序象似或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尤为明显;词语整合具有层级性,并列短语在词汇化和固化程度上的不同,与概念的整合层级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语言在语音、词汇、短语、段落的重复形式表现出来的像似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拟声像似、数量像似两方面。而李白诗歌语言通过语音重叠、词类重叠、词组重复、段落重复几种语言形式上的重复加强,不仅使读者体会到诗句语言音乐般的声响效果,也表达了意义上的加深和情感上的增强,从而赋予诗歌更多的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诗歌中的象似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英汉诗歌的语音、词汇、句法乃至语篇,且同中有异。如果从象似性的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分析英汉诗歌中象似性,对于诗歌分析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认知机制。据此,笔者认为,语言中众多的强调功能手段相对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框架和认知方式来说,应是有理可据的。本文根据象似性理论对强调功能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证,并得出结论:象似性就是强调功能的主要认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从英汉句子结构的语义层面出发,着重探讨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时间、空间、概念以及语用等不同的维度来归纳分析英汉句法的顺序象似性,揭示英汉句法象似性的普遍存在与有理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功能语法中的隐喻理论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理,深入地分析了传统英语语法中所罗列的转移否定现象,认为转移否定的原型形式中有两种情况可认为是情态隐喻的结果,且从根本上说,具有认知心理理据。而转移否定的非原型形式,虽然与情态隐喻无关,但是依然具有认知心理理据。为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基于汉语语料库分析对比了汉语中相应的转移否定情况,发现只有主观转移否定形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宇宙观的差异,蕴藏在各自的语言模式之中,使其语言各具特色。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从词语、句子及语用层面,探讨宇宙观与语言符号之间的次序象似规律,重点论述了中西宇宙观差异象似于汉语语序的时间顺序和英语语序的空间顺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形式不是无序的,而是由人类认知体验决定的,有着内在的规律,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有理据的。从语音词素、句法结构、篇章等层次对语言的象似性作了分析。指出语言的象似性作为语言符号系统内与任意性相对的一极,也是语言的固有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玉部>中的有特殊用途的玉字反映了古人原始崇拜的观念及森严的等级观念,折射出汉族人喜欢在语言文字中作比附联想的文化心理.同属一个形式范畴的玉部字反映了词汇范畴中象征性机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许多习语与概念转喻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高度理据性;进而通过英语习语转喻理据的分析,获得由转喻理据特征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启发教师对自身转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知转喻意识的培养,促进对习语含义的理解,提高语言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