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葛以嘉  赵锦丽 《中国学术》2003,4(1):349-351
如果说张英进在其新著中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即是他拥有难以满足的胃口与一个雄心勃勃的选题。《影像中国》正是力图在西方学术界修正中国电影批评的整个领域,这样的设想使张致力于批评性地考察过去三十年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之间一直是互为镜像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很少且很片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环境日益开放,人们根据新的信息给美国进行了重新定位。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等多重话语的塑造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且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几次耐人寻味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和美国之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而且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在面对美国时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揭祎琳 《天府新论》2023,(6):133-140
父子关系是反映家庭伦理的一扇窗口,其和谐与否事关子代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形塑和经济分配的影响。在近年来的中国电影中,编导常常站在子代的立场和视角,对于当下正在转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进行一定的刻画和表现,旨在表达子代的现代焦虑,反思传统父子关系的一些弊端,呼吁建立新型父子关系。“尊崇与启蒙”“因循与反叛”“怀念与想象”是进入这些电影文本的三重维度。把握和探讨电影中的父子关系,有利于以电影为媒介,化解父子的冲突与矛盾,构筑良好的家庭内部关系,建设幸福家庭、和谐社会,在传承与创新当中实现子代与父辈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6.
对政治意识形态、电影艺术和传播效果的审视,在当下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中主要集中于"政治电影"的探讨,但商业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使其已无法对电影生产的新变革,电影机制以及全球化立场等电影的文化生态进行有效解释。政治传播的范式则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电影变迁过程中传播表象与意识形态内涵变化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的世纪进程 ,是一个贯穿着处于强势的中国主流文化对之进行规约、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形成中国特有的影戏电影观、功利目的论 ,国家电影形象和电影本体自觉等现象。中国电影发展的艰难历程是由中西文化冲突这个深层原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对全球传媒中美国文化霸权形成的原因往往侧重于从单方面加以分析,本文认为,造成全球传媒中美国文化霸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反映了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也和美国娴熟的媒体传播技巧以及美国文化低语境传播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 ,混杂于艺术与商业角逐背景中的电影文化显露出某种无主见的状态。但艺术表现依旧有动人因素 ,包括人性关怀显露、情感表现加强、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的艺术精神 ,和偏重平民的姿态、英雄主义复归、怀旧感伤趋向显著等文化现状都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5):93-102
文化产品生产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具备"目标受众数量最大化"倾向,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具备需求导向;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规模巨大的国家可通过开放来促进全球资源生产包含该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并向全世界销售,实现该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例论证上述观点,并指明政策启示。认为中国就是为数不多的具备大市场优势的国家之一。虽然通过出口来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最终目标,但是在当前发展阶段,通过文化贸易"进口"来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更为现实的路径,也是达到最终目标的一个阶段。政府应当调整政策思路,从以保护文化产业为主转为以保护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全球文化产品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马凤书 《文史哲》2002,(4):67-71
文化博弈是冷战以来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冷战后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 ,全球文化博弈具有了新的特点 ,文化趋同和文化分裂同时进行 ,不同文化 (文明 )的冲突持续升温 ,“文化霸权”与反“文化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化博弈的天平越来越向西方国家倾斜。如何在新形势下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 ,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因素 ,同时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常在自身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过滤下进行,这使得文化交流与对异国形象的误读不可分割。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欧洲人从自身社会出发,从本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认识中国、评价中国文化是构成误读中国的原因之一。其二,西方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身份、需要的不同,造成描述、报道和认识的偏差。其三,中国文化本身的庞杂、中国人的排外自大心理也是导致欧洲人误读中国形象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宫崎峻动画电影中的音乐风格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万年春 《中州学刊》2007,(4):237-239
张艺谋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所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对父亲的反叛或认同,事实上是一种转喻性的对特定社会制度/文化意识之下的专制/权威、保守/激进、精神/家园的批判或归寻。张艺谋的电影以弑父的狂欢为起点到崇父的臣服为终点,走过了一个“弑父——从父——崇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西部文化转型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中心是要打破传统“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现代化的西部文化。西部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西部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西部和谐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建构一种“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统治者获取或维护权力的手段或工具,是藉以宣示王朝的合法性、突显国家权力、区分华夏与非华夏的象征符号.城墙主要是国家、官府威权的象征.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布局,主要是基于某些制度安排而形成的,是权力运作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身基本适应礼制的需要,从而也被赋予了某种"文化权力".总之,是权力"制造"了城市,制度"安排"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为坐标,给曾国藩的思想做恰当的定位,是本文的基本特色。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借助船坚炮利将其势力扩张到中国之时,潜心研究理学的曾国藩与魏源、徐继鱥相比,其思想落后了一个时代;太平天国运动给曾国藩信奉的理学以回光反照的机会,而在此反照之中,它增添了经世致用的新内容,于是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与学术结构,这一思想奠定了近代政治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如果联系20世纪中国思想史,凡是走保守主义政治路线的,无不推崇曾国藩;而一度对曾持有强烈批评态度的国民党人,在其执掌政权而面临着巩固统治秩序的任务后,颂扬曾氏的著作便不绝于耳,这是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全球文化冲突与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刚结束时,习惯于以敌人的存在及其潜在的威胁作为国家公民团结的动力的美国,一时失去了共同的斗争目标,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感觉。在尝试寻找自己的敌人或“对手”的过程中,新保守主义曾经一度把主要目标指向中国,但是国际斗争的现实却迫使美国暂时放弃(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搁置)  相似文献   

19.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和发展的走向日渐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出发批判大众文化消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据此支持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走向成为一条正确路径。我国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以人民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以多元融合、综合创新为途径的大众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