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是以概念批判的方式而构成的确立"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形而上学历险。形而上学历险中的"后形而上学"并不是放弃以理论形态表征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的终结",而是以哲学自身为直接批判对象所表征的当代人类的"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批判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的"人的哲学";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哲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哲学;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开放哲学。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6)
文章试图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密纳发的猫头鹰"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高卢雄鸡"的考察,将"猫头鹰"和"雄鸡"分别理解为解释世界(哲学理论)和改变世界(革命意识)的两种思维范式。哲学本身就是现实并参与现实变革,德国哲学本身蕴含的革命本质使其必然走向马克思哲学进而诉诸无产阶级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一句话,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而是用解释世界的方式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以表征时代精神的方式来面对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把握,并不是再现资本主义时代的诸种社会表象,而是表征了"资本关系统治全部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并使自身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塑造和引导了无产阶级争取从资本关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生活的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新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方式,这种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伦理诉求这三重理论内涵均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马克思哲学革命有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说明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说明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创建唯物史观与实证知识水乳交融的新哲学理论形态;说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不是什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它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抛弃哲学追求“绝对真理”的幻想,把哲学改造成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以及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江畅 《江汉论坛》2007,(10):49-54
哲学史上的本体论大多是客观主义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由于人类认识的进化特别是科学的进步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使本体论研究走出客观主义的困境,哲学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形成共识:本体论不是要发现某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而是要思辨地推断和构想世界的本真状态;构建本体世界不是要否弃现实世界,回归本体世界,而是要为人们提供哲学信念,为批判现实提供武器;任何本体论原则都不是绝对真理,而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只会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的理性概念,指出理性不仅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也是人类创造性劳动过程的共同背景和本原。马克思致力于哲学的"实现"即一种理性哲学,这种理性哲学试图塑造现实世界而不停留于空洞的反思知识,但它又不满足于单纯的实证知识的功能。在寻求新的哲学理性形式的道路上,雅斯贝尔斯追寻马克思哲学理性概念的历史踪迹,不是放弃近代的理性方案,而是通过区分和内在的批判性划界,维持和发展了近代理性方案的真正的、解放的可能性。雅斯贝尔斯以全新的方式开辟了"存在空间",把哲学逻辑学的理性交往知识旨趣移入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视域之中,从而以新的总体交往方式促进全球人类交往过程。我们时代理性的联合反对理性的毁灭,恢复哲学理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进展。然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哲学能解释我们的世界吗?当代我们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时态上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落后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在共时态上没有提升出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理念,没有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在内容上满足于宏大叙事,不注重对新的现实具体而精确的知识分析;在表述形式上抽象难懂,没有提供本应有的明明白白的智慧。哲学的基本功能是解释世界、批判世界、评价世界、引导世界和改变世界,而我们有的哲学研究不要说改变世界,就连解释世界都还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12,(4):234-239
走向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张有奎撰文《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指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在于:它不是对传统理论哲学问题的解决,而是消解了心/物、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转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问题域,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范式转换。也就是说,它不是看的哲学、静观的哲学、解释世界的哲学、实存论意义上的现成性哲学,而是做的哲学、行动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成性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构想渊源于古老而常新的永恒哲学概念。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当代哲学向后欧洲哲学,即向世界哲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他的世界哲学史理念打破欧洲中心论的狭隘哲学史观,为其世界哲学构想提供了东西方哲学史的丰富素材资源,而他的哲学逻辑学揭示了大全各个领域里的交往共同体,为当今世界的跨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鉴于我们时代的全球现实,他的世界哲学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助于实现世界大共同体秩序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种普遍交往的哲学理念,他的世界哲学为实现世界的政治统一,构建人类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真实涵义,并不是把哲学归结为哲学的历史,更不是把哲学研究限定为对哲学历史的研究,而是强调哲学与哲学史是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这个命题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以历史冲淡乃至代替现实和未来,而是以历史性的思想的理论自觉不断地丰富和变革思想性的历史,从而实现哲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出历史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的的感性活动自身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更是要改变世界.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性世界",不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不断变化和生成的.通过"感性世界"的确立,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表现为从"理论世界"到"现实世界"、从"哲学"到"非哲学"、从"观念批判"到"资本批判"的三重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6.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必须通过民族语言的方式表述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改变世界为使命的哲学,尤其需要说民族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现代汉语,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现实性向度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哲学的逻辑演进表明,哲学与"世界观"在内在的意识范围始终是如影随形的关系,"世界观"从来没有离开哲学的根基,而哲学也从来没有离开内在意识的前提。哲学作为"知识的总体"是容纳所有关于"世界"解释的自足性系统,这样的"世界观"只能成为哲学规定的一个附证。马克思"新世界观"变革的实质在于,哲学作为具有现实规定和现实力量的世界观的存在方式真实地具备了"改变世界"的功能。新世界观立足于时代的重大"事件"走向,揭示时代的重大问题本质,展现时代的未来意义归属,提供超越现存世界的理想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关于时代"事件"的哲学思考方式,而时代的重大"事件"是产生新世界观的客观前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群众观是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根本性的部分。在深刻批判和根本翻转以往哲学的群众观的过程中,马克思超越"哲学家的世界"将目光转向"群众的世界",并以此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域。马克思以"群众原则"根本区分了"消灭哲学"的两种方式,以"群众原则"确定了自身哲学的基本走向,以"群众原则"确立了自身哲学的历史原则、实践原则和整体原则的基本规定和现实根基,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通过根本变革"群众的世界"来实现人的解放,必然成为马克思的群众观的基本诉求。"未来哲学"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抽象哲学,而是包含着哲学并把哲学之外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纳入其中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科学",其表现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整体性关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卢卡奇和巴赫金对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以小说理论为载体,思考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于卢卡奇与巴赫金而言,小说理论是对现实的回应,一方面二者理论的不同源自他们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差异,另一方面现实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二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建构方式,卢卡奇哲学地做诗学,他的小说理论以既定的哲学观念为方法,其小说理论贯穿着总体性思想;巴赫金诗学地做哲学,他不是将小说装入一个哲学的框架中,而是通过小说的文本阐释建构了自身的哲学体系,挖掘了诗学具有的哲学潜力。小说在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野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卢卡奇以认识论哲学建构了诗学认识论;而巴赫金的诗学则具有存在论的哲学内涵。小说理论在他们是回应现实社会的方式,理论建构中投射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关怀,但从对小说理论研究的影响来说,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因为具有存在论的内涵影响更大,对现实的介入性也更深。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晚期思想中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不是指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是指一种现实的实践性原则和方式,强调的是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事物发展的一种过程。相遇的哲学思考历史的现实、政治的现实,在两种现实的相遇当中,在斗争中思考它们的联系。阿尔都塞强调,哲学是在理论上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不是纯粹的意识,而是在现实社会中被纳入国家机器、成为被物化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